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集議:主帥人選(一更)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四十七章 集議:主帥人選(一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姚廣孝反對朱棣帶兵,並非出自政治立場,擔憂其擁兵自重,威脅朝廷,而是出於現實。
每個將領都有自己所擅長的,也有所不擅長的。
以洪武時期的名將來論,常遇春善於突擊,如同利刃,鋒芒畢露,李文忠善於奔襲,如閃電雷霆,擊敵千里,朱文忠、耿炳文善於防守,意志頑強,滴水不漏……
像朱元璋、徐達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步騎皆精,攻防兼備的帥才,大明並不多。
朱允炆也清楚,朱棣確實不是一個擅長打山地戰、叢林戰、步兵戰的將領,他的主場從來都是大平原或草原,大機動,大迂迴,無論是從洪武時期的記錄來看,還是從歷史靖難之役來看,朱棣都不善於攻城作戰。
無論是耿炳文守護下的真定等三城,還是鐵鉉守護下的濟南城,亦或是東昌,朱棣都無法攻城而取勝,只能透過野戰的方式,遊動中打敗對手,繼而奪取城池。就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不是靠自己本事打進去的,而是靠著“內應”獻出城門迎進去的。
安南城關多,主要打的又是攻城戰,不是野戰,如果讓朱棣去,處處掣肘,他十成能力未必能發揮出五成。
徐輝祖與朱權贊同姚廣孝的看法。
朱權嚴肅地說:“燕王統御有方,作戰勇猛自不容置疑,只不過安南多山川河流,不以騎兵為主,臣以為,主將應精通步兵作戰,善於攻城克難。”
何福嘿嘿一笑,出班道:“皇上,臣毛遂自薦。”
朱允炆、朱棣等人看著何福,不得不說,何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作戰經驗極是豐富,曾經幾次在雲南立有大功,精通山地作戰,而且意志頑強,跟著藍玉打過捕魚兒海戰役,能力出眾。
可問題是,何福是個將,善衝鋒作戰,不善統御與執掌大軍,他的大多數軍事活動,都是跟著其他人打下來的,比如傅友德、藍玉、沐晟……
姚廣孝見徐輝祖不說話,估計是礙於情面,鐵鉉在那裡猶豫,估計是怕得罪人,便主動誇了句:“寧遠侯為大將,善衝鋒陷陣,勇猛無雙,眼下出徵安南,兵勢威武,還不需寧遠侯出手吧。”
不等何福請纓,鐵鉉便附議姚廣孝:“臣附議。”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前段時間,寧遠侯身體抱恙,若出征安南,鞍馬長途,衝鋒在前,朕於心不忍。”
眾人沉默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朱棣、朱權不合適,何福不行,鐵鉉與徐輝祖雖然一個掌管兵部一個掌管中軍都督府,卻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多少有些不合適。
那剩下的人選,就三個了:
韓觀、沐晟、張輔。
雖然雲南都司的都指揮史俞讓也受召入京,但他畢竟威信不足,能力有限,甚至連參與決策的資格都沒有。
朱棣等人將目光看向韓觀、沐晟與張輔三人,盤算著誰帶兵出征最為合適。
最先被排除掉的是沐晟,朱棣也好,鐵鉉、徐輝祖也好,都認為沐晟不宜當主帥,此人雖有些能力,但行事中過於冒險,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背後都有著冒險與投機,說他自信太甚對,說他驕狂也對。
大兵出動,主帥不能太過冒險,大明要的不是打敗安南胡氏,而是滅掉安南國,將其收為大明所有,這一場戰爭,必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可冒險激進。
排除所有可能外,就剩下了韓觀與張輔兩人。
韓觀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曾經還當過朱元璋的侍衛,為朱元璋賞識,後從軍,此人殺伐果斷,軍令如山,性格兇狠,說一不二,治軍極嚴,以致於將士們害怕韓觀的軍令,不等他動員,將士們就已經死戰殺敵了。
最可貴的是,韓觀最初的官職就是桂林右衛指揮僉事,後在廣西等地接連平定叛亂,山地作戰、叢林作戰經驗豐富,從軍二十餘年,罕有敗績。
鐵鉉直言:“臣認為韓都司可勘大任。”
徐輝祖也保舉韓觀。
朱允炆看向韓觀,道:“韓都司,你意下如何?”
韓觀走出,肅然道:“臣為大明將領,但凡皇上有需,定揮戈南下,滅絕賊寇,赤地千里!”
朱允炆微笑著點了點頭,對其他人問道:“你們意下如何?”
朱棣、朱權、何福等人沒有意見,畢竟是洪武名將,又是鐵腕治軍,戰鬥力有保障。
鐵鉉、徐輝祖也很滿意。
“臣認為,或有更好人選。”
姚廣孝站了出來。
“哦,是誰?”
朱允炆問。
韓觀轉頭看向姚廣孝,這個和尚要拆自己的臺?
