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四章 鄉試,大明求生記,拉拉袖,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丙子年,按制逢子、午、卯、酉年為鄉試大比,兩京一十三省首府都要為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而忙碌起來。

鄉試試場設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門所在地,南北直隸的試場分別設在應天、順天二府,即京城、南京。考試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請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審卷、決定錄取名單、排定名次並上報禮部,同考官則負責協助出題、審卷。

八月初,各省鄉試如期舉行,順天府乃天子腳下,首善之區,規制自然最高,兩個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許多,分別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劉儼、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黃諫。

章子俊早早就準備好了這一次大比,如能考中,就步入了這個時代的特權階層,只要想過平安生活,遠離朝堂上那些是是非非,最無受凍捱餓的可能,章子軍沒有趕上景泰四年的鄉試,直到景泰七年,鄉試是每三年舉辦一次。

鄉試又稱“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進行,故又稱“秋闈”。參加鄉試的人員有兩種:一是在校學生,即國子監監生和府、州、縣官學就讀的生員。但生員必須是在按察司提學副使主持的科考中獲得一、二等的“科舉生員”。二是“充場儒士”。在明代,未人政府各級學校的讀書人稱“童生”,他們中的一些人經特別考試,可獲准參加鄉試。鄉試參試名額與中舉名額大致為三十比一,即錄取一名舉人,參試者約為三十名。“科舉成式”還規定,學校教官、罷閒官吏、倡優之家以及居父母喪者,不許參加鄉試。

除主考、同考,還要組織一個鄉試管理班子,這個班子由提調官一人、監試官二人、供給官一人、收掌試卷官二人、彌封官一人、謄錄官一人、對讀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綽搜檢官四人組成,另有辦事人員及號軍若干。

主考、同考官及有關人員應提前兩天進入考場,實行“鎖院”。鎖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閒雜人員,二是安排好考生的號房並進行公佈,三是出題及刻印試卷。

很明顯鄉試比之前三場的縣試、府試、院試規格全面提高了,鄉試的考試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安排在八月九日,內容是《四書》義三道,每道答案規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書寫不及,可各省去一道。這一場主要是考考生對《四書》、《五經》以及各家註疏的基本掌握情況,類似於基礎知識的考試,不是很難,答案也是統一的。這種預知的標準答題,對考生來說就要再平時死記硬背,背的“滾瓜爛熟”才行。按“科舉成式”規定,《四書》的標準答案用朱子集註,《易經》用程傳和朱子本義,《尚書》用蔡氏傳及古註疏,《詩經》用朱子集傳,《春秋》用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用古註疏。永樂時頒佈《四書五經大全》,成為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統編教材以及科舉頭場的標準答案。

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內容是“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任選一道。這一場主要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對考生來說也不難,這些詔、誥、表、內科捉貓扮老虎,依樣畫瓢而已。

第三場在八月十五日,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可視為考安邦定國的見解。

就是說每隔三天考一場,每場三天,歷時九天七夜。

章子俊用的還是一隻考籃,裡面放了七個煮熟的雞蛋,九個炊餅子,不鏽鋼保溫筒,別的就是紙跟文房四寶,另加一件長袍單衣,這是為了到了夜間,更深露重時,可以披戴上身,以免生病,如果碰到下雨,可遮擋號舍避免雨水打溼,這一次章子俊在硯臺外做了一隻小木盒,正好放進一方硯臺一支墨,手機直接鑲在硯蓋上,這樣一來就成了一個整體,更不用擔心到時會出不必要的麻煩,就這樣有巡綽搜檢官帶人對考生逐個進行搜查,從頭髮、衣服直至鞋,如發現夾帶,立即驅出考場,並取消考試資格。

而更多的考生帶了棉被的,還有人自帶油燈的,吃食上帶的更多了,什麼烤雞、板羊肉、滷煮、水果。應有盡有,這些到了嘉靖年間後就禁止了,現在是景泰年間,搜身啊,隨帶物品這些管理不是太嚴,搜檢官只是粗粗翻看一下就過了。

入場後,首先是看規則:一,考卷一律用墨書寫,謂“墨卷”。二,卷首先寫考生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名諱,以及考生在校所習本經。三,文字中應迴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廟號,並不許自序門第。四,考試時禁止考生相互答問或請人代答,如答題未完而時已黃昏,供燭三支,燭盡後不管是否答完,均須離開考場。

