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3章一場戰國經濟戰,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很顯然,想要透過民間收購的辦法解決趙國缺糧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買糧食就能解決問題,距離更近的陶邑也才是更加方便的地方才對,趙括又何必捨近求遠,來這齊國臨淄購糧。

買糧食解決不了問題的原因很簡單,趙國所需要的糧食是以百萬擔計數的,這麼大的量,根本不是如今的商人所能擁有的。

即便是匯聚了天下泰半商賈的陶邑和臨淄,加起來也湊不出這麼多的糧食。

要知道,在如今這個年代,糧食就是人口,糧食就是戰兵,糧食就是一切!

因此,農業不管在哪裡都是絕對的支柱產業。即便是以商業著稱的陶邑和臨淄,甚至是之前的洛城之中,以及靠販賣鐵器盈利的韓之國,從事農耕之事的百姓,依舊佔據了絕大多數。

同時,達官貴族普遍都有自家良田,根本不需要買賣糧食,最多也只是暫時的週轉一二。

再加上糧食價格的普遍穩定,除非出現大戰的區域,其他地區的糧食的價格普遍趨於穩定,換言之,除非是往戰區賣糧,否則糧食的利潤是極其有限的。

這也是官府所樂意看到的結果。

於是,利潤上不去,銷量也上不去,自然也就註定了糧食的買賣不可能太大。

別說以百萬擔計算的大買賣了,所有的糧商手裡頭的糧食加起來也超不過十數萬擔而已。

因此,只有以國家為單位,才能拿出趙國所要的百萬擔的數字。

那麼趙括這是在做無用功嗎?

顯然不是!

這樣做的目的至少有三個:

第一,自然是無聲地告訴齊王,此行的目的,趙國勢在必得,這無聲的行動,就是一層無形的壓力;

第二,就是要露富,讓齊王和齊國的大臣們都看到,趙國是帶著滿滿的「誠意」來的,利益會驅使這齊王慎重地考慮與趙國的交易;

第三,則是要給齊國一定的現實壓力,在趙國的操作之下,齊國的糧價很快會迎來一個新高,這對於一眾以鹽業為生的齊國百姓而言,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鹽業又是齊國的支柱產業。

齊國不管是出於保護百姓的目的,還是出於自身鹽業穩定的考慮,都必須跟趙國好好商量下了。

顯然,為了拿下齊王,趙括不僅僅動用了趙國從戰場上爭取到的霸主的地位,更是動用了他從後世帶來的經濟手段。

僅僅一日,趙國使者撒出去的人手,便已經將整個臨淄城的糧食購買一空。甚至幾大糧商近一月調來的糧食,也都被趙國人以無法拒絕的價格,先行定下。

不僅如此,趙國使者更是派出人員直接蹲守在臨淄四門,見到運糧隊伍,直接拿下,甚至連入城的費用都幫他們省了。

如此一來,從明天開始,除了中小糧商手裡或許還會有少量的糧食,整個臨淄城都將無糧可買。

但即便如此,趙使所收到的糧食也不過區區七萬擔而已。

少是少了點,但有多少算多少不是。

趁著城門未關,趙國的使者大手一揮,便將收集到的七萬擔糧食從城東運運回趙國。

臨淄畢竟是齊國的國都,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購糧食事件,趙國使者的這些事蹟很快便傳齊王的耳中。

結合上剛剛遞上來的國書,齊王哪裡還不知道趙國想要做什麼。

擺在齊王面前的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拒絕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王相信,一旦拒絕,趙國會不遺餘力地繼續在齊國買糧,而齊國的糧商們可不會管那麼多,更會想方設法地給趙人搞到糧食。甚至,周遭的糧商也會蜂

擁而至給趙國提供糧食。

這倒還是其次,問題是趙國人將糧食買走,臨淄的百姓怎麼辦呢?

難道要齊王自己放糧給百姓們嗎?

很明顯,但凡齊國官府低價放糧,眨眼間這些糧食就會轉手賣到趙人的手中。要是齊國也高價賣糧,考慮到百姓的生機,官府還真不敢開出天價。

與其讓錢帛被這些不知道屬於哪個國家的糧商給掙了,那還不如讓自己來掙。

當然了,阻力還是有的,最大的阻力莫過於來自秦國的威懾。

見識過秦國虎狼之師的齊王,並不想因為幫助了趙國而得罪了秦國,歲月靜好是他如今唯一的想法。

只是,觀趙使的所作所為,顯然是得到了趙王的死命令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不幫,那就是得罪趙國,而趙國這些年的勢頭可一點不比秦國弱。再加上淮泗之地剛剛劃歸了趙國,從淮泗之地,是直接可以殺入齊國腹地的啊!

兩害相權取其輕,既然註定要得罪一個強國,顯然得罪那個距離更遠的,會是更好的選擇。更別說如果選擇趙國,還能獲得不菲的利益。

很快,收到了訊息的齊王便已經在心中有了決斷。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趙國願意為這批糧食付出多大的代價的問題了。

果然,就在臨淄的百姓突然發現整個臨淄城都無糧可買之時,齊王便將還在收著糧秣的趙國使者召入了宮中。

因為彼此都有心促成這筆交易,相互的商談自然是順利而流暢的。

當然,趙國的使臣也為趙國的利益做了一定的「掙扎」,但顯然,掙扎的意願並不明顯,幾乎是半推半就的,趙國的使臣就與齊王達成了一致。

怎麼說呢?

