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嘯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2章 立儲立賢,明末逐鹿天下,風嘯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帝蘇河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看著朝臣的表現。
這些朝臣現在的站位涇渭分明,形成了各自的派系。
屁股決定腦袋,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走到一起。
皇帝蘇河之前一直警惕黨爭,害怕大華帝國因為黨爭亡國。
唐朝的牛李黨爭,明朝的東林黨。
那都是導致唐朝和明朝亡國的重要原因。
皇帝蘇河擔任皇帝這幾年,他對於有些問題的看法,發生了改變。
治理一個國家,那是一門大學問。
官員形成派系,這種事情根本無法避免。
共同利益的人,必然有著共同語言,他們會互相靠攏形成勢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上位者都喜歡有弱點的下屬,正是因為他們好掌控。
皇帝蘇河的經驗,讓官員們完全不結黨,這基本做不到。
哪怕是明面上不結黨,這些官員也會在私下結黨。
皇帝蘇河在之後就放鬆管控,引導官員結成比較好管控的同盟。
因為某種利益組成在一起的派系,這比鄉黨更容易管控。
黨爭亡國,那就是他們失去了掌控。
例如前朝東林黨一家獨大攻伐異己,大明皇帝已經沒有辦法制衡,這才導致黨爭誤國。
只要各派不一家獨大,徹底掌控朝堂,對於中庸之姿的皇帝,就能在各派之中左右逢源。
他可以透過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掌控朝堂的局面。
皇帝蘇河厭惡儒家理學,他卻留著這些人,就是為了不讓心學一家獨大。
工商業資本起來,他又給予工商業資本的代表便利。
大華帝國官員派系,從各種學說鄉黨形成的派系,轉換成利益結合而成的派系。
現在工業派,已經能在朝堂上,發揮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
工業派強力反對儲君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在遏制對手,試圖透過儲君重新掌控朝堂。
皇帝蘇河輕咳一聲,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過來。
他緩緩說道:“現在皇子年紀還太小,他們都沒有長大。
朕現在還年輕,不急著立儲。
朕準備等到皇子娶妻生子,他們的各項才能也表現出來,再考慮立儲君。”
皇帝蘇河這句話一出,直接讓很多朝臣驚住了。
他們都想不到,皇帝蘇河竟然想把立儲的時間,拖到十幾年之後。
大華帝國往後十幾年,都不設立儲君,這種情況超出所有人的預料。
李志升聽到這個訊息,他就彷彿天雷轟頂一般。
十幾年之後,其他人不瞭解,他肯定是無法待在內閣,獲得擁立儲君的功勞。
他機關算盡,卻獲得了這個下場,心中湧起一股無力感。
李志升用餘光看著派系的成員。
很多人神色有些蠢蠢欲動,他們卻沒有出聲。
李志升知道,這些人按照他們升遷的速度。
只要中途沒有犯事,十幾年之後,必定進入內閣和六部。
那時就可以獲得擁立之功,很可能會一步登天。
李志升知道在朝堂之上,現在只能靠自己,他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能放棄。
他投入了這麼多資源,半途而廢,必定會導致整個派系分崩離析。
李志升再次從隊伍中站出來,先是鞠躬行禮,隨後直起身子,看向皇帝蘇河道:
“陛下,臣不懂您為什麼要在十幾年之後,等到皇子長大成人,才確定儲君的人選。
我們可以借鑑前明的經驗,皇室對於儲君和其他皇子,進行不同方式的培養。
儲君由專業的人才,教授治國理政之道。
皇子則任由他們學習喜愛的學問。
這種制度極為有效,從大明最後兩任皇帝,天啟帝朱由校與崇禎帝朱由檢。
他們的治國理政的做法,就能看出來皇室教育的重要性。
天啟帝朱由校,經受過完整的儲君培養。
他看似不務正業,喜歡木匠活,他卻深知政治平衡之道。
任用閹黨與東林黨鬥爭,明朝國力衰退的速度,明顯降了下來。
反倒是崇禎帝朱由檢,沒有經歷過儲君培養。
任用大臣隨心所欲,不瞭解政治平衡之道。
大明的死忠官員,都可以被隨意捨棄。
臣覺得陛下應該吸取大明朝的教訓,及時確定儲君培養的方式。
儲君不提前教導,他即便登基,也會對帝國造成極大的危害。”
李志升說話的同時,觀察著皇帝蘇河的表情。
他看到皇帝蘇河表情不太好,心裡擔憂的同時,也認為他賭對了。
皇帝蘇河表情有了波動,這代表著他極為關心儲君的培養,自己的激將法有了效果。
李志升拿大明末代皇帝舉例,就是為了刺激皇帝蘇河。
皇帝蘇河不想讓子孫後代落得這個下場。
肯定要確立儲君培養制度,他們就能管中窺豹,瞭解到皇帝蘇河,屬意的太子人選是何人?