姚廣孝沒有在意韓觀凌厲的目光,燕王想領兵自己都反對了,何況你韓觀:“臣以為,張輔是征伐安南,最合適的主帥當屬張輔。”
此言一出,頓有嘈雜之聲。
張輔是廣西都司衙門的指揮同知,韓觀是都指揮史,從官職上來看,韓觀是張輔的上級,當著張輔的面說他能力不足之類的,實在太拉仇恨,加上張輔是朱允炆親自提拔出來的新秀人物,韓觀也不想得罪,面對姚廣孝保持了沉默。
韓觀不說話,不意味著其他人都啞巴。
朱權反對:“皇上,張輔一戰成名,是領兵打仗的好苗子,也是一將帥之才。然他畢竟沒有帶過大軍,突然作三十萬軍隊的主帥,實在是有些冒險。要知將兵,有千,萬,十萬,多多益善……”
何福深深看了一眼鎮定自若的張輔,對朱允炆道:“臣認為,張輔雖有大才,然威信畢竟不足,驟然提拔為三十萬大軍的統帥,怕是不妥,還請皇上三思。”
朱允炆也清楚,相對於韓觀、何福等人,張輔最大的不足就是資歷淺,經驗不足,只憑著廣西的軍功初露頭角,尚且很難直接作為三十萬大軍的統帥。
在朱棣時期,張輔也不是作為主帥出征的,而是作為朱能的副將,只不過朱能病死途中,張輔這才接過了指揮權,展現出了自己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
但那是在特殊情況下的接班,可現在是正常情況,總不能安排一個人,半路突然掛了,張輔再接班吧……
是相信張輔的軍事才能,給他登上名將舞臺的機會,還是選擇韓觀,走另一條歷史路線?
朱允炆看向姚廣孝。
姚廣孝面對眾人的質疑,自信地說:“臣舉張輔,理由在四,諸位不妨聽過之後再作評判。”
“講。”
朱允炆平靜地說。
姚廣孝上前一步,對韓觀道:“以韓都司之眼光,才能與張輔論之,上下誰分?”
韓觀臉色一變,姚廣孝這個問題有些要命,如果說自己不如張輔,弱了自己的威嚴,若說強於張輔,又顯得咄咄逼人,不識大體。
姚廣孝見韓觀不言,看向朱棣:“以燕王之眼光,認為張輔之才能,可否為主帥?”
朱棣仔細看著姚廣孝,從那雙深邃的目光中似乎讀懂了什麼,然後看向張輔,客觀地來說,自己倚重張輔的父親張玉,對張輔自是熟悉,只不過沒想到此人能在廣西打下赫赫威名。
姚廣孝肅然道:“張輔為水師參將張玉之子,為皇上委派進入廣西,掌管廣西南寧衛,只用了短短一個月,就將南寧衛從一灘爛泥錘鍊為精銳,此其一,駕馭之才,自有將威!”
“永平寨、虎山嶺,分兵奇襲,詐敵攻山,身先士卒,以少勝多,一舉成名,此其二,足智多謀,兵法嫻熟!”
“身為偏將,不為私利,不為戰功,立足大局,帶南寧衛歷經生死,翻山越嶺,一舉奪下鎮南關,徹底封死胡杜大軍南撤之門,此其三,謀有大局,不計得失!”
“困守鎮南關,腹背受敵,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抗住了敵人瘋狂進攻,軍民齊心,終成大功!此其四,意志頑強,死地求生!由此四點,臣認為張輔堪當大任!”
徐輝祖與鐵鉉沉思著。
姚廣孝說得都是事實,雖然張輔在廣西做的事不算多,但其表現出來的統御能力、作戰能力,是無可否認的。他缺少的,只是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
一直沉默的楊士奇走了出來,道:“軍國大事,臣原不該發言。但皇上有召在此,臣就斗膽一言。”
“講。”
朱允炆嚴肅地說。
楊士奇聲音沉穩:“韓都司自有其長,張指揮同知也有其優。若兩者選一作為主帥,臣認為,張輔為上。回顧廣西時張輔對戰胡杜,其以初戰之身,半衛之兵,抵抗萬人,可見其能力足以大用。”
鐵鉉、朱棣等人聽出來了,楊士奇的觀點是張輔是經驗不足,不是能力不足,只要有能力,就不讓他多給他一點機會。
朱允炆看著欲言又止的楊榮,問:“你素有高論,今天怎不言語?”
楊榮不失禮貌地笑了笑,道:“藩王與諸位大臣都在這裡,臣實在不敢多說。”
“呵,若是不敢多說,又為何敢來?講吧。”
朱允炆有些期待。
楊榮認真地看著朱允炆,道:“臣與楊祭酒、姚侍郎一樣,認為張輔可作統帥。至於帶兵經驗不足,不足以駕馭三十萬大軍,不過是沒看到張輔的能力罷了。臣在兵部職方司任職,知曉廣西練兵三萬,張輔為主將,憑祥衛一衛萬人編制,張輔為主將,在其回京後,更是參與大軍演,統兵十萬,于山林中攻堅演訓,調配自如,用兵如神……”
鐵鉉與徐輝祖連連點頭,就連朱棣也無法反對。
張輔進入京師之後,與韓觀、沐晟一起,隨即被任命為軍隊主將,負責山地整訓,三人表現中,以張輔為最優。
朱允炆有了決斷,目光掃過眾人,對站在最後的楊溥道:“你不打算建言獻策了嗎?”
楊溥尷尬一笑,這是朱允炆在提醒楊溥讓胡濙出關的事:“皇上,臣認為事已分明,無需建言獻策,不過臣倒想獻人以為大軍所用。”
“誰?”
“臣自己,請求從軍南征……”
楊溥清楚這是一次重要的戰爭,一旦在此戰中立下功勞,他日定能站穩朝廷。而如果按照尋常路慢慢苦熬資歷,自己想要混出頭,怕還需要十年二十年,那樣太久了!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