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非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五章:乾脆,咱也降了吧?,織明,蝸牛非牛,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錦州,遼塔上,祖大壽眺望城外良久,方才聲音低沉的說道:“會來的。洪督臣領十總兵奉旨援錦,定然不會半途而廢,只不過救援我等的方式或有不同。
就是那宣府總兵張誠,某雖未曾與他的謀面,但也知此人素來持重,並非莽撞無腦之人,從不輕言冒進。
某猜,松山堡的官軍,或從乳峰山上殺下來,或是攻打石門山,又或是攻取黃土嶺,以牽制韃賊,使得各旗韃子兵不敢全力攻我錦州城。”
“爾等從今日攻城也可看出,各旗韃子兵都調了不少到錦州城外,如此別處守禦必然鬆懈,正是官兵可乘之時。
洪督臣也是打老了仗的,自然不會看不出這一點來……
當然,如若松山官軍的戰線拉開過長,或許同樣會給韃子以可乘之機……”
高塔上,各將都已有些灰心意冷,松山的官軍會不會給韃子所乘,他們是懶得管的。
不過,松山援兵不會很快到來,這錦州城怕是還要苦戰一陣啊,當年的大淩河血戰,城內打到人吃人的地步,難道這一次的錦州城,也要如此嗎?
雖然祖大壽極言鼓勵之語,為眾親將家丁們打氣鼓勁,不過各人下了高塔後,卻仍然是各懷心思。
錦州,在明清大戰前本是商業繁華之地,有南街玉石作坊群,北街皮毛店鋪群。
皮毛、玉石、小菜,是當時錦州地方的三大名產,還有南北商人前來交易油漆、紙張、糖、人參、豆餅等南北各自所缺乏的物資,真可謂商賈雲集。
只是在天啟年以後,遼東地方大戰便一場接著一場,城內的商人也紛紛南遷,連當時有名的皮毛商傅家紫金貂皮鋪子都遷往別處了。
要知道這家店鋪製做的貂皮可是極為出眾,當年曾贈送遼東巡撫袁崇煥、遼東總兵祖大壽等每人一件貂裘,曾經轟動一時。
眼下清兵圍城年餘,城內的僅剩的商貿活動也更為凋零,走在街上,冷冷清清,偶爾所見,也大都是些急匆匆而過的惶恐軍民。
此時,隨祖大弼走到街上的,大多是祖氏家族的一眾將官,在祖大壽安排佈置中,他們分守各處城門要地,並作為各處的支援力量,清兵又再次攻城,待會眾人都會有一場血戰。
他們沉默無言,或是在暗裡相互使著眼色交流。
終於,一個與祖大弼平日裡交情頗為深厚的參將,試探著說道:“二爺,這錦州,還要守下去嗎?
不要如當年大淩河一樣,打得大傢伙損兵折將的,沒有了兵,我咱們祖家在遼東,那又算個屁啊。”
此參將之言一出口,祖大弼身旁各人立時便都是七嘴八舌的紛紛議論起來:“不錯,兵都打光了,咱們又能算什麼?
好比那張誠能繼任宣府總兵,還不是憑著數萬宣北軍在手,否則何以如此囂張,處處壓著咱們小吳爺一頭。
就說咱們祖家能在遼鎮地方上吃香的喝辣的,不也是靠著這幾千強悍的家丁們?”