他們只有現在投靠可能性最大的皇子,才能攥取最大的利益。
朝堂上,很多心思玲瓏的大臣,看出李志升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暗中豎起大拇指,贊同李志升這個辦法。
激將法極為有效,就是用在這種場合,容易被皇帝蘇河記恨。
皇帝蘇河臉色微微發生變化。
新朝會分析前朝滅亡的原因,把前朝暴露出來的明顯問題解決。
大華帝國也不例外,那些修明史的翰林,不斷透過各種細節,總結著明亡的原因。
這也是皇帝蘇河提出稅制改革,朝堂上阻力很低的原因。
民間的阻力,傳統士紳被消滅。
那時民間商賈,還沒有形成規模,沒有話語權。
朝堂上的百官,也瞭解明亡的最大原因,就是朝廷沒錢。
對於明朝的儲君培養制度,大華帝國也有很多人專門研究。
明朝的制度,只培養儲君一人。
其他皇子全部當豬養,他們的治國水平,連很多秀才都不如。
明朝中後期,出現三次不正常的皇位更迭,就能看出這些非嫡長子出身的皇帝,他們的表現。
景泰帝朱祁鈺不是合格的皇帝,他是遇到千古名臣于謙。
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嘉靖帝朱厚熜無師自通,天資聰慧,政治手腕遠超常人。
崇禎帝朱由檢,他就是沒經過系統儲君教育皇子的表現,明朝滅亡最大的責任人。
皇帝蘇河看著李志升等人的表現。
他緩緩說道:“李愛卿說的有理,皇子們都要可堪大任,以應對意外情況。
皇子們除了正常上學之外,每週還要拿出一天時間,讓他們學習更專業的知識。
朕會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為他們選擇合適的人教導,教授他們治國理政。
這項課程,面向所有適齡皇子。”
皇帝蘇河這句話一出口,立刻把滿朝文武鎮住。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讓所有適齡皇子,全部享受專門為儲君準備的課程。
皇帝蘇河既然決定這麼做,儲君的選拔,肯定不會採取嫡長子繼承製。
李志升等人,等來了確切的訊息,卻不是他們希望的訊息,臉上十分沮喪。
首相魏時鳴立刻公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
李志升的聲音有些顫抖道:“臣請陛下三思而行。”
皇帝蘇河從龍椅上走下來,他走到皇極殿院落中,文武百官的中心。
他長嘆一聲道:“關於大華帝國儲君的選拔制度,朕已經想好。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類似晉惠帝司馬衷,這種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帝。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類似宋欽宗趙恆,這種不知兵事,信任術士,導致亡國的皇帝。
朕的子孫後代,絕不能出現叫門天子朱祁鎮,這種帶敵軍入寇的皇帝。
誰都不能保證子孫後代,嫡長子各個賢明。
但朕能保證,眾多的皇子之中,必有賢明之人。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制度,不看他的出身,只看他的能力。
眾位皇子之中,選拔賢才立為儲君。
為儲君著,必須要有子嗣。
大明朝正德帝、天啟帝,這兩位皇帝絕嗣,才會造成後續的風波。”
皇帝蘇河知道,嫡長子的智商參差不齊。
這其中有很多人,不適合當皇帝。
皇帝是掌握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人,不是隨便選一個人,就能合格。
皇室之中,肯定會有合格的人,因為可供選擇的皇子太多。
內閣首相和大都督,他們都是全國選出來的頂尖人才。
皇帝的水平太差,根本無法平衡這兩方勢力。
僅以機率論來看,嫡長子只有一位,出現明君的機率很低。
皇子的人數極多,更容易從中選出合格的皇帝。
儲君的人選,必須要有子嗣,這也是吸取大明的教訓。
