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4章暗流湧動攻哪裡,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的,主動出擊楚軍,再度失敗了。

甚至是失敗在了一個並沒有什麼名氣的蒙驁的手中。

唯一的好訊息是,因為秦軍到底在楚地經營時間較短的緣故,對於地形並沒喲楚軍那麼的熟悉。

雖然在野戰之中打敗了楚軍,卻並沒能打成殲滅戰。也因為秦國權力交替的緣故,蒙驁並未對潰逃的楚軍進行深追。

憑藉著密集的樹林與水網,楚軍雖潰,卻並未損起根本。十餘萬大軍,卻是隻被秦軍留下了區區不到兩萬人而已。

不過,從謀劃到調兵,整整用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楚軍的潰敗卻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

這著實讓還在邯鄲研究著戰局可能性的趙括難堪不已。

這邊還沒感覺呢,那邊就告訴我已經完成了,這你受得了?

經此一戰,趙括也不得不重新評估楚國這位盟友的實力來了。

而隨著楚軍的偃旗息鼓,趙軍也不得不收縮防線,耗費了大量糧秣調動的兵力,幾乎只是在上黨和潁川郡轉了一圈,便被調回了邯鄲。

沒辦法,趙括和他的趙國都沒做好與秦、魏兩國同時開展的準備。

同樣,在自己內部還不算安寧的情況下,秦國實際上也是不願意就此與趙國決戰的。

因此在兩國都沒有決戰意圖的基礎上,這場發生在公元前254年秋的戰鬥終究以楚軍損兵兩萬餘的結果落下了帷幕。

只有楚國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趙國雖然有些吃驚與楚國敗退之快,但實際上對於這樣的結果,趙括還是樂於接受。畢竟除了耗損掉一些糧草之外,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就當做是一場野外的拉練就好了。

當然,魏國也同樣樂於接受這樣的結果。

對於秦國再度展現出的實力,作為秦國暗地裡的盟友之一魏國還是很開心的。

這也更令趙國不敢輕易言決戰,甚至就連趙括也不免感嘆道:「秦將何其多也!」

可不是嗎!剛剛好不容易走了一個白起,又把司馬錯給整死在閼與城,眼看著秦國就只剩下王齕這一個將軍了,卻沒想到,這才幾年的功夫,就有這會兒又冒出一個蒙驁。

等蒙驁終於殺不動了,算算日子,王翦差不多就刷好經驗可以接替上將軍之位了,王翦之後還有他兒子王賁......ap.

老秦人可在骨血中的好鬥精神,就註定了秦軍不可能會缺少能打的將軍。

當然,趙括也明白,區區幾個名將並不能阻止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不過,名將的出現,但卻能大大地推進甚至是推遲歷史的程序。

君不見,真正的歷史上,名將李牧為趙國拖延了多久的時間?

而燕國的名將項燕,也給我秦始皇帝的統一大業平添了多少煩惱。

心有餘悸的趙括,甚至下令手下的暗衛在趙國境內打探一個名為「郭開」的人。

趙括當然不是想要自己用,作為戰國「第一」名將,趙括當然希望他能夠前往秦國,能夠給予秦國的將軍們致命的一擊!

而此戰之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毫無疑問是秦國的太孫子楚。

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足以消磨掉再多的不信任。

尤其子楚所任命的還是蒙驁,這位年紀尚輕的將軍,在戰鬥之初,蒙驁誘敵深入的戰法,也著實讓所有人都為之捏了一把汗。

甚至,秦國朝野內外要求換將的上書,更是如雪片般發至太孫子楚的案頭。

好在的是,蒙驁可是他爺爺(秦昭襄王)給他留下的輔臣,怎麼可能是庸碌之人。

於是,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子楚依舊堅

定地使用蒙驁。

而蒙驁最終也不負秦王子楚的信任,以最小的代價便取得對楚作戰的決定性勝利。這無疑又讓秦國朝野一片譁然。在稱讚蒙驁將軍威武的同時,也一個勁兒地誇讚這太孫子楚的獨到眼光。

不管怎麼說,隨著秦軍的勝利,子楚太孫的位置算是坐穩了。

當然,這遠不是結束,而只是開始而已。

秦國內部一堆的事宜還等著子楚去管,而蒙驁在班師回朝後又投入了重騎兵的建設之中。

所有人都知道,暫時的偃旗息鼓,只是為了日後進一步的廝殺而已。

而趁著秦國終於偃旗息鼓的時間,趙括卻是再度命人掃蕩了自己身後已經算不上威脅的威脅——林胡之人。

簡單來說,趙國在滅燕國之時,並沒有將與燕國所臨近的胡人區域做徹底的清掃。

倒不是趙括給忘了,而是當時南下太急躁,趙國自然是來不及清繳早已經被燕國打得不敢抬頭的林胡之人。

冬去秋來,公園前253年春,趙括拜李牧為主將,周騏、趙韋為副將,率軍十萬,自薊北而北上,以迅雷之姿,掃蕩草原諸部落,胡人皆未能與之擋也!