“對呀,如今在這錦州城裡,雖說還有兩萬多人馬的官軍,可仔細算下來這能打的,也就是我們幾千祖家軍啦。
若是韃子兵圍在外間,久久不去,二爺,待族中子弟都打完,那我們祖家也就跟著完呀。”
“是啊,二爺。正所謂養兵不易,祖家在遼西創下如今的家業,殊為不易,您可得好好的勸勸咱家大爺,可要早做打算啊。”
祖大弼身邊各人,七嘴八舌的說著,都對守城之事抱以悲觀的態度,尤其擔心守城之戰中,若是折損了自家麾下的兵馬,恐軍職地位不保。
確實,這也由不得眾人不為此憂慮,就如同吳襄、吳三桂父子一般,祖氏兄弟麾下的家丁們,也都是由祖家的子弟、子弟的諸兄弟、再有他們的親眷等組成。
這些將門的家丁們,在遼西大地上個個皆有田畝莊園,有若一個個大小地主般,正所謂有恆產者方有恆心,再加上保衛家園的意志,這才是他們比外地客兵更為敢戰的緣故所在。
而且他們的待遇也都很好,吳襄當年就曾言說,自己吃的也不過是些粗茶淡飯,而他家中的三千子弟兵,卻個個所食皆是細酒肥羊。
吳襄自己個穿的都是粗布褐衣,而三千子弟兵卻都穿著紈羅紵綺,雖說朝廷上長久發不出錢糧軍餉,可他們卻能照舊生活得很好。
祖家也是同樣如此,祖大壽麾下的數千家丁親軍,同樣是人人驍勇敢戰,即使與宣北軍相比起來,也不遑多讓,他們所欠缺者不過是少了組織性、紀律性罷了,再有就是缺乏優勝的制度。
這也是楊國柱與虎大威等人奉了皇命,專心編練新軍,給新軍們分田分地,而遼西各將卻不為所動的原因。
其實,連同麾下家丁,他們都早己有田有產,生活無憂,而且平日裡除了訓練之外,他們也不必擔心田地間的耕種諸事,因為幾乎所有遼西的軍戶,差不多都成了他們的佃農,為他們賣力氣耕種。
與吳家軍一樣,祖氏的也有數千之眾,比起吳家只多不少。
他們現在幾乎已純屬於祖氏家族的私人武裝,依靠著祖氏在遼西地方的將門勢力,個個富有,家家衣食無憂。
不過,祖家眾人依靠家丁立足的同時,也非常擔心麾下的家丁力量折損而導致勢力大減,這些都是各朝各代軍中的通病,不論前世或後世,大體上都是如此。
突然,一個官將甚至出言說道:“聽說,在大淩河之戰時,投韃子的張存仁等人,現在可是個個都過得不錯嘞?”
街上的氣氛瞬間安靜下來,連同祖大弼也包括在內,街上正行走著的各人,都是緊張的東張西望著,惟恐隔牆有耳,如此大逆之言確實非同小可。
良久後,才有幾人低聲嘀咕道:“確實不錯啊。早在崇禎九年,也就是韃賊頭洪太登基的那一年,張存仁就被封為了韃子國的都察院承政,韓大勳封了戶部承政,姜新封了禮部承政,李雲封了刑部承政,連裴國珍都被封了工部承政。
可真是個個升官,人人封賞啊!”
“甚至咱家的兩位少爺,祖澤洪封了吏部承政,祖澤潤封了兵部參政。你說,如果咱們過去啦,想必韃子給咱封的官位,也不會小了吧。”
一時間,大家都是默然不語。
話說到這個份上,祖氏家族的這些個將官們的呼吸也都沉重起來。
一個官將突然低低的聲音說道:“自打韃子圍城以來,這射進城裡來的勸降書,怕是都有上百封了吧。
二爺,要不趁著這麼個機會,您不如勸勸咱家大爺。
乾脆,咱也降了吧?”
對於清國的勸降,祖大壽的態度向來都很明確,那就是——不降!
這其中,有他想要對大明盡忠的念頭在裡邊,當然也有為家族利益考慮的想法。
同樣的,祖大壽的母親與妻子對於韃子勸降的態度,也是讓祖大壽猶豫至今的一個主要方面。
如同歷史上洪承疇的老母親一般,祖大壽的老母親也是極為忠義,她的態度就十分明確,那便是死了都不願意背叛大明朝廷。
特別祖大壽的正室妻子左夫人,雖年歲比祖大壽小了足足有十五歲,不過卻是貌美且賢,而且更是頗有才能。
她為祖大壽接連生了三個兒子,還常常從旁輔助,為他出謀劃策,幫助祖大壽避過了許多道難關,所以祖大壽對其也是極為敬重。
不過,左夫人雖長於弓馬,卻也是生於書香門弟,自幼便通讀烈女傳出身,對邊塞蠻夷是極為鄙視的,視其為羶腥胡虜之國。
左夫人和太夫人此時雖身在寧遠,可祖大壽若是敢投降清軍,那依著她們的脾氣秉性,極有可能會自盡尋死。
祖大壽平素對母極孝,對妻也是敬愛有加,他又怎麼會願意看到這一結局呢?
所以,每當他的麾下部將隱晦提及投降清國之事時,祖大壽都是大怒不已,各人無法,也只得試探著從祖大弼這邊著手此事。
看身邊眾人七嘴八舌的勸說自己,祖大弼只是一臉冷笑,他的眼神深沉而明亮,似乎與往日只知咆哮殺敵的匹夫形象大不相附。
猛然,他將手中的狼牙大棒狠狠頓在地上,怒吼道:“全都給我閉嘴!”
