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八十七章 論功行賞,火器人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閣在如何封賞張輔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按其滅國與開疆拓土的功勞,參照洪武年間賞罰規則,完全可以封國公,但張輔崛起的速度太快,只經過了兩次大戰就直接晉升為國公,那日後他再立下戰功,該如何封賞?

畢竟張輔現在還年輕,正是壯年,不適合一封到頂。

為了這個問題,解縉與陳迪爭論了幾次,最終是鬱新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最終上奏給朱允炆。

“封侯,以國公俸。”

朱允炆對於這個方案是滿意的,也就是說給張輔侯爺的封賞,但為了表彰其功勞,可以領取國公的俸祿與待遇。

這對張輔而言是合適的,畢竟他有著卓越的能力,日後大明少不了他出力,總需要給他多一點晉升空間。最重要的是,一旦給張輔國公,那參與此戰的韓觀、沐晟還怎麼封賞?

沐晟原本就是侯爺了,總不可能再提到國公吧?

韓觀倒是可以提為侯爺,畢竟此人是攻克清化、活捉胡季犛的關鍵人物。

至於鐵鉉,算了吧,給點錢了事,讓他繼續待在兵部吧。楊榮、楊溥要被調入詹事府,當然,該在兵部的還是在兵部,該在翰林院的還是在翰林院,只不過品級提升了兩級……

薛祿、袁嶽、紀綱、耿韋等人在此番作戰中十分英勇,表現很是出眾,尤其是紀綱,憑藉著“投機”、“運氣”、勇氣與拼殺,在軍功簿中十分靠前。

朱允炆沒有想到,哪怕是將紀綱發配到廣西,也無法擋住他晉升。

苦笑連連。

既然如此,那就按功封賞,他的軍功足以提升為一衛指揮史,那就在浙西隨便找個衛給他當指揮史吧,比如新合併出來的太倉衛就很不錯,至少時不時能見一見外國使臣,維護下海上治安啥的……

袁嶽還是需要進入京軍的,張輔力薦此人,希望重用在前線,朱允炆考慮再三,決定尊重袁嶽的個人意見,將其送到甘肅鎮,在宋晟的手下磨練磨練,地方雖然有些遠,也很困難,但那裡是鍛鍊騎兵將領最好的地方,誰讓那裡馬多呢……

薛祿也想要去前線,這個傢伙不會滿足於成為指揮史一級的存在,他想要更大的軍功。

朱允炆找來輿圖仔細看了看,準備讓他去和武定侯郭英作伴,老郭畢竟年紀大了,總是在大同城牆上打地鋪也不是個辦法,總需要有個合格的人來接班,薛祿就很不錯……

林昭雪作為安全域性的外線,也沒丟安全域性的臉,衝殺在前,還負了傷,好在沒出大問題,讓他待在京師當個安全域性千戶吧,多少也算是牽絆郭欒與湯不平的一條線,不適合丟太遠。

楊榮在出謀劃策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多邦城作戰方案的細節,都是楊榮與張輔等人一起敲定的,而張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活捉胡季犛,與楊榮周密而緊湊的作戰計劃有著很大的關係。

朱允炆桌案上擺放著一份楊榮的作戰文書,每次戰鬥的時間,進度與控制範圍都十分精確,他如同一個計算器,給出了張輔什麼時候應該打下哪裡,打到哪裡,哪一支軍隊應該什麼時候抵達哪裡,如何配合作戰,都寫得清清楚楚。

就連兵部尚書鐵鉉也毫不吝嗇誇讚,說楊榮是兵部職方司設定以來最厲害的人物。這倒不是誇張,畢竟洪武時期的職方司都是虛名,有一干名將在,都督府一家獨大,兵部都算不得什麼,何況是兵部的職方司……

對於此人的功勞,兵部與內閣給出的意見是提拔楊榮為兵部侍郎。

朱允炆沒有意見,楊榮在這方面確實是有天賦的,成為侍郎,他日成為尚書,也好進入內閣辦事。

楊溥!

對於此人的功勞評判,內閣、兵部也存在分歧。

在兵部看來,楊溥在作戰中雖沒有親自上陣,但其憑藉著洞察人心的本領,以創造性的辦法,將大明徵討安南的檄文發到了安南各地,在安撫民心、招撫百姓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其功勞足以提拔到正四品。

可內閣認為楊溥所作所為只不過是軍中常事,釋出檄文、安撫百姓,這都是戰場常態,即便不是楊溥提出來,其他人也會提出來,實在是談不上功勞多大,提到正五品已經給他面子了。

朱允炆也有些為難,內閣的意見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楊溥的付出也是值得肯定,糾結之下,只好再一次選擇了折中的辦法,升其為侍講學士,從五品。