另與胡人之地新置城池七座,併入薊北郡內!

至此,趙國一統北方,再無後顧之憂,可謂是據北陸而南窺,則天下大勢,成矣!

方此時,天下之勢也,趙國雄踞於北,秦國虎嘯於西,而齊、楚龜縮於東南,獨魏仰秦、趙之鼻息於中原。

趙有北方廣袤之地利,秦有巴蜀、關中千里之沃土;趙有廉頗、李牧之智將,秦有帶甲之卒計數十萬;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也!

然,趙括「萬世之基」之言語,已然遍傳諸國!

也是時候考慮下一步的行動了。

很快,趙國的幾大巨頭也在風雨交加中被喚入了宮中。

一場關乎數個國家生死命運的討論就此誕生。

「齊國已三面在我包圍之中,當乘機取齊國之地!再與秦魏灶站戰不遲也!」廉頗一臉堅毅地說著:「魏之地,雖有表裡河山,膏腴之稱,然齊國靠海,但是鹽業一項,便足以抵之。齊人不暇用之,正好為我所用也!」

「上將軍!齊國雖好,卻有帶甲之士十數萬也!更有臨淄、即墨等堅城可守,得之不易也!」李牧聞言,卻是搖著頭說道:「而若我攻韓魏,只需先攻破周邑之信陵君所部,則即可便可兵至魏國大梁,魏軍兵力,至今不過十萬的大軍,滅國如探囊取物也!」

「然也,若我軍攻之臨淄,則恐秦國必發動魏國,對我羸弱之潁川郡發起的進攻!若果真如此,則我軍必陷與兩線作戰之困境也。!」李牧繼續說道。

「兩線作戰又如何,以我軍的兵力,火油不可哉?」廉頗繼續反問道。

不待李牧再度回應,一旁的呂不韋隨即插話道:「潁川之境,聯絡上黨,更為秦國東出之鎖鑰,絕不容有失。!」

「非也非也!」平原君隨即也加入了「戰團」,中氣十足的聲音隨即響起:「潁川郡雖較為重要,但若能得到齊國,即便是失去了它,也是值得的!」

「兩強相爭,必有所傷也!......」

「三晉之地,當先保之......」

眼前的幾名文臣武將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沒錯,在公元前253年之後,整個戰局幾乎記錄了詭異的平和之中。

當然波詭雲譎的局勢下,秦軍實際上也是在默默地開始做著集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暗通款曲,這才有了這場頗為激烈的朝堂論辯。

顯然,趙括手下的四人內閣如今分成了兩派。

平原君和廉頗為一派,認為應該效仿當日滅燕之故事,用潁川郡給秦軍與魏國糾纏,率大軍果斷拿下齊國,獲其海鹽之利,從而形成對秦國國力的全面碾壓!進而佔據最終決戰的主動權!

而李牧和呂不韋則為另一派,潁川之地根本無法堅持到趙軍攻破齊國!

而齊國與燕國不同,不僅城池眾多,人口也多,更有食鹽之利。即便秦軍戰罷潁川郡之後有所損失,也必定不會放任趙國繼續攻擊齊國,如此一來,則趙國必將陷入首尾難顧的境地。

應該說,兩方的想法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

值得肯定的是,兩派都是為了趙國好!這是肯定的。

當然,兩派之所以提出了完全想法的意見,也是有原因。

之所以平原君和廉頗想要急攻齊國,以獲得對秦的絕對優勢,不是他們不知道其中的風險,而是因為他們已經老了,即便蒸蒸日上的趙國給平原君和廉頗注入了不少青春的活力,但終究敵不過歲月的侵襲。

他們老了,從岌岌可危的趙國一路走來,他們太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趙國一統天下的局面了!

他們也相信在趙王的帶領下,有著完備防禦的潁川兩郡,足以抵禦可能的危險,這點小小的風險根本算不得什麼!

而李牧和呂不韋作為青壯派的領頭人物,該冒的險,趙括和廉頗已經幫他們冒過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陪著趙國繼續強大,萬事以穩為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一句話:穩住不浪,勝利就是我們的。

當然,如此行為並不算錯,但放棄危險的同時也就意味放棄機會!而如果一次次地將機會拱手讓給了對手,恐怕穩也就變得不穩了!

趙括聽著他們的爭論,心中也逐漸有了數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遇退婚,就被偷聽了心聲

憤怒的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