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5章秦使突至訴秦意,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打死趙括也想不到,秦國的使者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前來趙國。
明明自己這邊才剛剛要派出使者往秦國那兒示弱,秦國卻主動找上了門來,難道秦國也要向自己示弱?
趙括和平原君商量了足足一日,也沒能得出任何的結論。
這種情況並沒有掌握在手中的感覺顯然並不好受,趙括這隻小蝴蝶不斷成長的同時,終於將這熟悉的戰國變成了新的歷史。
趙括知道,再想要未卜先知,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了。
當即,在安慰了平原君一番,讓其歸家休息之後,趙括隨即喚來了孫崮。
這樣不受控制的情況,趙括可不想再經歷了,而想要擺脫這樣的窘況,情報至關重要。只有足夠多的情報,才有可能做出最為準確的判斷。
成立羽林衛已經數年,如流水一般的錢帛投入進去,也是時候要發揮出些作用了。
這邊趙括還在細細交代著孫崮關於羽林衛未來的發展,那邊才剛剛入城的秦使,卻已經迫不及待地遞上了國書,並請求單獨覲見趙括。
單獨二字,倒是令趙括很是有些意外。
畢竟秦趙這樣的大國,互相出使,極少會在私下進行,除非是故人之交。但顯然,趙括在秦國可沒啥沾親帶故的。
要求「單獨」見面的可能性不多,要麼就是要玩什麼「圖窮匕見」,要麼就是秦王真的有什麼秘密需要私下達成協議。
當然,秦國如今依舊還是天下一地的國家,而秦軍更是先有敗績,再如何也不至於玩「圖窮匕見」這麼低檔次的東西。因此,根據趙括的判斷,大體秦國還真有什麼事情要跟自己商議。
不過具體是什麼事情,趙括卻是根本想象不到。
既然猜不到秦王想要做什麼,那就先見了再說。
當即,趙括大手一揮就同意了秦使單獨覲見的要求。
秦使來的也倒也很快,確切地說,秦使篤定著趙王一定會很快接見自己,一直就等候在宮門之外,等候著趙王的召喚。
很快,在宦者的帶領下,秦使來到了趙括所在的偏殿之中。
一番見禮,將宮人屏退之後,秦使也是當即遞上了秦王親筆所寫的國書,並道明瞭此行的目的:「我王有感於秦趙之爭,令諸國震動,生靈塗炭,秦趙皆為所累而無所得。故,特遣下臣使於趙,說於王,以求秦趙化干戈為玉帛,定互不侵犯、干涉之盟約。」
聞言,趙括眉頭略略皺起,卻是不曾答話。一邊翻閱著秦王的國書,一邊在心中掀起了波瀾:什麼情況,秦國這是打不動了,跟自己求和嗎?
可是通篇看這國書,也沒有求和的誠意啊!
說的除了兩軍的損失之外,就是他國之所得。的確站在秦國的角度來看,這幾年的確是損失慘重又一無所獲,可趙國不是啊!
從長平之戰的損失慘重,卻收穫頗豐;
到抗燕之戰的損失一般,卻有一郡之得;
再到剛剛結束不久的洛城之戰,趙國兵力損失不過五萬,卻是拿下了九原和淮泗兩個大郡。
可以說,趙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之中,一直是佔到了便宜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的損失是越來越少,而便宜越佔越多的。
這樣的情況下,我趙國為什麼要跟你秦國修好?
還什麼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要是你打周地的主意,難道我還能不出兵?
趙括在心中有些不屑地想著,忽然間,就是一驚。
對呀,我為什麼一定要出兵?自己本身把周地給魏國,就是想要讓魏國給自己擋住秦國的啊!
若是秦國進攻周地之時,自己不出
兵周地抗秦,反而率卒北上滅燕?
即便秦國得之周王畿之地,趙國也能拿下燕國之地。
秦國得到的不過是一塊四戰之地,而趙國可是掃平了自己的大後方,徹底地根除了被拖後腿的可能啊。
兩相比較下來,趙國是絕對能夠接受的。
或許,這才是秦國所謂的「互不干涉」的全部意思——各自攻伐所需。
好像有點兒意思啊!
