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鹽課,狼煙晚明,解衣唱大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二十一章鹽課
杜大蟲擦擦頭上的汗水,仰頭看了看掛在中天的日頭,從腰際取下水葫蘆咕咚咕咚喝幾口,下意識地摸了把臉上那道還泛著粉紅的新疤忿忿地罵了句,繼續埋頭趕路。
程哈兒緊走幾步跟上來說道:“哥,天熱的扣卡(渝城方言,“摳胯”兩個字的發音,本意是形容當眾騷撓隱私部分的不雅,這裡做語氣詞),要不要讓兄弟們歇一哈?”
杜大蟲搖搖頭:“歇個剷剷!還是行快些吧,這一票若是被龜兒子狗官軍截到就全完了噻。”
程哈兒點點頭:“好嘛。”隨即扯開嗓子喊道,“兄弟們行快些!早些趕到江邊,黑了大家去大昌城裡頭耍哩!”
隊伍裡響起一陣鬨笑聲。
杜大蟲的本名叫杜虎,是大寧(今重慶巫溪)鹽梟杜段的親侄子,也是其左膀右臂。因為敢拼命,手段狠,得了這麼個江湖諢號。他對這個綽號很滿意,漸漸的,本名已沒幾人記得了。
程哈兒是南充人,從小就是沒爹沒孃的討飯娃,只知道自己姓程,還是個半大孩子時懵懵懂懂流浪到大寧,稀裡糊塗就跟了毒大蟲,到現在也有七八年了。
此刻,兄弟二人正領著一支百多人的隊伍行走在大寧到大昌間崎嶇的山路上。隊伍裡絕大多數人挑著擔子,把馱著籮筐的七八匹矮腳馬夾在中間,二十來個精壯的漢子空身走在側面護衛著,腰裡大都繫著刀,也有幾個扛槍的。不用問,這是一夥私鹽販子。
本來從大寧到大昌,走大寧河水路最為便當。不過,官軍在河邊設了卡,所以只能人挑馬馱地走山路繞過那一段。近幾年的山路也越來越難走,自從老賊簡敬能做了鄖陽巡撫,查得一天比一天嚴,偏偏他的撫標營還很能打,老賊也漸漸摸到了兄弟們的行動規律,最近這七八個月,便陸續折了百多個兄弟,杜大蟲自己臉上也捱了一刀,若不是程哈兒拼死把他搶出來,可能早就成為大山裡的又一具無名屍骸。
這兩萬斤鹽巴是這批貨物的最後一起兒,杜大蟲的任務是把它平安送到大昌。杜員外在那裡的商號已打點好一切,前幾趟運到的鹽包已經裝船,單等最後這起兒一到便即啟航,順著大寧河直抵巫山,然後順長江而下。沿途的巴東、歸州(今湖北秭歸)等停靠點都有人接應,會分別卸下一些,最終在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完成最後一批貨的交割。這一趟下來,杜員外怎麼也會有近萬兩的收入,所以杜大蟲要儘快趕路,心裡祈念著千萬莫要出什麼意外。
鹽業的鼻祖叫夙沙。傳說有次他在海邊架起瓦罐煮海水,準備等下釣幾條魚上來煮了吃,突然跑過一隻野豬,於是拔腿便追。等他扛著野豬回來,海水已經煮幹了,罐底只剩下一層白色的粉末。夙沙用豬肉蘸著向嘴裡一送,從此被尊為鹽神——這便叫做一蘸封神。
鹽鐵專賣最早是齊國管仲想出來的主意。齊桓公需要錢,管仲幫他算了一筆賬:“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月人三十錢之籍,為錢三千萬!”不過管仲只是抽稅,只要在齊國境內,煮鹽賣鹽還是百姓們自己做,向官府納稅就行。管仲確實有才,透過規定每年十月到次年正月才能煮鹽,把產量控制住了,再透過配給制控制了齊人的用鹽量,多出來的食鹽便由官府銷往他國。不管齊國人的飲食比從前寡淡了多少,反正很快,齊桓公就成了五霸之首。
這等好事大秦怎會視而不見?商鞅變法,置“鹽鐵市官”,煮鹽、運輸、販賣一把抓——三秦的百姓們只管為國捐軀就好,坐收鹽利由大秦政府負責了。