眾人不由大吃一驚,就聽祖大弼指著眾人怒聲罵道:“說你們蠢還不自知,爾等有讀過三國嗎?諸葛孔明是何樣人物,你等曉得吧。
爾等可是知道,諸葛孔明族中兄弟幾人分別給那魏、蜀、吳三家做事,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上,免得籃子掉落,無得完卵。
爾等倒好,竟想著讓我祖家子弟全部歸順到韃子那邊……”
他又朗聲喝道:“該死的韃子算得什麼?別看他們現在雖然猖狂,也不過是蕞爾小國罷了。”
祖大弼在說最後一句話時,竟伸出左手的小拇指作態比劃起來。
“別看咱大明現下里雖然弱了些,可這瘦死的駱駝他也比馬大。這個道理你等可懂得?”
他說著又伸出一隻手來,攥成了一個大拳頭,在眾人眼前揮舞比劃起來。
“再者說來,別看大明眼下雖有些不妙,且常打敗仗,但誰又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呢?說不定以後又會轉而強盛起來,這三百年的天下,自有其底蘊在。
你們看看宣府前總兵楊國柱,再看看繼任的總兵張誠,看看他們一戰就斬了兩個韃子的固山額真,這強軍不是一隻只的又練出來啦……
眼下,澤潤他們降了也就降了,便如三國時諸葛他們家一樣,兄弟們分事幾家幾國,不管將來哪一國壯大其勢,至少,總是能留一隻血脈下來。
我們祖家若是衰敗了,有了不妙的地方,將來也有一處投靠之所在……”
他怒目瞪著身邊眾人,道:“不過,如真按你等適才所說的,那才是萬劫不復!
祖氏的家族子弟全部都過去韃子那邊,就只得一顆心為韃子作事,沒了值得利用的地方,誰又知道虜酋洪太,會不會做出那過河拆橋的事來?”
他又沉聲繼續說道:“還有,若我等皆去投順了韃子,祖家這些年積攢下來的產業都在寧錦一帶,又該怎麼辦?
肯定不是被大明朝廷給收了,就是棄了。
就算這一場戰事韃子勝了,難道你等以為,韃子就會佔住錦州,放心讓我們繼續留此防守?
肯定會一把火就此燒了,然後又退回去瀋陽那邊,而沒了田畝產業,我等投順了韃子,又算得什麼,又拿什麼來養兵?
到時,人已在虜酋洪太手上,他要怎麼捏你都行,糧草、兵器諸物,都要看別人的臉色,哪有現在這般的舒坦?”
眾人聞言,這才恍然大悟,紛紛點頭不已,皆道:“還是二爺高明,我等愚鈍,確是愚鈍啦。”
對於他們這幫遼西將門軍閥來說,勢力就是田畝,兵丁就是一切,顯而易見的,如若投順到了清國那一方,這一切也將都不復存在了。
而這些祖家各將,他們在遼西個個廣置莊田,私役屯軍,人人都積攢下頗為龐大的家業,若是就此放棄,實是不願,也心有不甘!
還有,他們常年駐在錦州,清國那邊的訊息,自也是不斷的傳來。
投降清國的各人,雖頗受重用,各封官職,然卻也是處處受到拘束,哪裡有在大明這邊自由自在?
祖大壽之於遼東,就好比土皇帝一般,無論是大明皇帝,還是薊遼總督,又或是兵部尚書,再有朝中各官,任他哪個不都要看他們臉色!
特別現在明、清雙方的形勢還不十分的明朗,也不是做最後決定的時候。
便若歷史上的吳三桂,一直孤懸遼東,獨守山海關一偶之地,都不願意投降清國,直到大明京師淪陷,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之後,天下大勢己定之時,他才作出最後的抉擇。
所謂因為陳圓圓,而衝冠一怒為紅顏之事,則實屬是無稽之談,乃家牽強附會的故事罷了。
對於如梟雄般的真正軍閥來說,區區一個女子,又算得了什麼?
而眼下的大明,還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對勢力龐大的祖家來說,現在就投降清國,很顯然那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所以,他身邊的眾將們此刻也回醒了過來,都是一陣的連聲自責不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