神州翰林院的寧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〇〇章 試製突擊炮設計;胥吏的常規操作,後明餘暉,神州翰林院的寧海,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揚越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昌九年,其締造者名叫李銓——是一位精於人情世故的商人,但堪稱冷酷無情。
在李銓身上看不到封建地主的習氣,可以說他是一個少見的、真正的資本家,最終將自己也異化成了資本的奴隸——為利潤最大化而服務,以至於因為連年操勞而中年病逝。
當年隨著福特T型車誕生,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汽車熱潮,大明也不例外。
然而汽車工業的前期投入太大,機器和廠房倒好辦,但合格的工程師和熟練的工人卻不可能從地裡長出來。
朝廷投入重金、耗時多年才在上海建立起駿達汽車公司,而燕京的迅捷公司也是得到了北直隸和山西二省的眾多商賈和勳貴合資才得以穩定。
相比之下,當年揚越公司僅僅只有地方官府支援,而且湖北布政司和武漢府自身也囊中羞澀,畢竟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只能在政策上大力配合。
李銓以經營紡織廠起家,在汽車工業這方面從創辦汽車維修廠為開端,之後進口零部件進行組裝,逐步提高零部件自給率,最終建立大體完整的生產能力。
不過,揚越公司並沒有製造發動機的能力,長期以來都是向駿達、迅捷公司訂購的,它倆有自己的發動機研發、製造部門;另外,太脫拉、雷諾、寶馬也是主要供應商。
在去年夏季完成新一輪擴建以後,揚越汽車公司的產量穩步上升,於今年春季達到了正常情況下的最高記錄。
整個春季,一共出廠了4584輛各型卡車、40輛三七式半履帶裝甲車、150輛三四式丙型4×4輪式裝甲車。
“你們全履帶車輛造的少,生產經驗不太足吧?”
在二號總裝車間,周長風和一行人穿行在一排排等待塗刷油漆的裝甲車之間。
他身後的經理立馬答道:“是,履帶車主要是一機廠還有杭州惠豐廠造的多,我們比不了。”
一機廠指的是燕京國立第一重型機械公司,這家企業主要是造拖拉機、起重機、火車頭的。
當然,坦克也涵蓋在其業務之中,三八式中型坦克便是他們的作品。
惠豐廠位於杭州,是當地商賈合資的拖拉機制造廠。三二年時,一機廠因為內外諸多原因出現經營不善的狀況,生產能力下降,便委託惠豐廠幫忙分擔一部分坦克訂單。
惠豐廠自那以後就嚐到了甜頭,開始擴大這方面的生產能力。
不過明軍部隊對惠豐廠的印象不太好,因為當時它是首次製造軍隊標準的履帶式車輛,品控不佳,同樣都是三一式輕型坦克,但惠豐廠出產的故障率明顯要高。
有點類似於後世人們購買iPhone15,發現自己到手的居然是MadeinIndia。
周長風拉開了一輛裝甲車的車門,打量著裡邊的座椅,“總體戰是要發掘全部動員潛力的,如果往後需要能造多少造多少,你們估計能到什麼程度?”
“周待詔是說三班倒麼?”那經理搖搖頭,為難的答覆道:“恐怕不行,人手不夠的,但兩班倒…倒是可以的。”
“也就是說卡車的月產量能從現在的一千五百輛翻一倍?”
“三千……蠻困難,我們估摸著能有兩千五的樣子。變速箱很費工時,況且引擎不見得能全部供應到。”
這樣一來,揚越公司的年產量達到3萬輛,再算上迅捷和駿達兩家公司,大明在戰時動員的情況下卡車年產量應該可以超過10萬輛。
【前文高估了卡車產量,故削減一部分,以此為準。】
這樣的生產能力已經較為可觀了,歷史上英國在四〇到四四年一共製造了48萬輛卡車,平均每年也不過9.6萬輛。
但這並不代表大明汽車工業就超越英國了,因為成本更高的履帶式布倫機槍車在戰爭期間一共製造了11.3萬輛。
而大明顯然沒辦法制造這麼多的履帶式輔助車輛,那實在是太奢侈了。有限的履帶式車輛生產能力肯定要優先保證坦克製造。
考慮到大明以後的作戰地域,這些卡車產量雖然與美國相比完全不夠看,但精打細算一下倒也夠用,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充足的。
首先不需要多線作戰,無需分散力量,可以集中供應急需卡車的戰場。
另外,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並不像亞歐大陸上的大規模陸戰——火車把物資運送到站以後還需要卡車運往幾十公里外的前線,亦或是需要卡車運送部隊進行長途機動。
在太平洋戰區,船隊到港卸下物資和部隊即可,之後都只是短途運送和機動。
所以說,島嶼爭奪戰實際上可以相對限制美國工業優勢的體現,讓雙方在更加接近的狀態下進行殘酷搏殺。
在結束了生產線的視察以後,周長風故作隨意的發問:“你們打算怎麼設計那個突擊炮?”