《控衛在此》

這足以給足楊溥面子了,侍講學士,是給朱允炆上課的,而楊榮還是詹事府的人,是給太子辦事的,如此一人即侍奉皇上又侍奉太子的人,其未來官途可想而知。

其他該封賞的人並沒有多少分歧,唯一有點麻煩的就是神機營軍士的功勞不好界定,神機炮、虎蹲炮、火銃嗚嗚地,弄死了多少人,該多少功勞,這是一筆糊塗賬,別說是兵部,就是閻王爺也說不清楚哪個安南軍士是被哪個神機炮送下去的,只能大筆一揮,重賞。

如此多的軍士,全都提拔起來是不可能的,官位也沒那麼多,唯一的辦法,那就是給錢,給賞賜。當然,像是神機營的官員還是需要提上一提,軍士中也需要向上選一些人向上走一走的。

就在朱允炆稽核封賞方案的時候,安全域性指揮史顧三審、指揮同知劉長閣、鎮撫湯不平來了。

朱允炆看了一眼雙喜,雙喜瞭然,安排內侍拿出兩個托盤。

朱允炆對湯不平笑道:“讓你去安南辦事,於情於理多少有些不合適。現在有功回來,你與小寒的婚事,還有龐煥與叢佩兒的婚事,朕都答應了。你也知道叢佩兒與太后、皇后關係好,這是她們給你們挑選的賀禮,你們的婚事她們沒辦法去,賀禮就在這裡給你們了。”

湯不平大喜,連忙謝恩。

朱允炆看向顧三審,打量了下,問:“休息了幾個月,怎麼還瘦了?”

顧三審一臉苦澀:“皇上,帶孩子難啊……”

有了長假,顧三審自然是高興,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可幾個女兒纏著,想休息好都難,加上顧三審又是個女兒奴,寵得厲害,到處跑,到處逛。

時間一長,顧三審發現自己的腳力還不如女兒……

朱允炆哈哈大笑,孩子是不好帶的,朱文奎現在已經知道事了,還好一些,哪怕是哭了也有韓夏雨在一旁安慰,不怕,可朱文垣還是個嬰孩,哭鬧起來一樣折騰人。

“說吧,有什麼事。”

朱允炆問道。

顧三審看了一眼劉長閣,劉長閣沒有客氣,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道:“皇上,這是二炮局陶增光的信。”

“陶增光?”

朱允炆有些意外。

二炮局不存在壓制言論,每個月都會有兩次交流會,每一份對話都會被記錄下來送到武英殿,朱允炆雖然不在二炮局,但對其內部動態還是頗為了解。

二炮局有什麼事,只需主事向侍衛遞一句話給安全域性,安全域性自然會第一時間處理,哪怕是寫,也是寫文書,而不是寫信。

以信的方式對外傳遞訊息,有些不正規,或者說,只是代表陶增光一個人的想法,而不是代表二炮局的想法。

朱允炆接過信,開啟看去,臉色不由一變:“陶增光想要朕放了胡元澄?”

劉長閣點了點頭:“看他的意思,確實如此。”

朱允炆眼簾有些抖動,胡元澄不是一般人,他是胡季犛的親兒子,還是長子,胡季犛、胡漢蒼、胡元澄都是註定要被殺掉的人,不殺了他們,那戰死在安南的軍士如何安息?

要知道胡季犛不是正統的王室可以羈押到死,是弒君篡位,來路不正,這種人死是沒商量的,他的兒子也罷,孫子也罷,該死都得死。

可現在出了點意外,陶增光想要胡元澄。

湯不平猶豫了下,說:“皇上,臣有幾句話。”

朱允炆沉聲:“講。”

湯不平嚴肅起來,開口道:“胡元澄雖然是胡季犛長子,但因為其出身緣故,並不受胡季犛重視,從胡季犛立胡漢蒼為皇便可窺知。而且胡季犛此人還想借明軍之手除掉胡元澄,當初護送陳天平進入安南時,胡季犛便安排胡元澄為質子。”

“最初廣西都司認為胡元澄是假冒的,但隨著張輔率軍進入安南,直至結束戰爭,可以確定的是,當初充當質子的胡元澄確實是胡季犛的長子,身份並無作假。由此可見,胡季犛對胡元澄並不重視,甚至還動了殺機。”

“臣在安南時,曾不止一次聽聞胡元澄之名,其被當地人稱之為火器之神,安南諸多火器能在射程、威力上不凡,其中胡元澄貢獻極大。二炮局的新式神機炮,便是透過仿製胡元澄的神機炮而具備了更大殺傷力。臣以為,陶增光很可能是惺惺相惜,想要藉此人之才,為大明火器做點事。”

朱允炆沉思起來,胡元澄在火器上的造詣是不容質疑的,若沒有二炮局的出現,安南火器壓過大明是不爭的事實。

可讓胡元澄進入大明最核心的火器基地二炮局,是不是太過冒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假少爺逼我科舉後我搞了個探花男團

區區某某

我,最強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星星子

朕的臣子們都重生了

月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