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藕粉?奸商皇帝啊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二十八章 藕粉?奸商皇帝啊,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夏元吉看著朱允炆的目光,打了個哆嗦,連連搖頭表示不可行。
沒錯,戶部是有錢,可問題是你自從打皇帝以來幹了多少大事,花了多少錢,心裡沒點數嗎?
不說疏浚會通河,龍江船廠造寶船,清江船廠造河船,報恩寺、英烈碑等等這些花銷,就說今年,大辦社學,大請先生,大修縣學府學,這需要多少錢?
編纂教材,雕版印刷教材,這哪個不需要花錢?
二炮局的胡元澄在後湖瞎搞胡搞,要了幾百車的鐵礦石了,還在伸手要,知不知道都是戶部出的錢。還有西北,已經吃下去近兩百萬兩了,馬場需要錢,西北修路需要錢,加固城關也需要錢……
攤子很大,花錢的地方很多,戶部再有錢,也禁不住折騰,想要拿出四百多萬兩搞水利挖井,想都別想,戶部沒這麼多錢,眼下戶部的餘錢都是留來應對緊急情況和揍帖木兒的。
朱允炆很想提醒夏元吉在兩淮鹽場剛剛拿走了兩百萬兩,可夏元吉先一步堵了朱允炆的嘴:“商人買下交趾所有財物,名義上是花了一千萬兩,實則是五百萬兩,剩下的缺口除了皇上的,還有戶部的,兩淮鹽場的那兩百萬兩銀子,正好補缺,還差那麼一百多萬兩……”
雖然商人會償還剩下的五百萬兩,但這需要一個週期,當初給出的週期是兩年,中央錢莊與戶部是同意了的,也就是說商人需要在兩年內償還五百萬兩,包括相應的利息,而這筆錢,戶部與朱允炆現在還沒收回來……
夏元吉的態度很堅決,朱允炆只好暫且擱置。
這口井已經挖了四天了,想要挖出水估計還需要三五日。
老丈、馮上六等人見朱允炆也幫襯了一個下午,還沒有離開的意思,就安排家人準備做飯,接待客人,畢竟晚上不宜趕路,總需要個地方歇腳。
朱允炆等人住在了馮上六與老丈家裡,兩家前後門,倒也方便了,馮上六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只有五六歲。
馮氏做飯的時候還在埋怨馮上六,原因是他將家裡唯一的母雞給殺了,就為了招待這群來路不明的客人,家裡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日後想吃口雞蛋都難了。
馮上六比較仗義,不喜歡婦人絮絮叨叨,兇巴巴地瞪了兩眼,馮氏就不敢再說話,這一切都看在朱允炆眼裡,並沒有作聲。
飯好時,朱允炆見馮氏與孩子都躲到了灶房裡去吃飯,不由微微皺眉。馮上六卻沒有覺得不妥,會客吃飯,婦人與孩子是不能在客人面前上桌的。
馬恩慧見狀,與賢妃去了灶房裡,看著孩子眯著眼狼吞虎嚥,不由有些心疼,這是多久沒吃過肉,才會吃得如此歡喜。
湯不平送來了酒,馮上六喝了一口,頓時眉飛色舞起來,剛想大口喝,便突然起身:“先等一等,我去請兩個人。”
說完,馮上六跑了出去,沒多久就把老丈與老丈的兒子馮麥子拉了過來,對朱允炆靦腆一笑:“這兩位都是好酒的人,只是近年來年景不好,買不得好酒,今兒沾少爺的光,喝兩口。”
朱允炆並不覺得馮上六的行為有所不妥,至少此人懂得孝順與分享,於是讓劉長閣把酒葫蘆的酒也拿了出來。
劉長閣有些心疼,湯不平的酒是在淮安買的,自己的酒可是在京師買的,一天也就喝個三口,捨不得的很……
但沒辦法,人家把唯一的母雞都殺了,自己再吝嗇一壺酒,實在是丟人。
酒過三巡,朱允炆便開始問:“這裡的里長可還好?”
老丈滿意地品過酒:“挺好,我們這裡是小村子,里長也就尋常莊稼人。”
“我打算去固鎮看看,但聽說那裡的知縣,似乎不太好……”
朱允炆旁敲側擊。
“呵,你是說那個醉知縣?”
馮上六道。
“醉知縣?”
朱允炆皺眉。
馮上六喝了一杯酒,抖著腿說:“固鎮知縣衛臏嘛,我們都叫他醉知縣。”
“何解?”
夏元吉也有些好奇。
馮麥子張嘴回:“知縣好酒,每個月都要醉幾次,喝醉了還喜歡睡大街上。”
朱允炆凝眸,這倒是有個性,大半夜睡街上,還不擔心被人搶了,打一頓,至少這固鎮的治安還是過得去的。
老丈補充了句:“其實衛知縣還是挺好的,他不管事。”
呃!
不管事就是好知縣?
這是什麼邏輯?
