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月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嫡姐鹹魚後我被迫上位了 第153節,嫡姐鹹魚後我被迫上位了,將月去,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不過,燕明蕎也就舒坦了一個傍晚。等天黑之後,她的大腿和小腿就有點泛酸,抬不起來,難受得很。

她以為這樣就夠難受了,估計也是爬山累的。但等到次日早晨一醒,她的兩條腿就好像被人……不,是被十個人拽著一樣,痠痛痠痛的,根本走不了路。

不僅走路難受,每每要坐下、起身的時候,大腿板兒的那條筋就扭著疼,好像在裡面紐麻花呢。

如果讓她和在腿疼和來月事之間選一個,燕明蕎估計會選來月事,至少她來月事不疼呀。

雪酥想給燕明蕎按按,但這腿一按就更疼了,碰都碰不得。

燕明蕎覺得疼還是其次,主要按的時候有點癢,又疼又癢,估計話本子裡中了蝕骨散就是這麼個滋味。

若是按了,不僅要忍著疼,還要忍著不嚷嚷,實在太難了。

燕明蕎:“就這樣放著吧,過幾日就沒事了。”

雪酥自責道:“若是昨兒就給姑娘揉腿,把腿給揉開了,今天估計就不會疼了。”她也是沒想到,她們做粗活的,也不知道山有多高,見燕明蕎活蹦亂跳下來就放大心了。

燕明蕎說道:“這也叫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再爬山,回來揉揉就行了,不,下次應該不會再爬山了。”

跟玉峰山一比,普陀山就是個小山包,也不知道顧綿腿疼沒疼。

雪酥是做丫鬟的,自然想著主子。她去問了問府醫,爬山之後腿疼怎麼辦。

府醫說揉開會好受些,又道:“倒是可以用熱毛巾敷一敷,興許會舒服點。”

這個法子果然好用,至少坐下起身的時候不會那麼僵硬了。

燕明蕎高高興興地賞了雪酥五兩銀子,她高興時賞錢也是常事,只要做得好,都會有賞。

燕明蕎需要的是得用得力的丫鬟,便是以後出嫁,陪嫁的丫鬟也是從中選能幹伶俐的。

燕明蕎讓雪酥去了一趟太傅府,把這個方法告訴顧綿,這簡直是救顧綿於水火。

不過,儘管每日熱敷著,但是腿依舊有些痠痛,兩人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待了四五日,這才有所好轉。

這一下子就從四月上旬待到了四月下旬,馬上就是端午節,這幾日豔陽高照,天氣有些炎熱,燕明蕎中午最熱的時候會用冰。

她有銀子,而且玉芳齋這幾個鋪子,多多少少都會用些冰,燕明蕎這邊也有冰庫,用冰是不發愁的。

她用冰也會給正院、二嫂屋裡送去些。沈氏這陣子也沒出門,她給黃家下了一個帖子,約著月底的時候出門賞荷。

這個時節,荷花淺淺,繁茂的荷葉間只有三兩朵荷花,是真正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但看著也別有一番意境。