那經理愣了一下,不解地問道:“突擊炮?”
“哦,就是自行步兵炮。”
“原來如此,此事我也不清楚……周待詔有意的話,我帶您到設計部去打聽打聽吧?”
自行步兵炮的叫法雖然很直白,可一點也不好聽。
不行!一定要把叫法糾正為突擊炮!
就這樣,在離開廠區以後,一行人乘車來到了相鄰的地方。
林蔭大道邊上有約莫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池塘,水面上點綴以片片荷葉,中間有一處水榭。
揚越公司的設計部就在不遠處的幾座樓房中,都是雙層或三層的白牆黑瓦懸山頂樓房,看上去就跟尋常民居似的。
時值午後,電風扇呼呼呼的吹著,許多人都趴在桌上、背靠著椅子小憩。
“哎哎!都起來起來,朝廷的人來了!”
一行人才走到樓梯前面,就聽到上邊傳來了隱隱約約的催促聲。
周長風往樓梯間旁邊的房間瞟了一眼,只見裡面的倆人還悠哉悠哉的搖著蒲扇、喝著冰鎮綠豆湯、看著報紙。
這小日子過得挺悠閒嘛。
總之,在一番折騰過後,周某人如願以償的見到了揚越公司為了應對突擊炮招標而組建的設計團隊。
在最初的爭論之後,團隊最終決定設計一種4×4裝甲車,從而在滿足2.6萬圓採購價的前提下儘量改善效能。
如果使用6×6底盤,那成本就會高上一檔,大機率會超過大明陸軍的心理預期。
“四輪車真的能保證越野能力嗎?很多時候是沒有鋪裝路面的,我感覺四輪車可能連一些大坑、大坎都過不去。”周長風很懷疑4×4輪式突擊炮的透過性。
團隊負責人是個看上去很有涵養與學識的中年人,他伸手指著前邊支架上掛著的一幅圖紙,雲淡風輕地開口回覆道:
“我曉得周待詔的顧慮,請看圖紙,為了加強越野能力,我們擬於頭部和中部各安裝一對鋼輪。”
“輪面帶凹槽增大抓地力,這樣在透過崎嶇地時便可更好的讓四個主要輪子施加動力。”
“早在十年前,我們就曾在一些實驗車上嘗試這種設計,效果不錯;國外這幾年亦有類似的車子。”
【配圖】
周長風“嗯”了一聲,雙手抱胸凝視著圖紙,然後在腦海中想象著這型裝甲車的實物會是什麼樣子。
從設計上來說,這輛編號“LQZ44-5”的、小小的裝甲車承受了它本不該承受的負擔。
長度4.8米,寬度2.35米,預估戰鬥全重6.8噸。
車體正面為相對於法線30°傾角的12㎜傾斜裝甲,車體側面為呈“〈”和“〉”形狀佈置的12㎜傾斜裝甲。
表面硬化裝甲鋼很適合這類輕型車輛,比如同樣是抵禦12.7㎜機槍彈,表面硬化鋼所需的厚度要比均質鋼更薄。
不過,表面硬化鋼的焊接難度較大,很考驗工廠的焊接技術水平。
揚越公司這兩年在焊接技術上取得了可觀的進步,所以設計團隊便嘗試應用焊接工藝。
如果質量不過關,那就暫時先改回鉚接。
雙人炮塔為六角形,前三個面為20㎜、後三個面為10㎜,均有15°傾角,計劃採用兩種工藝。
一類炮塔為焊接,二類炮塔則改用鑄造工藝。為了彌補抗彈能力下降,鑄造炮塔各個面的厚度都統一增加2㎜。
另外在炮塔正面還有炮盾,為一塊25㎜厚度的均質鋼裝甲。如果運氣好的話,這個炮盾可以擋下遠距離擊中的小口徑穿甲彈。
動力配置計劃搭載一臺駿達公司出產的V形八缸風冷汽油機,最大輸出動力95匹馬力,四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最大行程300㎞。
周長風憑直覺認為一輛將近七噸的裝甲車只依靠這樣的小引擎是不夠的,“還不到一百匹馬力嗎?恐怕不夠吧?變速箱提供的扭矩呢?”
