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十一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8章 水源山馬林,落難情緣,洪門十一少,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梁金蓮見問,便說:“這裡與馬有關,叫馬林呢!”
惠能似有所思,“馬林?”
梁金蓮見惠能對這裡好似很感興趣,想起早幾年她和阿爹、阿哥打獵路過這裡,在此歇息,她也很好奇地問她爹。她爹向她講了二個關於馬林的故事。
惠能聽梁金蓮這麼一說,忍不住道:“阿蓮妹,快說來聽聽。”
“嗯。”梁金蓮見惠能如此感興趣,於是,把她聽她爹講的這個水源山馬林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向惠能重複了一遍: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村民到水源山和馬林坪祈禱求雨,希望天公賜福灑甘雨,莊稼著地有個好收成。
一年立秋季節已過,但河澗乾涸泥裂,大地草木枯黃,秧苗未著地。天露山村民數百,手把元寶蠟燭香,肩負寺廟神佛,跋涉幾十裡,來到水源山和馬林坪。
人到此地,只感天露仙水涼心田,仍憂日後好天(有雨下的天氣)又何時!沒多久,眾人忙把香燭點燃,燒香祈禱。頓時,火光映山腰,人們身上汗水直流,汗珠往地淌,香菸衝雲霄,觸及神仙眼。
神仙撥開雲層,忽見人間此情此景,馬上呼風喚雨,降下一場大喜雨。這裡的村民抓緊時機,忙把秧苗插,由於搶季節勤耕耘,當年收成還算好。
又有一年,立秋前已覺察旱情的來臨,因此提前組織隊伍求雨,程序按往時,及時雨也隨求隨到。神仙在呼風喚雨中,同樣撥開雲層,洞察人間,只見山澗河水白白被溜走,便吼聲道:“要攔河築壩把水留!”
夕陽西下,人群已散。夜幕降臨,神仙下凡。用雨傘挑大石鼓這塊化石和大塘坳那塊椿石,準備放到開平大沙和新州共成,攔河築壩蓄水。
誰知天將拂曉,無法完成。
在下廠香爐坪準備迴天庭時,香燭光仍明,香燭煙仍撲鼻,人間雄雞鳴啼聲越來越嘹亮,推磨、舂米聲頻頻傳過來,神仙用手指把馬林村前面的那匹駿馬拍了幾下,駿馬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嘶叫聲。
這幾拍,在馬背上留下了一個長60厘米,寬30厘米的手印。
這段神奇的傳說,深深地印在後人的心中,故此被人們譽為“神仙手跡”。
梁金蓮說完神仙手跡後,又感慨地:“說起這馬林的來源來。在天露山,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呢!”
傳說在漢高祖時代,有一座大山,叫天露山。此山山勢巍峨、蜿蜒相連起伏,縱橫百里,山峰高聳,雲霧繚繞。山上奇景眾多,有美麗的山峰如駿馬賓士,有潺潺流水似太白腰上玉帶,從山峰自上而下,一瀉而下匯入山下那條奔流不息的江河。這裡的地理環境是季風從南海北上經台山、恩平後所遇的第一座大山脈———天露山脈的背後。由於有了天露山脈這道屏障,這裡的常年氣溫都比平原地區稍低,每年南海北上的颱風都因被山脈阻隔而風勢減弱,也就減小了颱風對當地所造成的損害,而颱風卻為這裡帶來了豐富的雨水。這種獨特的氣候環境很適合各種樹木生長。
佇立河邊,放眼四望,但見山頂松樹鬱鬱蔥蔥,果樹野花環山繞嶺,隨著陣陣山風,湧起層層波浪。山上、山下、路旁、河邊,全沐在花果的芳香之中,連那輕波粼粼的河面上,都泛著片片漣漪,也好像要溢位陣陣芳香似的。好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幽雅、花果飄香的安居樂業之地。
話說劉邦打敗項羽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後,跟隨他打天下的那班文武大臣,有的留在朝中做官,有的榮歸故里。在這班大臣中,有一文官姓梁名興,他深知在太平盛世之時,伴君如伴虎,因此,他不留戀朝中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效仿朝中重臣張良,辭官不做,從“赤松子”之遊,寄情于山水之間。
再說梁興攜妻李氏南下,一路遊山玩水來到這裡,看到有這樣一個好地方,便在這裡安居下來。夫妻倆在屋前屋後種了一些龍眼、荔枝等果樹,又在山上遍種青梅樹苗。這裡本來就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經過他們的辛勤勞動,不久,屋前屋後,花香果熟。
再說梁興夫婦在這裡躬耕,不知不覺過了十多個春秋,生活過得豐裕稱心。但有兩件事未能如意:一是年過半百,膝下還無兒女;二是早年種的果樹都已開花結果,唯獨青梅依然綠葉青青,不見開花結果。
一天,他們正在山上給青梅鬆土施肥,突然發現梅林深處有一匹小馬躺在那裡,連忙走上前去一看,只見那匹小馬受了重傷,一見他們,試圖掙扎起來逃跑,但一點都不濟事,“卟”地一聲又倒下去了。
梁興見狀,心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救馬一命,也勝造幾級浮屠。
於是,憑著十多年來居於山野學到的藥性和醫術,連忙找來山草藥為小馬療傷,夫人還割來嫩綠青草餵養小馬。
小馬經過樑興夫婦的精心治療,很快治好了傷。小馬懷著感激之情,向梁興夫婦拜了幾拜,然後依依不捨離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又過了幾年。這時,梁興夫婦已年逾花甲,體力一天不如一天,幹起活來倍感吃力,正愁以後的日子不知怎麼過。
一天傍晚,他們從地裡回到家中,聞到有一陣飯菜的香味從廚房裡飄出來。
於是,趕忙進去揭開鍋蓋一看,只見鍋裡已是煮熟的雪白的米飯和一碟碟的肉菜,頓時覺得好生奇怪,向附近的人打聽卻都說不知道,遲疑了一會,因為飢腸轆轆,就吃了起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這天,他們特地提前一個時辰回家。剛到家門,就看見廚房冒起炊煙,順著廚窗往裡一望,只見有一個年輕男子正在燒火做飯。
他們立刻推門進去,那個男子想回避已來不及了。
梁興夫婦上前查問:“你是誰?”