章子俊有一席舍,稱:“號房”,由軍人看守,然後由掌試卷官髮捲, 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生什麼事,即便是發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

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乾糧充飢。

號舍左右兩壁磚牆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託,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併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舍長度只有四尺(相當於1.33米),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而且號舍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布作門簾以防風雨。

第一場就是經義三道,八股文用程朱理學註疏上的話怎麼樣表達聖人之言,所以在這三場中也是最難的,而成績的好壞著重就看這一場了,後二場只是錦上添花。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用恆足矣”

此題出自《大學》中的整個段落 ,章子俊擱筆,翻看硯臺,一邊磨墨,一邊翻看手機,這一篇記得張居正寫過,反正趁他不注意,還沒出生先用了再說,有這種大文學家的範本不用,實在對不起穿越眾了。

破題,“蓋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這題破的實在是太妙了。對於善於理財的人來說,只要得其“道”則財用自足,妥妥地直指聖人的“道”上去了。

接下去就是承題了,“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國孰與不足乎。 ” 上面說善理財者要得其“道”,那生財之“道”究竟是什麼呢?在這裡就進一步闡明瞭,就是“務本節用”。另外,前面說了,承題只能用三句話,這裡為什麼是四句呢?其實,是因為“務本節用”和“生財之道”之間,在古人看來只算是“讀”,不是句,所以算下來依舊是三句。

開始起講,“且夫聚人曰財,國而無財,非其國矣;理財曰義,財而不義,非其財矣。”

上結破題、承題,繼續解釋何為“財”,何為“理財”,又下啟論述,開始概括性的闡述財、國、義之間的關係,為下面的具體議論起頭。

八股文講究“代聖人立言”,也就是說要揣摩聖人的音容,以聖人的口氣來把話說出來,而這個“口氣”就是從起講開始的。

來來來,老子代聖人立言了,第一股,“是以君子之生財也有道。故不必損下以益上,而經制得宜,自有以裕於國也。”

第二股,“其於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損上以益下,而公私兩利,自有以裕於民也。” 和第一股合起來,叫做“提比”,也就是八股文剛剛進入正文。

奶奶個熊,章子俊一邊罵一邊想,其實這八股文的花樣還是很多的,如果不得要領,寫什麼都是說不到點子上去。

既然是“代聖人立言”,接下去就是出題,“然則何如?蓋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國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無節,故恆見其不足耳。”

明確亮明瞭自己的觀點:其力不勤而用之無節,才是造成國用不足的根本原因。下面的論述將圍繞著這個觀點展開。

這是第三股,“誠能趨天下之民而歸之農,其生之也既無遺力矣,又且汰冗員,裁冗費,不使有浮食焉。”

緊跟著第四股走起,“盡三時之勤以服乎耕,其為之也既無遺力矣,又且量所入,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

這是全文議論的中堅部分,正面闡發文章主旨,在這裡表明要汰冗員、裁冗費、量所入、為所出的財政主張。

第五股開起,“斯則勤以務本,而財之入也無窮。”

第六股補充,“儉以制用,而財之出也有限。”第五、六股合稱“後比”,也是議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緊扣文章主旨,盡力發揮,將前面尚未說清楚的部分儘可能補全、講透,使文章議論更加充實全面。

話說到了這裡,再怎麼寫全是畫蛇添足了,那個來個過接,“以無窮之財,供有限之用。”

過接就是為轉折,才能起第七股,“是以下常給而上常餘,雖國有大事,而內府外府之儲,自將取之而不匱矣。”

緊跟著就是第八股,“百姓足而君亦足,雖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無恐矣。”

七、八兩股合起來叫束比,主要起到照應前文,收束全篇的作用。如果文章至此議論意猶未盡,那麼束比可以在收束的同時繼續闡發。如果前面文章已經說盡,那麼這兩股只要收束全文就行了。

那麼沒什麼好說的,最後來個大結,“謂之大道,信乎其為經久謀國之計,而非一切權益之術可比也。然則有國家者豈必外本內末,而後財可聚也哉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四大聖體退婚,沒我!你們行嗎?

小生友才

天降魔主,拳鎮山河

三生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