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大打,規模三十萬
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零一章 大打,規模三十萬,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驚雪,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粗淺的理解,戰爭其實就是很多人打架鬥毆。
只不過尋常打架,像是踩腦袋,打耳光,踢人,掄板凳砸,拿瓶子夯,看似兇猛,送到醫院,人家很可能給開出個輕傷、輕微傷的證明。
但戰爭的打架,輕傷、輕微傷這個醫學報告,通常是很難開出來的,更多的是傷殘報告,死亡證明。
打架,通常都是幾個人,幾十個人,像是某些挖礦的兄弟,拉幾千人互毆成戰爭級別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鐵鉉、朱棣、解縉等人看得很清楚,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打不打安南的問題了,而是怎麼打安南的問題。
換句話說,現在只需要考慮,打多大的架,帶多少人打架,是給胡季犛一拳頭,讓他哭著求饒,還是給他一刀子,讓他殘廢,亦或是挖個坑,將他埋了。
這點確定了,才好做準備工作。
陳迪沉思再三,開口道:“安南地遠,山河眾多,道路阻塞,又有重兵把守要塞,若是深入敵境,怕一時難克。臣以為,不妨小打,即彰顯大明威嚴,體現宗主國姿態,又容易控制戰局,懾服胡季犛,迫其退位,稱臣納貢。”
客觀來看,安南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是黃連山,北部是諒山,西面是安南山脈,東面是大海。大明若從廣西出兵,面對的是諒山,若從雲南進兵,則需要經過黃連山。
而在山與山之間,山與河之間,河與城之間,安南都設定了要塞、關卡。大明想要拿下安南,必須衝破這些關卡,才可能進入到平原地帶。
而安南的平原地帶河網密佈,不利騎兵,不利後勤。一旦遇到敵人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大明補給線跟不上時,那就很可能會被封死在安南。
從這個角度說,陳迪支援小打,並不是軟弱,而是保守與謹慎。
但陳迪的觀點,很快就遭到了徐輝祖的反對;“安南已成頑疾,胡氏有膽量以下犯上,陰謀篡位,還敢欺瞞我大明,想要騙取冊封,只小打小鬧,根本就無法威懾,更無法讓其屈服。皇上,臣以為,要打,就徹底放開了打,一舉踏平安南,以震國威!”
鬱新皺著眉頭,開口道:“放開了打未必行得通吧?安南雖是小國,然據所查情報,人口足有五百多萬,那胡氏大興軍隊,百萬之師,未是虛言。想要深入敵境,滅敵百萬,俘殺敵酋,何其艱難?”
“臣曾聽聞,安南等地夏秋多雨,易出瘴氣瘧疾,毒蟲橫行,可見我朝縱是動用大軍,也必須考慮時節。而安南山多水多,城池高大,這也意味著很難速戰速決。為早日結束戰事,臣以為可集中力量,拿下安南東都升龍。升龍一破,安南胡氏便會失去依仗,拜降我朝。”
宋晟見鬱新如此分析,有些不滿:“若打下升龍之後,胡氏不投降,繼續盤踞西都清化,我朝是進軍,還是撤軍?若是中打,進軍進不得,撤軍前功盡棄,豈不是毫無戰果?臣附議魏國公,只有踏平安南,徹底打下安南東西兩都,俘虜安南胡氏,方可留一個平穩的西南。”
解縉看向朱允炆,無法看穿那平靜表情之下的盤算,雙手按在桌邊,盯著安南方向,嚴肅地說:“犁庭掃穴,踏破安南,應是上策,然鬱閣顧慮也必須考慮,另外諸位也不能忘記,前元三次派人遠征安南,皆以失敗告終,前後耗費兵力不下三十萬。若我朝選擇大打一場,則必不能輕敵,需作萬全之策。”
聽到解縉的話,眾人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元對安南作戰三次,第一次是蒙哥征討,失敗,第二次與第三次是忽必烈派人征討,均以失敗告終。誰都沒有辦法否認元朝初期軍隊的戰鬥力,若大明出征安南,會不會重蹈覆轍,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打仗可不是隨便說說,拍桌子,出主意就能贏了,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很短!
若不能速戰速決,一旦被纏鬥到了夏日雨季,酷暑難當,若再出了瘧疾或瘟疫,那極有可能會損失慘重,鎩羽而歸。
地利?
沒有。
安南佔據地利,依據山、河列陣紮營,設定關卡與城池,大明想要打,只能一口一口啃骨頭,若是哪一塊骨頭很硬,崩壞了牙,那結果……
人和!
大明只有這一點,唯有這一點。
朱允炆看著眾人,沉聲道:“前元敗在安南,三次都與時節有關,雖開啟升龍府幾次,到最後都沒避開酷暑雨季,最終不是糧道被斷,就是士兵難以適應,敗退而歸。朕以為,前元失敗是好事,至少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動兵最為合適。眼下各自權衡,拿出主意,說清楚,一旦朝廷出兵,到底打一場什麼規模的戰事。”
徐輝祖行禮道:“臣支援大打,拿下安南東西兩都。”
宋晟、劉儁、鐵鉉紛紛表態,支援大打。
內閣鬱新、陳迪堅持看法,認為眼下朝廷不宜大打,也很難支撐起大規模的戰事,應以小打或中打為主。解縉思索再三,站在了兵部與都督府一邊。
朱允炆看向楊榮,問:“你如何看?”
