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須言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考與察舉並存,家父秦始皇,何須言名,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心中一樂,不懂?不懂那可就輪到我進攻了。
“昨天朕在將作府同李斯幾人講了何為生產力,朕先不跟你講這個。朕只問你一句話,大秦國庫歲收從始皇帝二十七年的九百萬石,到如今的一千二百萬石,增長了四一之數,為何?”
餘禾暗道不妙,硬著頭皮拱手道:“乃陛下開發江南、推廣桑稻、農耕器具發展之功。”
我沒有轉身:“岐綰,你今年多大了?你們家在隴西也是望族,若是讓你主掌將作府,你能研製出來這麼多新器具嗎?”
岐綰相貌平平,卻處事通達,深得我心,躬身回道:“回陛下,臣二十五歲。如果是臣主掌將作府,斷不能有如今之勢,遠甚!”
“餘禾,岐綰在朕身邊四年了,你能說他沒有受到朕的教導嗎?”我面帶微笑:“即便現在讓岐綰去做一郡郡守,朕都放心得下,可朕絕對不會把將作府交給他。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吧?”
餘禾張了張嘴,吭哧半天,嘴硬道:“畢竟奇技淫巧,雖有助於農耕,終非國之根本!”
說完這句話,餘禾恨不得給自己一個大嘴巴子!
我都樂了:“怎麼?革越,你說,農耕如果算不得國之根本,那什麼才算得上國之根本?”
革越心知餘禾說錯了話,連忙起身道:“回陛下,臣乃治粟內史,農耕對大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御史大夫可能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革越瞟了一眼餘禾,心中暗道:‘餘大人,我只能幫你到這了……’
我擺擺手,示意他坐下,開口道:“餘禾,朕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叔孫通,你應該知道子貢關於桔槔的故事吧?講來聽聽。
叔孫通起身拱手道:“遵命。這件事載於《莊子·天地》,是說子貢看到有‘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便問其人明明有節省勞動的槔為何不用,其人答“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坐下吧。”我看向眾人,開口道:“你們總認為器具是不務正業的表現,可從攻城器具、灌溉器具、農耕器具,哪一樣不為天下帶來進步和發展?庖丁解牛的故事你們更應當耳熟能詳,能說庖丁是不務正業嗎?這就是為什麼百家學宮沒有多少道家的人,朕不想他們阻礙大秦的發展。”
“剛剛提到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能借助工具所獲得的勞動成果多少。人之有限,而器具無限。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何為科學?探究事物執行的規律和本源;何為技術?透過事物執行的規律和本源製造出相應的器具。人們對規律認識的越清晰,器具就越能提供不可想象的助力。”
“學宮現在剛剛起步,學子們學習的還是傳統百家的學識,但學宮成熟之後,朕就要加入新的學識,比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數學工學等等,這些才是大秦未來發展的根本。一旦這些學識得到普及,利於農耕只是他們能發揮的最微不足道的作用。”
餘禾此時已是啞口無言。一是因為我這一番話說的大義凜然,比他還要振振有詞;二十因為,什麼生產力?什麼科學技術?還物理化學?好像聽不太懂的樣子……
其他人也差不多,唯有李斯還比較清醒,知道我已經偏離了最初的問題:“回陛下,臣以為陛下所言有理。商君之法暫且不提,御史大夫最初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如何防止有心人藉助學宮對大秦不利?”
餘禾這才緩過神來,原來從一開始自己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暗恨道:‘本想借商君之法支援我的說法,卻沒想到一提出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商君之法吸引,反倒沒人關心學宮的事了……’
我淡淡道:“為何要防?”
李斯一愣:“這……”
我微微一笑:“朕早在四經歌和秦字旗頒發天下時就說過,天下已經沒有六國之人,只有秦人、秦地。朕知道你們的擔憂,但朕不怕。”
“一者,如今天下富足,雖然國庫粟米較少,但錢帛充盈,更重要的是民富。今夏大旱,但從各地的奏報來看,並沒有出現大規模餓死人的情況,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黔首富足,誰會提著腦袋跟那些逆賊造反?”
“二者,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國家。議論分為兩種,一種是討論,一種是非議。討論者,指出朝廷弊端並建言良策;非議者,以中傷朝廷、散佈謠言為榮。前者是朕希望看到的,後者,現在學宮實行的都是封閉授學,如果那些博士、某師連這些都不能分辨、教導,朕要他們何用?叔孫通,你覺得呢?”
各地的學宮都已經建成,馮劫卸任,交給了叔孫通,他現在相當於太學的主官。
“回陛下,臣已嚴令郡縣學宮不得私自辯論,必須在博士的組織下才可集體辯論,一切可在掌控。”
我看著李斯和餘禾道:“你們以為如何?”
兩人對視一眼,心服口服,躬身道:“陛下英明!”
我微微一笑,這件事算是結束了,但還不夠圓滿。
“叔孫通,你回去擬個奏報呈上來,今後白身為官的途徑分兩種:第一就是經過學宮、科舉正途考上來的,直接任命為官吏,到任上考察,不再透過為郎的三年考察;第二則是保留察舉為郎,諸郎經過三年考察後可任命為官吏。如此可廣納人才矣!”
此前我定下的是諸郎全部透過科舉選取,但科舉考上來後要三年為郎,考察優異者才可為官。既然那些貴族對科舉意見有點大,不妨順水推舟保留察舉為郎,一來可以收攏貴族的人心,二來從入學到為官,六年時間也確實太長了。
果然,此話一出,眾人立刻齊聲贊同道:“陛下英明!”
畢竟他們的孩子早晚都要為官,透過察舉的形式可比科考簡單多了,不由得在感激餘禾替他們做出頭鳥的同時,心中感嘆我還是心繫他們這些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