這時,那個男子善意地望著梁興夫婦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你們早年救過的小馬兒,為了報答你們的恩情,我爹媽要我認你們做乾爹、乾媽。你們如今都老了,就讓我來孝敬你們吧。”說完,向著梁興夫婦跪下,又說,“請受乾兒子一拜。”
梁興夫婦趕忙把他扶了起來,高興地認了馬兒這個乾兒子。之後,梁興夫婦同乾兒子就像一家人一樣生活,直到他們辭世。他們臨終前遺言:要讓兒子想方設法令山上的青梅開花結果,造福一方。
馬兒為乾爹、乾媽辦完身後事後,為了實現乾爹、乾媽的遺願,他日行夜宿,頂烈日,冒寒風,走遍深山老林,訪遍園藝名師,歷盡千難萬苦,但始終未尋得良方。
這天,又是一個斷魂清明節。馬兒冒著紛紛小雨,千里遙遙回來拜祭乾爹、乾媽。
他在墓前擺上祭品,順手在墓旁拾了幾根乾枝,點燃後插在墓前拜祭……想到歷盡艱辛,至今未能完成乾爹、乾媽的遺願,傷心之時不由得喉頭哽咽,竟然放聲大哭起來。
再說剛才馬兒點燃的不是一般樹枝,而是頗為珍貴的檀香枝。此時,只見一股香氣伴著哭聲直衝九霄,驚動了天宮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獲悉後,宣旨百花仙子助馬兒一臂之力。
百花仙子領旨後,採集天地之靈氣、仙露,引天上瑤池之聖水灑落這裡。
青梅得天地靈氣、仙露、聖水的澆灌,便在當年嚴冬季節,先後綻放出雪白的花朵,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有詩為證:山上一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是年春天,當其他樹木開花時,這裡的青梅已果壓枝頭。待到青梅成熟,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前來收穫時,那個年輕人已不知往哪裡去了。人們被這件事感動了,就把這裡叫做“馬林山”,簡稱“馬林”作為紀念。
自此,水源山一帶,處處人家處處梅。每年寒冬季節,十里梅花開放,潔白如雪,香氣四溢,蔚為壯觀。
再後來,不知是哪一次冰川紀的地殼升遷,竟然把這座縱橫百里的大山傲然擎起,劈成幾段;又不知是祖先的哪一根不竭的龍脈,把這裡變成了桑田,直至分成現在的馬林、鳳山、大朗、曹田、水浪、西水等村莊,統一叫“共成”;而山下那條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河則叫共成河。
話說馬林一帶發生了那一次冰川紀的山崩地裂,把這裡劃成了幾條村莊,梁興夫婦早年所種的龍眼、黃皮等已蕩然無存,唯獨青梅散落在這一帶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後,梅花依舊笑冬(東)風,年年碩果累累。
……
聽完梁金蓮講的這個優美動聽的故事後,惠能對這裡更增添喜愛和留戀之情了。
惠能對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認為在這裡種梅,生長出來的綠萼梅開出的花一定會一瓣瓣冰清玉潔,似禪心般纖塵不染,空靈無瑕,望過去就會令人雜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後來,一有空閒,便和梁金蓮來到這裡種植梅樹。
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極好,所以那些梅樹生長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愛梅樹,他們認為梅樹是八仙來到天露山舉行百果宴時,鐵柺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靈氣而孕育出來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馬兒一臂之力。採集天地靈氣、仙露,引天上瑤池之聖水灑落這裡而開花結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蓮的辛勤勞作和推動下,山民們在山上大面積地種植梅樹,沒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樹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開的季節,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雲飄落大地。山風吹來,梅花的香氣盪漾,醉人心頭,可以說,山民們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裡,怡然自得。另一方面,每到梅花飛落,梅樹結果的季節,無數的青梅掛滿枝頭,累累的果實將枝頭也壓彎了。
當時,這裡的人們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為鮮食水果。後來,惠能引導他們,收穫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製成涼果出售。這麼一來,梅樹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惠能在這個靈氣迫人,環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雜念,和梁金蓮一起躬耕種梅,一起唸經,一起體驗“禪農一體”,一起聽蛙叫蟬鳴,接受清靜和諧大自然的薰陶;跟孃親一起去種菜,從打打殺殺、喧囂、煩悶的環境中解脫而親身體會出來,潛修悟道,為後來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壇經》打下了厚實基礎。如他在《六祖壇經》中的第三品“決疑”品中寫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六祖壇經》共十品:行由、般若、決疑、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其中“決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這一品的意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氣和麵對世事,那麼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閉門坐禪呢?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是一個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個明義之人,就必定會尊老愛幼。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人能作到事事謙讓,就必然會使周圍的人呈現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會明白隱惡揚善的妙用。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只要鑽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開不染的蓮花。
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透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這與惠能深入民間,體現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現代的話,叫做“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