皇帝除了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皇室開枝散葉。
無法繁衍後代的皇帝,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首相魏時鳴和大都督馮三秋,他們幾乎同時出聲。
“陛下聖明。”
大華王朝儲君選拔制度幾乎明朗。
所有皇子享受儲君教育,等到他們長大,從中選取最優秀的皇子,確立為儲君。
百官們對於這一項政策,大部分都能接受。
哪怕是嫡長子繼承製,有能力的皇子,背後都會有大臣投資。
更何況現在這種制度,更適合他們投資自己看好的皇子。
只要能押中,那將會獲得豐盛的利益。
………………………………
皇極殿外偷聽內容的老太監,他們臉色大變。
今天最重要的情報已經聽清楚。
大朝會進展這麼久,也快到了下朝的時間,他們選擇離開這裡。
親自跑回後宮彙報相關情況。
皇后王文君,聽到心腹太監的彙報。
她神色有些落寞,很快又恢復堅定。
“果然如此,夫君的心思我明白。
我和夫君的兒子,必是極為優秀的人,絕不怕與人競爭。”
皇后王文君瞭解到立儲制度,她就要為兒子規劃未來。
她身為皇后,掌握著更多的資源。
只要兒子努力,其他人拿不走屬於他們的位置。
德妃李慧欣聽到心腹彙報相關情況。
她雙眼不由自主躺下兩行淚水。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制度,它是極為優秀的制度。
李慧欣之前就下定決心,只要他兒子有一絲機會,就全力幫助兒子,爭奪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夫君真是明智的人,知道選哪種儲君,對於帝國的發展更有利。
淑妃曲清漪看著懷中的小傢伙,她開心地哼著小曲。
大華帝國儲君選拔制度,對所有皇子都是公平的制度。
她的兒子年紀小,也可能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夫君退位之時,必是垂垂老矣或是臨終之時。
那時很多皇子,都未必能活過夫君。
年紀小的皇子,機會可能會更大。
儲君選拔制度確立,後宮之中的妃子們,她們都心思各異。
那個妃子,都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
………………………………
皇極殿院落之中,李志生看著站在人群中的皇帝蘇河。
儲君選拔制度,皇帝蘇河已經定下。
他們舊儒派,這次一敗塗地,很可能會分崩離析。
他正在想辦法,增強舊儒派的凝聚力。
李志升就看到,戶部左侍郎馬馮榪站出來。
他看到這種情況,就意識到情況不妙。
馬馮榪平時很精明,但他卻是儒家理學最堅定的支持者。
李志升想要阻攔馬馮榪,他聽到馬馮榪開口說話,就知道已經阻止不了。
馬馮榪語氣悲切的說道:“陛下這麼做,皇子之間必然會出現手足相殘。
陛下怎麼能忍心,看到兄弟之間為了爭皇位,無所不用其極,互相殘殺對方。”
皇帝蘇河聽著馬馮榪的話,他冷哼道:“朕自然會設立完善的選拔制度,防備皇子之間手足相殘。
這只是儲君選拔制度,微不足道的缺陷。
朕寧可培養出來李世民、朱棣,也不想培養出一個廢物皇帝。
皇子之間互相競爭,優勝者繼位。
如果一個太子或是皇帝,都能被推翻。
他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或是皇帝。
朕為了預防儲君登基之後,屠戮與他競爭的兄弟。
朕決定把競爭失敗的皇子,封往海外總督府。
朕相信透過這項制度,選拔出來的儲君,會有容人之量。”
皇帝蘇河已經做好一切準備。
他在眾多皇子之中,選取最優秀的皇子成為儲君。
其他的皇子全部外封,讓他們穩定當地的局勢。
這些人已經失去對皇位的威脅,新登基的皇帝,必然會展示他大度的一面。
馬馮榪聽到皇帝蘇河,寧可要李世民,也不想要庸碌的皇子。
他知道自己說什麼,都無法改變皇帝蘇河的意志。
皇帝蘇河確立儲君選拔制度,這次大朝會正式結束,官員們陸續離開皇極殿。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