只能說,齊王真的是個好人。

從一開始,齊王就沒有對趙國有任何領土和人口方向上的要求。

而趙括給使者的命令則是:只要不動我的土地、人口,其他的東西,盡數可取之。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齊王的要求,就已經低於了趙括給予的底線。

就這樣的情況下,趙國使者還堅持了好幾輪的講價還價,幾乎已經是他的極限了——再談下去,趙使恐怕就要笑出聲了。

沒辦法,齊王最大的要求,居然是要求趙國保護齊國不被秦國報復?

這個「合理」得不能在「合理」的要求,趙使自然是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下來。

至於剩下的,無非就是還糧的利息而已,什麼錢帛、什麼珍玉,當然,齊王也不是完全的昏聵,還是提出了一些「正經」要求的。.z.

比如,趙軍的武器。

也是,齊國並不產鐵,鐵器的發展也不算快,其武器的強度一直都是齊國之中墊底的存在,別說出於武器精良程度頂端的秦、趙、韓三國了,就連苦寒的燕國與楚國,齊國都比不上。

因此,提出趙軍給予部分武器,倒也算是做了件正確的事情。

也正是這份武器的數量,讓趙國的使臣一直討價還價。畢竟一個國家正在使用中的制式武器的出口,還是很敏感的。

只不過,若是讓趙括知道了齊國居然想要自己的制式武器,恐怕會原地笑出聲。

家人們,誰懂啊!

那邊上黨的兵工廠剛剛取得了工藝突破,終於可以進行批次製作武器了,這邊就有人想要打包把舊武器給回收了。

這就像是咱們剛剛要列裝95槍系,那邊非洲的弟兄們就已經在搶購咱們的槓了。不僅省去了一大筆的處舊費用,甚至還能掙一筆。

哇,這簡直不要太爽了好吧!

當然,可惜的是,上黨的軍工廠還

屬於絕密,新制式的武器更是保密中的保密,即便是趙國使者,也並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自然,為了自家安全的考量,趙使還是儘可能地把數量往少裡砍。

不過,這樣也好,畢竟換裝不是一蹴而就,趙國自身還是必須具備足夠的武器儲備才行。

但不管怎樣,經過一整天昏天暗地的談判,基本的框架已經形成,而在趙國使者所攜帶的數十車珍寶駛入齊國內庫的同時,第一批三十萬擔的糧食,也已經開始從臨淄出發。

吃完了趙國,齊王也沒忘了收割一把自家的韭菜。

趁著糧價虛高,齊王果斷從國庫之中抽出了數萬擔的糧食,繞道臨淄附近的城池中,以高價賣給了各個糧商。

與此同時,齊王又在臨淄城內悄然地拋售糧食。

因為距離的緣故,糧商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高價購入糧食的同時,臨淄發生了什麼。

而被無糧的恐懼侵襲的齊國百姓,好不容易見到了糧食,也是不管不顧地就囤積了起來。

等糧商駕著馬車哼著小曲回到臨淄,卻發現趙國的使者早在前日就已經停止了收糧,而臨淄需要糧食的百姓早已經囤積了足夠的糧食。

供求關係瞬間倒置,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倉儲壓力成為壓垮糧價的最後一根稻草,幾乎在一日之內,糧價十跌不止。

好在,就在糧價要跌落泥潭之際,一位「好心人」終於出現,開始收購糧食。

但此時的價格,已經是平常糧價的腰斬的價格。

腰斬也要賣啊!

這腰斬的價格,可以說是剛好卡在商人吐血卻不至於喪命的節點上。

看著後續絡繹不絕送到臨淄的糧食,所有的糧商都瞬間明白,賣了不過傷筋動骨,收攏本錢,還能再繼續做買賣,可要是再不賣,要是什麼時候那神秘人不再收購,糧食可可就全砸在了手裡,那就是死無葬身之地了啊。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這絡繹不絕的糧食,卻是他們的王上親自安排的;至於那好心人,自然也是齊王內庫的手筆。

於是,齊王接著趙國的手,卻是將臨淄的商人們給洗劫了一遍,外地高價糧吃一遍,臨淄低價收吃一遍,賣給趙國還要再吃一遍。

僅僅是在臨淄與周遭城市之間轉了一圈,齊王所獲何止數倍。

而且,這份收穫還是悄無聲息的那種。甚至齊人想要找人算賬都沒法找。

找誰?

找趙國使者嗎?人家一開始就說了,只收幾日而已,凡是下了定金的糧食人家都要了,是自己人心不足蛇吞象,賣了一遍還要更多。

更何況,就算是想要找趙國的使者,也要找得到才行。風波愈演愈烈之時,趙國使者早已經帶著齊王的三十萬擔糧食踏上了回程的路途

找幕後之人嗎?

那也得知道那幕後之人是誰才行啊!

當然,旁人或許不知道,全程觀戰中的趙使豈會不知。

其實仔細想想,推論也不是那麼困難。

在臨淄,除了齊王,誰還能在短時間內調集這麼多的糧食和錢帛進行這一番的操作;

除了齊王,還有誰能夠在做出了這麼多的操作之後,還不被發現任何的蛛絲馬跡。

看著齊王這看似妙手的一套操作,趙使卻是無奈地搖了搖頭:以民為礦,時而伐之,焉能不亡哉?!

而為了能夠加速齊國的滅亡,趙使也是悄然為齊國的商人們留下了些許他們王上倒買倒買的痕跡。

以齊人之精明,相信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的王上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趙括經常交給

趙國朝臣的話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遇退婚,就被偷聽了心聲

憤怒的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