反正只是找個由頭,為的也不是賞荷,就想等月底燕明澤放假的時候,帶出去給黃夫人看一看,若是滿意,儘快把親事定下來,省得夜長夢多。

沈氏總覺得越拖,就越不穩當。

而黃夫人那邊找人打聽了許長時間,倒也沒發現燕國公府的腌臢事。

倒是聽說燕家二娘子嫁給了鎮北侯府,世子很懂事上進,其餘的女兒嫁得都不錯。

而燕明軒幾人雖然考了好幾年鄉試,但也都也較有出息。

府上人丁興旺,看沈氏的確是個很好相處的婆婆。

所以,黃夫人就應下了。

而黃芷心這陣子都是在家中讀書、畫畫、作詩,什麼邀約她都沒去,也是為了給沈氏留一個好印象。她要議親,還是要穩妥大方些得好,這樣才招人喜歡。

偶爾她會想起燕明澤來,但是一想,燕明澤估計在書院用功讀書,也不會出來,她就算出去也碰不到。

便更放心了。

邀約定在了月底,還有十日。

黃夫人這回叫了孃家嫂子作陪,沒有再喊林夫人。

林夫人跟她敞開心扉說這些,雖說也是為她好吧,但是畢竟她決定了要繼續議親,若是再叫上林夫人難免有不聽勸之嫌。這兩邊都不太好看,還是別喊了。

而且,若林夫人再說燕國公府的壞話,她難免不愛聽。本來婚姻嫁娶就是憑各自樂意,若有一方反悔,那便散了,這也沒什麼,不論誰的過錯。

再者,那燕二都嫁到鎮北侯府去了,現在再說這些,難免有馬後炮之嫌。

黃夫人覺得,八成是林夫人覺得燕二娘子嫁得好,自己可惜罷了。

*

等二十九這日,幾家在硯見湖約了一次,黃夫人看過燕明澤之後,倒也還算滿意。

她本來就見過燕明澤幾次,對這個常來黃府看望黃啟的人頗有印象,還是比較好的印象。如今這樣看著他,算得上一表人才玉樹臨風,能配得上自家女兒。

燕明澤在外,裝的慣是不錯,既不諂媚,也不疏遠,分寸拿捏得剛剛好。

而黃芷心只在一旁羞澀的笑,兩人還同去湖邊看花賞荷了,燕明澤是讀書人,書中看的、書院見到的,隨便拿出來說一說,都能哄得黃芷心這個小姑娘眉開眼笑。

這邊兩家心領神會,就等著先把八字對一對,然後再納采、問名。

在盛京城,議親雖然說都要經過這幾步,但是合八字向來是先送去寺廟,先找德高望重的僧人合一合,以免到時問名出現錯漏,弄得兩家都不好看。

而且只要塞的銀子多,基本上都是八字相合。

這個不用擔心。

這邊用過飯,一群人的心總算落在了地上。

黃夫人在回去的路上瞋了眼女兒,說道,“這回你可滿意了?”

黃芷心抱著黃夫人的胳膊,笑著說道:“女兒的婚事是由母親做主的,母親能滿意,女兒自然就滿意了。”

黃夫人說道:“我有什麼滿意不滿意的,我只盼著你以後,能順順遂遂,平安到老。我和你父親沒什麼大心願,你兄長姐姐們都出嫁了,我呀,單就發愁你。”

黃芷心道:“母親,放心好了,燕三公子以後會對我好的,你看明蕎妹妹和燕國公夫人,都是極好相處的人。母親你就放心吧,女兒肯定會過得很好的。”

黃夫人看著女兒,輕輕嘆了口氣,道:“嗯。”

而另一邊,沈氏忙活了這些日子,總算有消停的時候了。

燕明澤這些日子表現得極其孝順,但沈氏有兒子有女兒,也用不著他表現,只道:“你好好用功讀書,爭取光耀門楣。”

燕明澤盼著早日離開書院,這些天,他在書院過得並不如意,全是因為沈元景。是人都知道,捏柿子要挑軟的,他現在拿沈元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總算,黃家的事跟他料想的一樣,也不是什麼事都沒有進展,黃啟很關照他。

沈氏揮揮手讓他退下,等屋裡靜了,她按了按眉心。

這些日子她想了想分家的事兒,黃芷心如今才十四歲,黃王夫人想多留她兩年,成婚差不多要等到後年春日。

而明年秋日,燕國公就守孝回來,不能他一回來就立刻分家,最多再等半年,無論如何都要把家分了。

就算燕國公不願意,沈氏也會請老夫人做主,把分家的事兒儘快給定下來。

那會兒,明蕎還未過十五歲的生辰,也不知道親事定沒定。

她的女兒,最是貼心,真嫁人了,沈氏還捨不得呢。

燕明澤的婚事沒有燕明蕎插手的地方,她去不過是陪黃家小娘子說說話,然後去留香樓跟著吃頓飯而已。

親事沒定下來,燕明蕎也不會喊黃芷心嫂子。

再加上她本來和燕明澤關係就不怎麼樣,以前和黃芷心也說不上親近,自然不會像對大嫂那般。

倒是黃芷心,總會挽她的手跟她說話,儼然是把她當成小姑子了,弄得燕明蕎還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也能看出來,黃家那邊是真的很滿意,既然滿意,那就皆大歡喜了。