當然,趙括很清楚,這「互不干涉」之中,也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兩國國力、軍力相當,都無法進行兩面作戰;二則是兩國所求相當,互相都有信心在對方結束戰鬥之前,拿下自己所需。
國力、軍力自不必多說,若是趙秦任何一方能有碾壓的態勢,也就根本不會有此議題,落後的一方早就去找盟友合縱連橫去了。
這所求相當,卻需要兩國的默契,甚至跟時間還有關係。
比如這周王畿之地,若是明年或是後年秦國就派兵進攻,在沒有趙國阻擾的情況下,魏國根本擋不住秦軍,恐怕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來。
可要是等上個兩三年,魏國的國力漸漸恢復,秦國想要拿下週王畿之地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同樣的,趙括心心念唸的燕國在今年的雪災之後,勢必人心惶惶,待明年,燕國青黃不接之時而攻之,或有奇效也。
當然,從秦王的角度來看,趙國雖然或許能夠血賺,但秦國也絕對不虧,這儼然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若是滅燕可行,推而廣之,滅韓、滅齊、滅魏,皆如此效仿之,接著兩國再共分楚國這一大塊的蛋糕,最後再進行決戰。
似乎秦王所想,正是自己所想啊!甚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延後決戰,顯然不僅趙括對自己的推行的新政有信心,秦國也是對自己已經施行百年的變法充滿著信心,畢竟,他們已經用這套辦法稱霸了太久的時間了。
越想,趙括越是覺得秦王的想法可行。
不過,表面上趙括卻是頗為為難的樣子看向了秦使,他必須儘可能地把秦王的底線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給套出來。
隨即,趙括搖著頭,對秦使說道:「秦王之慮我已知之,然我與魏、楚皆有盟約,不可輕毀也。」
秦使笑道:「趙有信義於魏、楚,下臣欣而感佩之也。然,魏、楚豈有侍趙之心乎?」
「若有之,今日周地之上,為何卻是魏國、楚國之旗幟?」秦使也看向了趙國,頗有些不卑不亢地繼續說道:「若有之,今日趙國蒙難於大雪,魏、楚之援何在?其他或許沒有,糧秣之事,兩國總還是有的吧。」
「楚國糧草已在運途。」趙括淡淡地開口道。
這個訊息,秦使顯然並沒有掌握到,而此訊息對於秦國來說,不可謂不重要。但秦使到底就是秦使,略微的錯愕之後,秦使很快便冷靜了下來。
楚國的糧食在運,換言之,魏國呢?
魏、楚之間,趙國難道偏向楚國。可在秦國的計劃中,來年的進攻方向可是楚國啊!
如果趙楚聯盟如此牢固,來年的進攻計劃,需不需要進行調整?
眉頭微皺之間,秦使的話語已經出口:「只是不知,為了這批糧秣,趙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
顯然,這當然是秦使的試探之語。
可這又何嘗不是趙括的試探之言呢?
秦國想要東出,無非三條路,攻趙、攻魏和攻楚。第一條路,趙括自然要把他賭得死死的,那麼另外兩條路,秦國會選哪條呢?
趙括的話語看似是在說趙楚之間的事情,實際上卻是對秦國的一次試探。
秦使自然是看出了
趙、楚、魏之間的聯盟情況,而趙括卻也從秦使的問話中得出了一個結論——相較於魏國,秦國似乎更加重視趙國對楚國的態度。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秦國在乎的是魏國,秦使的回答應該是「魏國如何如何」,即便要反駁楚國提供糧草的問題,也勢必要把它放在更後面的位置。
可是,秦使幾乎不假思索地就對楚國提供糧秣的事情提出了疑問,對於魏國,卻是隻字未提。
原因如何,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秦國之志,在楚,不在魏!
這似乎也很能理解,畢竟秦國才剛剛在洛城一戰中吃了大虧。
雖然如今想要跟趙國共分諸國,卻也不敢再繼續打洛城的主意。一來秦國也需要看到趙國的誠意,二來,將洛城打下來,反而不利於共分諸國的程序,很簡單,洛城一旦落入秦人之手,秦趙之間接壤之地將成倍地增加,這顯然是不利於秦國下一步的行動的。
不過,秦國想要攻楚國,這對於趙括而言,卻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
別人不知,趙括還能不知道楚國的實力嗎!
別看他外戰外行,可他內戰卻是絕對的內行。當然,這裡說的「外戰」指的不是對外作戰,而是在外地(國)作戰,而「內戰」則是在國內作戰。
無他,守土之士,總歸是有著一些buff加成的。
歷史上,始皇帝以一掃六合之勢,在攻楚的過程中尚且屢屢吃癟,最後還是靠著老將王翦,以疲兵之策,這才拖垮了項燕的楚軍,將楚地納入秦國的範圍之內。
如今的秦國國力,顯然還遠不如始皇帝的時候,這時候想要動楚國?不碰一鼻子的灰才怪了。
當然,秦國的國力不如歷史,可楚國的項燕也還沒有嶄露頭角,真的打起來,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
但不管怎樣,秦國進攻楚國,對於趙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利好的訊息。至少,趙國會有足夠的時間對自己心心念唸的燕國之地下手了。
有了這個判斷之後,趙括心中也隨即有了底。
並未理會秦使有些尖銳的問題,趙括卻是笑著說道:「秦王之意,寡人已盡知之,秦趙相安,自也是寡人所願也。」
「不過......」話鋒一轉,趙括隨即又看向了秦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