楊榮看著沙盤中的安南,指著安南的地盤,道:“臣只想問諸位與皇上一句,打安南,是為了幫助陳氏復國,還是為我大明開疆拓土?”
朱允炆微抬眉頭,略顯驚訝地看著楊榮。
楊榮不等其他人回覆,便直言道:“若為安南陳氏復國,臣以為小打、中打都可。若是為我大明開疆拓土,唯大打,別無他法。”
陳迪當即反對:“自然是為陳氏復國!我大明乃是安南宗主國,安南為藩屬國,如今其皇室遭難,陳氏之後又有了訊息,助其重掌安南,以成大義,我天子大國朝,豈會因彈丸之地,毀清譽於天下?”
在陳迪看來,大明是堂堂中華,禮儀之邦,絕不會幹出趁人之危的事來,丟不起那個人啊。
然而鐵鉉這一次並沒有站在文臣這邊,而是堅決道:“陳閣莫要忘記了,安南早在秦朝之時,就是中原領地,唐時還設了安南都護府。縱是收回,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再說了,哪怕朝廷不收回安南,只助力陳天平復國,也需準備大打。胡氏掃清陳氏大臣,掌控安南,不徹底打敗他,如何能讓陳氏復國?”
楊榮看向鐵鉉,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補救:“鐵尚書說得在理,胡氏敢於弒君篡國,絕不會輕易臣服,唯有拿下東西兩都,將其擒獲,方可解決安南問題。”
朱允炆看向沉默的朱棣,問:“燕王叔的意見是?”
朱棣握著拳頭,重重砸在了桌子的邊緣處:“戰爭非是兒戲,一旦開打,當全力以赴。眼下北元實力疲弱,西北強敵無法東顧,東面倭寇消停,朝廷足夠騰出手來解決安南,若錯過如此好的機會,恐會後患無窮。臣的意見是,拿下安南!”
朱允炆看著眾人,滿意地點了點頭:“雖有反對之聲,然多數都認為需準備大打。既如此,那就敲定,一旦用兵安南,就要大打,追索胡氏至碧落黃泉,踏平安南不臣之地!方略已定,不作二想。現在,就討論下,如何大打,動員多少兵力為宜。”
陳迪與鬱新對視了一眼,都有些嘆息,在軍略安南上,兩人處在了弱勢方。
鬱新很清楚,看似大臣各自發言,表達意見,實則是按照朱允炆設定的方向,一步步前進。眼下已經確定了要徹底滅掉安南,那剩下的就不再是大的軍略,而是軍事籌備、動員了。
宋晟盤算一番,考慮到前元出動的兵力,道:“沒有十萬大軍不可為,臣以為,至少十五萬。”
徐輝祖搖頭,道:“十五萬大軍未必夠吧,要知道我們深入敵境,為防後路被切斷,每打下一關,一寨,一城,都必須派駐大軍。安南境內大城雖是不多,然小城、要塞卻頗多,一路派駐軍士,必會分散,等到了東都升龍時,怕已不到十萬人,而升龍城周圍又有多座城池,尤其是多邦重城,只十萬兵力,可圍不了敵人。臣以為,不能低於二十萬,以二十五萬為上。”
解縉有些擔憂,二十五萬人,需要龐大的後勤支撐才行。
沒錯,朝廷在廣東、海南等地推行三季稻,效果頗為顯著,糧食並不是太大問題。但問題是,糧食不可能畫個圈就跑廣西前線去了,需要民工、民力去運輸。
若是向山東、北平送糧食,好說,大路朝天,哪怕是道路泥濘點,也好走。
可廣西那地方,十萬大山之地,山路崎嶇,地勢險要,偶爾還會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直線十里路,可能就要走個五六十里,甚至更遠。
幾個人的飯好解決,可二十幾萬人的飯,很難解決啊。
如果哪天突然下了暴雨,山路無法通行,後面的糧食運不過去,前面的軍士就要捱餓,戰鬥力銳減,戰爭很可能就會因此而失敗。
歷史上因後勤不給而失敗的戰爭不在少數啊,長平之戰、官渡之戰、垓下之戰,失敗的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後勤跟不上。
“三十萬!”
朱棣嚴肅地說。
這個數字,驚訝了眾人。
鬱新有些著急,道:“若動用三十萬大軍,無法就食於敵,糧草又跟不上……”
朱棣拿起竹竿,指著安南山河,嚴肅地說:“敵人可是有百萬之眾,我們要進行的又是滅國之戰,沒有三十萬兵力,只能拿下東都升龍,無力進兵西都清化。若想要一勞永逸,徹底消滅胡氏父子,就需要動員三十萬兵力。”
眾人看向朱允炆,三十萬大軍可不是少數目,明初太祖北伐北元強敵時,通常也只有十幾萬,二十幾萬兵力,最多一次才堪堪三十萬。
哪怕是藍玉出征,旨在徹底肅清北元威脅時,也只帶了十五萬大軍。為一安南,動用三十萬大軍,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