暴秦二世而亡,滿目瘡痍的西漢實在沒辦法再折騰了,但專賣的大殺器又捨不得徹底放手,於是恢復了管仲的做法:生產運輸銷售全交部回民間,納稅最光榮……直到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絕對是個大手筆,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巨大財富沒幾年全敗了個一乾二淨。咋辦呢?想起兩個絕招。一個是“告緡”,就是有獎舉報——舉報者可以獲得被舉報者一半的財產,知情不報者同罪!有人說,定這麼高的賞格,國家豈不是虧了?呵呵。圖樣圖森破,您想淺啦:舉報人一夜之間便輕易獲得了巨大財富,然後呢?一樣會有人眼紅啊!於是昨天的舉報人不久就會變成今天的被舉報人!這樣的互坑遊戲玩幾輪下來,所有財富還是都回到武帝手裡,讓他繼續大展宏圖折騰光!另一個絕招是學商鞅,鹽鐵一律收歸國有做大做強,產、運、銷悉由官辦,私人不得違禁經營!有人說漢武帝此舉打擊了豪強,防止其做大危及西漢穩定!好吧,這麼說也確實有一定道理——這麼說來……感冒會比較難受,所以,先上吊把自己勒死,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發燒了,對吧?別笑,一個道理,因為……然後不久,西漢就完蛋了。
暴秦漢武的教訓實在太過深刻,所以東漢以後,食鹽的經營模式基本沒走出管仲畫的那個圈:官控民營。一句話總結,“民叄其力,二入於官”,翻譯過來就是你脫掉長衫996,我才拿走三分之二,做人要懂得感恩。
大明實行的是“鹽引”制度——鹽引可以看作食鹽專賣許可證。生產由國家壟斷,比如說,給鹽農提供煮鹽用的大鐵鍋,煮出來的鹽全交給政府。全國按照“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的命名方式劃為十個“綱”,每個綱鹽引為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小引是二百斤)。商人要向政府申請購買鹽引,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再販運到指定區域銷售,所以官鹽也叫引鹽。鹽引是一張帶編號的紙,一撕兩開,官府留下做存根的一半叫“引根”,商人拿走做售賣憑證的那半張叫“引紙”——注意,鹽引是有時間限制的,過期作廢,官鹽秒變私鹽。
有人覺得食鹽的利潤高。
大錯特錯。
食鹽的利潤不是高,是非常非常高!
奇高!
每引折銀六錢四厘。三百斤呢,真不能算高吧?呵呵,別忘了,還有稅呢!三兩。還有公使銀(運費)呢,也是三兩。還有一路下來每個卡口的辛苦費呢……從鹽場到百姓的炒菜鍋裡,漲個十幾倍,那是良心價——漲了足足三四十倍的“在在有之”!順便說一句後話,到了滿清道光年間鹽制經過大力整頓以後,一引鹽的正課(必須不折不扣如數繳納的各種稅賦)是一兩一錢七分,雜課(千奇百怪的地方性雜稅)嘛,也得有一點,不多,十二兩,才十倍而已。當然,不包括沿途各路神仙小鬼兒們各種不入賬的打點哈。
即便要承擔這些必不可少的鉅額開銷,鹽商們還是富甲一方:明朝的全國總收入平均在一千萬兩左右,而揚州一地的兩淮鹽商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還是一句後話,乾隆下江南至揚州,鹽商出資幾十萬兩白銀為其建行宮,並修葺大虹園(今瘦西湖),供其玩賞。以至於乾隆發出“鹽商之財力偉哉!”的感嘆。後後話,這廝不久就把那些接待他的鹽商家都抄了——儘管“其產盡沒入官”,百姓們沒拿到一個銅板,還是為乾隆爺發自肺腑地歡聲雷動。
而私鹽,完全沒有這些開支,您說利潤會有多大?
