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兩百五十七章 回鍋肉的考究,重生之乘風而起,二子從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名人私用物品,歷史上有過類似的東西嗎?”
“有啊,bj故宮博物院收藏著蘇軾銘端石結繩紋硯,蘇東坡墨妙斷碑硯,還有一塊從星硯,傳說也是蘇東坡用過的。”
“黃庭堅收藏過一塊中華震旦角石的化石,加工成磚塊的模樣,石塊的中間有一個白色的‘石筍’,而在石塊的左側刻有四句詩的手書: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並有署名‘庭堅’二字,下方還有章。”
“這化石現在還在?”
“在,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此說來……”
“如此說來……這是你小子到現在為止,撿到的最大一個驚天大漏!”
“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周至擺著手指頭細數起來:“材質,刀工,題材,書法,留字,大蘇詞,印文。這麼多方面的證據,都說明這方印石,是屬於黃庭堅私人的物品,對吧?”
“其實還有。”四表舅說道:“還有黃庭堅的宦遊軌跡。”
“還有就是當時田黃並非名貴石材,剛剛有人開始用它。”四表嫂說道:“黃庭堅作為喜歡收集奇石的文人,石料顏色與自己的姓相符合,因此用它製作一方印,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這個得好好收藏起來了。”周至也是過手了價值數億貨色的人,經過最初的震撼之後,心態已經平和,畢竟這東西就算餓死了都不可能出手變現,因此這東西就算在珍貴,其實就是個日常賞玩的玩物而已。
真正捨得出手的那些,也就是十多年後價值幾千萬而已。
將東西都收拾起來,周至又拖過來兩口箱子,赧笑道:“這個就算鑑定費了哈?”
一個箱子裡是柚子,剩下的箱子裡是蘿蔔菜頭臘肉,四表舅笑罵道:“除了鑑定費,還要幫你寄賣是吧?”
“這您老人家就真是冤枉我了。”周至笑道:“這馬上就要去省城了,我帶些東西到省城去倒騰去,我認識工美的費經理,就不麻煩您了。”
“那就趕緊抬走,明天早點過來幫廚。”
“有大姐在還用得著我?再說你這菜這麼講究,我寫菜譜都寫得心驚肉跳的……”
“你放一百個心,那些讓你心驚肉跳的,明天飯桌上都沒有。”
“……算了我先給乾爹送東西去。”
“老規矩,好東西先放我這兒鑑賞半個月。”
“老規矩,鑑賞完後給我出個鑑定書。”
“滾!”
又叫了一輛三輪,周至從四表舅家裡出來,一溜煙去了文化館。
如今的文化館地方不小,口岸也好,就在新公路碼頭上頭,新華書店對面。
文化館類似一個小公園,進門是月亮型的圓門,這在夾川各個單位裡都挺少見的。
進門又是是一個石頭階梯,上去是大禮堂,縣裡有時候搞演出就在那裡搞。
對面是幾間打穿的大屋,類似佛寺大雄寶殿的樣子,裡邊是一些縣裡名人的書法繪畫作品,有時候這裡會舉辦展覽,現在裡頭有一群娃子正在練字。
那是文化館裡的文化人,為了找外水舉辦的書畫班。
右手是一棟新修的四層磚混樓房,文化館的倉庫、資料室、辦公室都在那裡。
理論上,乾爹是文教局的副局長,文化館是兼管,而縣誌辦,用後世一個詞兒來形容,那就是用愛發電。
自己發電就算了,還拉著周至一起發電。
不過周至也沒有慣著自家乾爹,本來說好整理非遺,啊現在還叫做“傳統技藝”,結果周至從九鬥碗開始,利用文化館的資料,縣誌,加上乾爹收集的資料,還有四表舅的指導,最後寫出了一本美食隨筆,取名叫做《川味趣談》。
這部書的第一冊三十萬字稿件現在就擺在吳靈均辦公桌上,吳靈均正在興致盎然的翻閱著。
“來了?”見到周至拖著兩個箱子進來,吳靈均放下稿件:“寫的是不錯,不過你這回鍋肉起源之說,是不是扯得太遠了?”
“科普,就是小科普而已。”
周至的文章裡做了幾種推測,認為回鍋肉的來歷有幾個說法。
其一是客家的一道家常菜“青蒜悶燒肉”,裡面用的青蒜苗,也是回鍋肉必用的材料。
其二是乾爹的收集的記錄,明代成書的《竹嶼山房雜部》裡邊,記載的一道明代菜餚叫“油爆豬”:
“取熟肉,細切膾,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
這種油爆豬的烹飪方法,已經跟後世的回鍋肉比較相近了。只不過在配料上少了一味豆瓣,配菜從青蒜換成了竹筍絲、茭白絲而已。
其實川中的飯館回鍋肉配青蒜是標配,但家裡炒回鍋肉配菜那就是五花八門了,理論上只要不是愛出水的菜蔬,都可以拿來用作回鍋肉的配菜:香乾、筍片、蕨粑、鹽乾菜、仔姜、蓮白、青椒、芹菜、蒜薹、熊掌豆腐、涼薯……
還可以幾樣配菜混搭,變得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比如周至就喜歡加泡薑片和泡辣椒段。
作為川菜的代表作,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相當明確的,不過關於其起源,則是相當不明確的。
周至又給加入了一種猜測——祭肉。
古代人祭祖祭神時會擺設煮熟的豬肉作為祭品,這種祭品豬肉普遍偏肥而且切塊較大,純用清水煮熟,不放任何調味品。
至今夾川都保留著這樣的風俗,祭祀祖宗的那塊肉,用的是臀尖或者二刀肉,四四方方一整塊煮熟後上供。
祭祀完成之後的程式就是散福,也就是人們分食祭品。這種大塊的白水煮肥豬肉,加上擺了半天完成禮儀,到分肉的時候已經涼了,吃起來的感覺可以想象。
清代宮廷祭祀就是典型的例子,白水煮豬肉的祭品,最後按照程式,皇帝皇后分得豬脾,眾大臣分豬肩豬腰子之類,分完之後,必須要在祭祀現場吃掉。
想著豬脾那腥羶味兒,周至不禁感慨,起碼在這件事情上,清代皇帝們算是“以身作則”了。
不管怎麼說,幾次過後,就有大臣動起心眼,藏起了“料布”。
料布就是一張帕子,不過別的帕子只怕不乾淨,這塊帕子只怕乾淨。
上面用鹽、醬油、調料滷汁狠狠的浸泡過,在分派吃祭肉的時候,那這塊帕子墊著吃,邊吃邊偷偷抹,其實就是給肉上作料。
民間規矩沒有這麼大,因此也就沒有這麼講究,因此這種祭祀用的大塊豬肉,在肉食相對金貴的古代,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改刀之後二次加工,再“回”一次鍋之後,配上豐富的佐料和配菜,變成美食。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