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大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五章:《周禮》,大周守藏史,青色大花,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日講學結束,風允擺手。
聽學之人起身,按照以往,皆行弟子禮,拜之。
不過那些來看熱鬧的,倒是姿態滑稽,並未將這禮放在心頭,不過是跟著大家尋個樂趣。
等禮畢,管仲上前又一禮道:“夫子講學,管仲深有所得。”
“不知夫子尊名,餘管仲,管夷吾,夫子可稱餘管夷吾。”
管仲,仲為字,夷吾為名,在大周,取字後在外以字稱呼,名反倒是親近之人的稱謂。
“風氏,允。”
聽聞,管仲才想起風允年少,還未及冠,倒是鬧了個大紅臉。
而風允告知名諱後,也緩步離去,今日風允亦有所得,需回去好好思索……
大雨將至,聽學的人步伐匆匆,不多時就散去。
“管仲,你不會真的要出仕吧?”與管仲為遊商的人來到管仲身旁,詢問道。
管仲拿出自己的竹簡,在上面快速記錄剛才與風允的對話。
“我自然要出仕,不然枉費了我之所學……”
管仲頓了頓,又才道:“鮑叔牙,你是大夫之子,與我做生意行這虧本遊商,是我連累了你。”
說著,一禮而下。
“哎哎哎,你別這般,你我交情,何須如此,何況我不願出仕,這大夫之子又如何呢?”
管仲道:“你有才學啊……”
鮑叔牙哈哈一笑,卻轉問道:“那你要去何地?”
管仲明白暫時勸不了鮑叔牙,隨即道:“先去遊歷一番,尋民之所需,方能再尋一國出仕。”
鮑叔牙點頭。
“那我們就將貨物賤賣於大庭,你既已經有了決定,就別猶豫。”
“仲恩叔牙之舉……”
……
“大國相爭,小國遭殃。”
風允坐在屋內,身前是一卷攤開的竹簡,思索今日所得。
早先得知越國行氣運臺之事,卻無足夠的資訊,難以施策,此時小國紛紛向吳越兩國下手,風允卻有了想法。
小國雖弱,但聚少成多,越國不可能同時滅掉……
如今小國卻人人自危,紛紛上貢,卻是沒有底氣之舉。
若是能聯合這些小國,行共同進退之策,是否就能遏制大國的入侵。
如此思索中,門外傳來護衛大羅的聲音。
“咚咚咚!”
“允上士,宗伯請去。”
“好,我且換身玄端。”
不多時,身著玄端的風允,步入了典籍宮。
明明是明日再去,但宗伯卻提前召見了他。
來到內室,風允看著宗伯垂手而坐,看著矮桌上的竹簡。
風允近些,就見竹簡上的,正是風允今日與管仲之言。
“坐吧。”風允聞聲,坐下。
“你啊,唉,早就發現是我在背後推波助瀾了吧。”
宗伯這是承認,是他在風允講學時,將風允所講給宣言出去,以此增加風允的名望。
“你若無本事,這番宣揚對你則是難,而非益。”
“古之賢者,以名望為朝臣,只有這樣你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小司徒,掌教化之責,只有這樣才能壓住朝內的聲音。”
事之殘酷,這也像是一種考驗。
若風允無法抵擋名望帶來的壓力,或者沉浸在名望當中,變得輕佻,那都會給他帶來禍事。
但風允看得清楚,及時而止。
風允一禮。
“宗伯此舉,是為餘鋪路,但風允如今的學識,難以承載這樣的賢名。”
宗伯微微頷首。
“並非我的主意,我可沒有這樣的心思。”
“是大宰離開前,安排於我,讓你有此一磨礪。”
大宰?
果真果斷,出手急利。
宗伯不多談這名望之事,而是道:“你之前說君上之下皆為民,庶民也可為士……這些都沒有問題,反而是大善之舉。”
君上就是君上,宗伯也是尊君之人,而庶民為士,那首先得展現自己的能力,有能者,可為國而效力,這是增強國本的力量,自然無礙。
“你今日說了越國之事,還說了越國謀糧?”
普通人不知道越國的氣運之事,但宗伯和朝中的一些人知曉啊,所以他們都認為風允所說,很可能成真。
宗伯對風允既讚歎,又無奈。
“你是不信任君上?”所以才稍微透露,讓那些庶民有時間藏些糧食,以免徵糧時,悽慘下場?
後面的話宗伯沒說,但風允聽出來了。
風允道:“並非不信任君上,只是朝中佞臣,欺君主新任,那越國要財,就是這些人極力勸和,以至於君主誤判!”
風允還記得,在大宰歸國,越國要求上貢珍寶的訊息後,傳出的佞臣在朝中大宣求和,就是宗伯都氣憤地守在典籍宮,不想去理朝中事,可見佞臣當道,就是正大夫也無奈。
“哦……”宗伯不動聲色,暗歎一聲。
“你也是好心,放心吧,此事我會稟明君上,做好準備。”
不談此事,宗伯轉道:“你今日與一遊商談論了‘國失禮後的推論?’”
這才是宗伯想說的事情,因為在這番論中,風允對於禮的思想,還是還有那麼一些不同,但似乎又很貼合禮制,還藉助遊商的口,讚揚了周禮的君子之行。
至少在外界看來,這份對話是讚揚周禮,至於其中的細則,能看出的人很少。
宗伯是其一,所以發現了風允的不同。
可相比風允的不同,宗伯更感嘆那遊商的心思。
“那人若不早夭,未來必定有一番成就啊。”
風允點頭。
“他的思想很跳脫,不被周禮約束,但這個時代,周禮就是最好的制度,讓各國之間少了爭端,讓庶民百姓也能相對安生一些。”
宗伯欣慰點頭,他看到了風允的成長。
“你以後就要這麼想,《周禮》……或許在你看來有不足之處,但,其實我觀之也有不足……”
“庶民知《周禮》,畏其刑也。”
“士知《周禮》,恐其罰也。”
“大夫知《周禮》,憂其賞也。”
“諸侯知《周禮》,恩其賜也。”
“天子知《周禮》,主其行也。”
“庶民畏懼刑罰,不敢觸犯《周禮》,認為《周禮》缺饒恕;可庶民大多是粗鄙之人,不識禮數,若是無刑約束,胡作非為,怕是國之大難。”
“士惶恐其懲處,只因若一代有錯,懲處之下廢其士位,惶恐落入庶民之地,認為《周禮》缺寬容;但若有能之士,入朝拜相,有何不可,無能之士若無先祖蔭庇,怎可久居其位。”
“大夫憂慮國事,賞民而憂國糧,賞軍而憂國金,賞士族大夫而憂國存亡,認為《周禮》缺治理,讓大夫疲於奔命,但若是《周禮》全攬大局,要我們這些大夫何用?”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