早在漢唐大寧就有產鹽的記載。上古時期,四川盆地是個巨大的鹽水湖,隨著氣候變化,湖水蒸發,低窪地帶封閉,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滷水層。大寧人從大山深處的鹽井裡背上來滷水,煮幹了就是鹽。不過,因為開採的時間過於久遠,現在往往要下到幾十丈深才能打到滷水,鹽工們則要揹著木桶沿著不知搭了幾百年的木梯上上下下,手腳滑了失足也罷,一腳踩斷了梯檔也罷,反正稍不留神人就沒了。既然是壟斷生意,官府自然要管,可任何一位大人都不願意跑到烏漆嘛黑潮溼溽熱的鹽井裡去盯著那群亡命徒鹽工啊。再說了,風險大,利潤厚,成員還都得身強力壯……妥妥的黑社會溫床!大人們才不會以大好之身涉險,所以,需要杜段這樣的豪強幫忙。
明面上杜段是個大寧城裡的富戶,雖然沒什麼功名,但著實有不少產業,綢緞莊,米鋪,當鋪,藥鋪,都有。其實大家都知道,巴掌大的大寧,這些生意賺不來幾個錢,杜員外真正做的是販私鹽的生意。別看杜員外逢人就笑眯眯的,手底下少說有十幾條人命呢。大寧的井鹽質量非常好,就是人們常說的“雪花鹽”——白得像天上的雪花一樣,一粒粒晶瑩剔透。好到什麼程度?能當銀子使!一小袋雪花鹽,能值一二兩銀呢。大寧那些鹽井的出產,差不多有兩成是杜員外的——大人們都睜一眼閉一眼,這是杜員外幫忙的酬勞。
除了一個正妻,杜員外還納了三房妾,卻命中無子。有人說這是他做這行的報應,結果那個傢伙不久就失蹤了,再後來,就再沒人敢講這話了。
杜虎自小就被杜員外當親兒子一樣養,但杜虎的性格一點也不像杜員外,好勇鬥狠,而且做人做事都很張揚,這讓杜員外很擔心,不止一次地跟他講,如果不知道收斂,這份家業遲早要壞在他手裡。不過,好像沒啥用,每次捱了罵,杜虎最多老實個三五天。好在杜大蟲講義氣,靠杜家吃飯的千把號棒棒兄弟都服他。近幾年,杜員外對簡巡撫越來越厲害的嚴打行動很是憂心——他知道自己只是個地方豪強,勢力僅僅侷限在大寧大昌,在掌管八府的巡撫大人眼裡,捏死他不會比捏死只蟲子多費好多力氣。
杜員外有錢不假,但他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金盆洗手享清福是不可能的——大寧大昌的縣太爺買面子,那是因為需要他維持幾十口鹽井的生產秩序,一旦沒了利用價值,太爺們翻臉鐵定比翻書還快、自己的販私隊伍只會打打殺殺,要他們下鹽井背滷水是萬萬沒人願意做的、失足傷殘鹽工的家小要養、死在官兵手裡兄弟的家小也要養……江湖,豈是你說退就能退的?
杜虎帶隊伍走了以後,杜員外這幾天右眼皮一直跳,俗話說左眼財右眼災,杜員外格外擔心起來。
離預定接應的船隻泊地只有十幾里路了,過了這段谷底,再轉過前面的山坳就能看到大寧河,前面探路的兄弟也沒發出預警訊號,杜大蟲放下了懸著的心。堪堪便在此時,杜大蟲聽到前面一聲銃響,心裡咯噔一下:仙人闆闆!有狗官軍守在這裡!
三十六計走為上,杜大蟲雖然好勇鬥狠,但除非萬不得已實在避不開,誰也不願意跟官軍公然作對。杜大蟲剛剛招抽出刀正要呼兄弟們上前掩護挑夫們後撤,隊伍後面竟也響起兩聲銃響!
媽賣批的完了噻,被圍了!
看見半里不到後面半山腰上草木的一陣晃動,杜大蟲心裡涼透了:少說有二三百人貓在那裡等著前面發出訊號斷後路呢!前面堵著的只多不少——簡老狗這是把自己的標營全派出來了!百多布衣對五百披甲……
自己這幫人死定了!
*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為什麼沿海地區的人普遍不如內陸省份的人喜歡吃辣?你問四川人,大機率他會回答“我們這裡比較潮,吃辣椒花椒可以去溼氣”。其實這是以訛傳訛——辣椒花椒傳入以前蜀地就不潮麼?^_^
答案是因為鹽。
沿海地區獲得食鹽比較容易。反之,食鹽專賣,江西湖南湖北雲貴一帶的人在明清時要花很貴的價格去購買食鹽。明末清初,辣椒花椒傳入,大家發現:這東西像鹽巴一樣能下飯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