進了五月份,月初的時候下了一場雨,雨勢很大,一掃前幾日的炎熱。

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燕國公府又忙了起來。

府上有許多事,要準備端午家宴,然後還要給鋪子裡的夥計、府上的下人發節禮,最重要的是各府節禮,千萬不能有疏漏。

二嫂有孕,已經四個多月了,不好多勞累,幾乎都是燕明蕎理的事。

今年多加了一個黃府,雖還未做親,但是現在該當親戚走著,禮不用太重,不失了禮數最好。

她送還不合適,就由燕明澤親自送過去。

府上下人的節禮是一斤豆沙粽子,一斤鹹蛋黃粽子,外加兩斤豬肉,一兩銀子。像正院、蕎安軒兩處地方,燕明蕎會自己添銀子,節禮會豐厚一倍,吃不了那麼多粽子的,就全換成豬肉,一人一個大紅包。

從前她擔心賺了一年銀子之後,第二年賺不動了,發不了那麼多錢。現在她每年生意都很穩當,每年都能賺那麼多錢,自己高興,就想著讓身邊下人高興點,那就多發些。

反正她有銀子,那麼多錢呢,自己花,不知要花到何年何月去。而且,她以後每年都有進項。

燕明蕎這般,沈氏就由著她做,女兒高興,做什麼都行。

而這盛京城,各府下人就佔了一小半,出門才採買的丫鬟管事,在別的府上,總有一兩個交好的。

所有人都在等著端午節禮,自家府上多,自然會忍不住往外說,既是炫耀,也想讓人看看,自己的日子過得有多好。

就比如寒門,府上節禮就是兩斤豬肉,不過,豬肉也才十文一斤,兩斤豬肉不過二十文錢,跟一兩銀子比起來,那差得遠呢。

各家一比,儼然是燕國公府下人們拿的節禮最多。世家富貴,堆金積玉,燕國公府哪怕日後會削爵,但日子好看。

這訊息自然也傳到黃夫人耳朵裡,她想,這燕國公府的確有銀子,而且還不是打腫臉充胖子那般的有。

世家富貴,果然不虛。

黃夫人真心覺得,這門親事做得不錯,若是燕明澤是嫡子,那就更好了。

不過世上沒十全十美的事。

而沈氏送去永珍寺的八字,趕在端午節前也有了信,她添了不少香油錢,僧人自然說八字相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燕明澤,在看過黃啟之後,沒有留飯,而是去見了林毓婉。

其實在這之前,他已見過林毓婉一次,那次純屬巧合,雖然沒做什麼,但儼然算得上私會。

而這次是從黃府出來之後,一個七八歲大的小丫頭給他遞了一張紙條,他看過之後,讓小廝先回府,自己藉口去書坊,朝著紙條上寫的地方走了過去。

燕明澤想的是,既然自己不吃虧,見就見了。

但他沒注意到,從黃府出來之後,一主一僕從側門出來,循著他的方向找了過來。

燕明澤只拜見了黃啟和黃夫人,並未見到黃芷心。黃夫人一直教導女兒,女子要自重自愛,拿著些,絕對不能上趕著,夫君才會珍惜,但她實在想見燕明澤,就帶著丫鬟偷偷出來了。

這也不是回燕國公府的路,燕三要去哪兒呀。

第100章交代

燕明澤走得很快,黃芷心跟不上,以至於沒有辦法第一時間就把他叫住。

既然叫不住,那只有跟上去這一條路,黃芷心對著丫鬟道:“快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歸藏

沐小婧

誇誇我的神探祖父穿越爹

渝躍鳶飛

雪霽春明

陳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