“扭矩能到三百牛米,理論上是夠的。”這負責人推了推眼鏡,無奈道:“呃…周待詔,眼下能量產的引擎裡只有這個可選了,迅捷公司倒是有種一百一十匹的,只是尺寸超了塞不下。”
現有條件本就一般,還要想方設法的達到甲方提出的種種苛刻要求,既要便宜又要好用,實在是難啊,差不多都快到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的地步了。
對此周長風也只能感嘆一句世事不易,拱手行禮致意了。
大明陸軍計劃將這型裝甲車用作兩個用途,一是提供給步兵部隊當作機動支援火力——就像其名稱一樣。
此類車型將搭載一門十二式80㎜山炮,與其讓這種老舊火炮放在倉庫吃灰,不如廢物利用,反正就效能而言非常合適。
殺爆彈重6.8㎏,初速390m/s,後座行程較短,相當契合雙人炮塔那本就不富裕的空間。
另一類車型則是作為裝甲偵察車,執行縱深偵察和火力偵察任務,將搭載一門改造後的厄利孔MS-cal.60型20㎜高射炮。
明軍很喜歡這種輕便好用的小口徑機炮,當年買了上千門,又自產了幾千門。
在許多次邊境衝突中,沙俄軍隊都因此吃了大虧,以至於不得不自己也向瑞士人購買一批來對抗。
試想一下,在邊陲之地的荒原和丘陵之間,當看到佔據著遠處一座小山包的明軍突然架起了幾門高射炮咚咚咚的掃射時,可想而知俄國人有多絕望。
這幾年隨著新型的三四式高射炮大量投產入役,許多厄利孔高射炮退役封存,如今它們終於又有了再次上陣的機會。
“伱們真的很會當家做主,這些東西開發新的也提升不了多少效能,確實不如直接用現成的老東西。”周長風如是讚歎道。
“唉,誰樂意這樣精打細算呢?等以後發達了,我等也要試試大手大腳花錢的滋味。”
接下來的兩天裡,周某人完成了此次前來武漢的本職工作,接著又陪夏筱詩登臨黃鶴樓遊覽了一番,隨後就準備啟程返京了。
也是在這一天,在數百里外的衡山縣……
石灣鎮北邊的一個村子口此刻林林總總聚攏了數十人,如果再算上湊熱鬧的小孩子那就要破百了。
“突突突”的聲音從很遠的地方就傳來了,幾輛摩托車載著縣裡來的吏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今天是分劃土地的日子,縣衙一拖再拖,都推遲了一個多月了。
“今兒能不能定下來啊,總不能再朝後邊延吧?”
“對啊,這都六月多了,總歸得留些日子摸清(田)地的底子如何再插秧啊。”
人們議論紛紛,他們的衣裝大多都是廉價的低端機制棉布製成,顏色也很單一,以土黃色和靛藍色為主。
這些依附於地主的佃農生活水平相對於從前肯定有明顯提高,但沒法和如今的自耕農相提並論,因為佃農幾乎沒有餘錢來消費工業製品。
大明實施的田畝公贖政策雖然是溫和的土地改革手段,但執行過程中仍不免存在大量的貓膩。
最常見的就是剋扣補償給地主的買地錢,從前地主還是大明社會的中堅力量,可如今卻不一樣了。
自古以來都奸詐貪婪的胥吏們可不願錯過任何盤剝的機會——既然是強制收購土地,那可就由不得你們這些地主老財嘍。
同樣常見的還有敲骨吸髓一般的勒索那些分到土地的佃農,如果他們不願意被榨出最後幾圓錢,那就等著拖拖拉拉到最後才分到肥力較差的土地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