朱允炆不明白,楊士奇似乎看穿了,解釋道:“老丈說的不管事,應該是不多事吧,許多官員都是如此,十年如一日,坐堂,下堂,即不主民生,也不問旱澇,天災來時,文書告急,平日年景,各自過各自的,誰都不打擾誰。”
“對,對,就是這樣。”
老丈稱讚。
朱允炆明白過來,這個衛臏衛知縣是典型的“無為式”官員,將固鎮交給他管理,十年未必會出一次錯,但十年之後,固鎮還是十年前的固鎮,沒啥變化,也沒啥發展。
這樣的官員在地方官員中的佔比恐怕是不低的,他們的心態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苦熬資歷,熬也熬到領退休金……
你處罰他們吧,他們沒毛病。不處罰他們吧,地方沒進步。
這就讓人有些鬱悶了。
不過對於固鎮而言,發展又有什麼好發展的。
商業?
商人也不願意來這裡,南面的鳳陽、長淮、臨淮多好,誰願意跑遠路到固鎮,而且一個小地方,人口不多,市場不大,利潤空間又能有多少。
農業?
也就那樣,地不少,旱災來時,三十畝地能打三百斤糧食都是老天賞臉。
工業?
這個時代還沒……
這地方似乎就適合“無為”,你們種莊稼,收多少是多少,縣衙治理,該怎麼判怎麼判,其他時間,喝醉了躺大街上也沒問題。
朱允炆陷入沉思,破解這種局面還真不容易,伸出筷子品嚐了下藕,眼神突然一亮,問:“這藕似乎比其他地方的清脆一些。”
楊士奇與夏元吉聽聞,也品嚐過一番,確實感覺比京師的蓮藕更多了幾分清脆。“老丈,這藕多嗎?”
朱允炆想到了什麼,問道。
老丈笑呵呵地說:“往年是不多的,但今年雨偏多,池塘裡倒是出了不少蓮藕,大家有空閒的時候就去挖點來吃。”
朱允炆點了點頭,又品嚐了幾口,不由說:“若老丈能帶領大家開幾個池塘,養一批蓮藕,即可蓄水,也可販賣,豈不是兩便?”
蓮藕,京師是不缺的,宮廷中更不缺。每年八月,都會有一批來自湖廣黃梅的太白湖藕送入宮中,這類貢品還是朱元璋欽定的。太白湖藕就以脆爽為特色,固鎮蓮藕與其相當。南京本地的藕,相對軟糯,適合羹湯,比如排骨湯等。
朱允炆想著,若是固鎮以蓮藕為副業,未必不能走出一條路來,畢竟固鎮挨著澮河,而澮河又是淮河的重要支流,順流而下就是五河縣,從五河縣向東走淮河就是淮安,向西就是鳳陽,銷路還是便利。
這裡乾旱年景多是不假,但乾旱多是莊稼成長期,很容易造成減產,然而在梅雨季,這裡還是會有不少降雨。池塘弄起來,蓄存水源不是挺好?
老丈聽聞卻連連擺手:“一點蓮藕,可賣不了幾個錢。”
朱允炆詢問:“一斤蓮藕多少文?”
老丈搖了搖頭:“在這鄉下,一文不值,誰想吃誰去挖。就算是弄到固鎮裡面,一斤能賣個二文就不錯了。”
朱允炆看向劉長閣:“南京城裡,蓮藕價是多少?”
安全域性也有負責調查市場價格的職責,尤其是糧價,但對於蓮藕多少,還真不太清楚。湯不平在一旁說:“叢佩兒買過,我記得一斤蓮子是六文錢,一斤蓮藕是四文錢。”
朱允炆盤算了下,蓮藕產量是相當高的,一畝池塘的蓮藕少說也有三千斤,若弄個十畝,販賣出去可得十二兩銀子,丟擲去路費,人工費,十畝池塘能得利六至七兩,若有三戶做,一年也有二兩的副業收入,算是不錯了,何況還有蓮子可以帶來收益。
“老丈,不瞞你們,我們是商人,來這裡是為了尋找合適的貨物,這蓮藕很是不錯,若你們願意種蓮藕,我願出船,你們出人,所得利二八分,我拿兩分,你們拿八分,如何?”
朱允炆認真地說。
老丈驚訝地看著朱允炆,馮上六與馮麥子也有些驚訝,還有商人想要固鎮的蓮藕,竟然只要兩分利?
“少年郎,你莫不是開玩笑,這藕,真能拿出去賣錢?”
老丈不確定。
朱允炆笑著說:“你們有多少,我收多少,哪怕是十萬斤,我也吃得下。”
楊士奇瞪大眼,皇上這口氣是不是也太大了……
夏元吉已經習慣了朱允炆的大手筆,連鹽場可能會多出十幾萬鹽引都不放在眼裡,還會在意十萬斤蓮藕?只不過鹽那東西可以放,一年兩年也壞不了,這藕可放不了多久啊。
朱允炆可不會幹出自掏腰包浪費東西的事,沒錯,藕是放不久,但藕粉可以啊,深加工,再加工,提價賣出去不就是了……
如果夏元吉知道朱允炆的想法,一定會喊一聲:奸商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