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元璋一拍大腿道:“咱一直納悶,讀書人應該是個頂個的聰明。”
“為何科舉選拔上來的,多是空談之輩,原來問題出在了這裡。”
“要不咱就增加一些科目,考較讀書人做事的能力?”
陳景恪連忙說道:“萬萬不可,普通人供養一個讀書人本就困難,已無餘力供其讀更多的書……”
“若增加科目,恐怕用不了多久滿朝皆是公卿子弟,普通人再無翻身的可能。”
朱元璋深以為然的的點點頭:“你說的對,是咱考慮的簡單了,你可有法子解決這個問題?”
陳景恪點點頭,又搖搖頭:“辦法有,但以現在大明的國力,極難做到。”
朱元璋猛然就坐直了身軀,問道:“你說要怎麼做?”
馬秀英和朱標也同樣看向他。
陳景恪心中一動,決定趁機給他們普及一下生產力的概念。
不管有沒有用,先灌個耳音,時間長了總能有點效果的。
“發展生產力。”
朱元璋雖然不懂,卻非常的興奮。
蓋因陳景恪每說出一個新詞,都會提出一個新的方向。
關鍵是,這個新方向都是有的放矢,能幫助到大明。
所以這會兒又聽到一個新詞,他自然很高興。
馬秀英和朱標也差不多。
朱雄英對陳景恪更是信服,聽到他要講課也很是高興。
“什麼是生產力?”
“生產力就是……”
陳景恪就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詳細的給他們解釋了一遍。
“遠古時期人們茹毛飲血,掌握了火,就開始吃熟食……”
“有巢氏發明了房屋……人們從樹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神農氏嘗百草,人們掌握了醫藥,壽命得到延長……”
“銅鐵的發明和使用,人們的工作效率更高……”
“原本做一套傢俱需要幾個月,鋸子、鑿子等工具出現後,只需要十幾天。”
“曲轅犁出現……原本需要兩人兩牛才能做的活,現在只需一人一牛……”
“同樣的人畜,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良種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糧食產量。”
“千年前畝產不過百斤,現在可達兩百斤,若耕種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印刷術出現之前,書籍靠手抄非常珍貴,只有高門大戶才能讀的起書。”
“印刷術出現後,書籍價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購買,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讀的起書。”
隨著一個個例子說出,眾人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認識就越發深刻。
陳景恪最後總結道:“百姓能讀得起書看起來很簡單,深究起來就是數千年發展生產力的成果。”
“若無房屋火焰,若無鐵器曲轅犁,若無糧食高產,若無紙張印刷術的出現……”
“就不可能有現在百姓可以讀書的大好局面出現。”
“所以,這一切都可歸功於生產力的發展。”
“若大明重視生產力發展,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未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業……百姓衣食無憂,亦非不可能。”
朱標喃喃道:“耕者……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實現嗎?”
朱元璋也有些嚮往,但隨即就清醒過來:“你小子別忽悠咱,你也說了,數千年才發展成這個樣子。”
“且這些發明多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發展也無能為力。”
陳景恪心中嘆息,反問道:“陛下,若您對火炮的威力不滿意,會如何做?”
朱元璋隨口答道:“自然是讓軍器局想……”
話才說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馬秀英和朱標也同時醒悟過來。
軍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別的衙門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別的更好的東西。
生產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來提高。
只有朱雄英撓了撓頭,不明白皇爺爺說的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不說了。
不過這會兒眾人可沒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遲疑了片刻道:“這需要投入大量錢糧啊。”
陳景恪說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錢糧還不一定會有成果。”
朱元璋點點頭,嘆道:“以咱大明現在的國力,沒有多餘的錢糧投入其中啊,此事將來再議吧。”
陳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不過也沒有繼續多說。
盲目的去搞科研就是浪費人力物力,沒有任何意義。
今天不過是給他們做個科普,讓他們知道生產力的重要性。
等將來算學圈子壯大,他會慢慢的給大家傳授一些基礎理科知識。
再弄出一些高價值的成果,比如玻璃。
透明玻璃、平面鏡在這個年代,那就是稀世珍寶,賺錢的速度堪比開印鈔廠。
他為什麼不在現在搞發明,幫老朱解決困境,順便給自己賺取財富?
一開始確實是時機不成熟,現在則是在等一個機會。
一個讓朱元璋重視理科和科研的機會。
馬秀英讚道:“雖然暫時朝廷還無法主動去研究,但今日景恪又為我普……普及了一個新的知識。”
“也為大明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前進方向。”
“我向來以為自己讀書多,懂的道理也不比任何人少。”
“與你一比才知道,我其實和那些好空談的讀書人一般,讀的都是死書啊。”
朱標也深以為然的道:“是啊,景恪說的例子我都在書上看到過,可從來都沒有想過將其聯絡在一起……”
“都說讀史可以知興替,我們也都在讀史,期望找到王朝興衰規律,延長朝代壽命。”
“……但真正會讀史的,天下唯有景恪一人也。”
朱元璋雖然沒有說什麼,但表情裡也透露出深深的認同。
從認識到現在,陳景恪已經在史書中,為他們梳理出了好幾條線。
每一條線,都能帶給他們巨大的啟發,影響著後續國策的制定。
有些已經在改變大明的國策。
陳景恪入宮才不到半年時間,對大明的影響,已經超過了除開國功勳外的大多數人。
照目前這個情況發展下去,未來他必然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想到這裡,朱元璋目光變得深邃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