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北境之議
明月共舉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8章北境之議,修仙,從長生不死開始,明月共舉杯,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勤政殿。
在得知東郡之戰爆發之後,陸淵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一干眾臣,於此商議。
“大家說說吧,趙梁交戰,我大楚應該如何應對?”
陸淵將北方青州傳來的訊息,簡單的說了之後,看向眾人,出聲詢問。
在下方,武將之首周青,文官之首孫思文,各自領著楚國的文武重臣,肅穆聽著。
此時聽到詢問,眾人互相對視一眼,最終周青站出來道:“回陛下,臣以為趙梁交戰,我大楚無須多管,靜觀其變即可。
臣以前長年坐鎮北疆,與前周國之襄陽,梁國之江夏,互為鄰居。
十數年間,雖未與這二者爆發過大戰,但偶爾也發生過一些小衝突。
此二國與我大楚交手,前期周國之兵實力強勁,在正面交鋒之上,往往能勝過我大楚之卒。
但到了後期,周人因為繁重戰事,精銳士卒被抽調大半,大量老弱被強徵入伍,兵員就漸漸開始良莠不齊。
同時由於男子都去從軍的緣故,周國地方缺少勞動力,因此生產不足,導致軍需貴乏,士兵於是難以進行足夠訓練,自然技藝粗疏。
最終,曾經號稱霸國前三,強盛無比的周國,因為軍隊戰力的極速下滑,於連綿戰爭中,為魏國所滅。”
周青先講了一個已經滅亡的周國舉例,然後話鋒一轉,道:“周國因戰而致卒弱,後又因卒弱而滅,此為其亡國之因。
然梁國這些年來,一直較為安穩。
近幾年雖與魏國有些爭鬥,但縱發百萬之兵,於梁國而言,也無損皮毛。
是以數十年來,我楚國與梁國在邊境之上,一直未能取得什麼優勢。
梁國之士卒,也始終為天下驍銳,世之精兵也不過如此了。
其兵馬未損,士卒未弱,今雖魏、趙、徐三國來攻,梁或許大勝艱難,但衛國護疆,絕無問題。
以臣觀之,十五年內,此四國之戰,絕分不出勝負。”
周青侃侃而談,給出了自己的推論。
他知道自己師父,問趙梁交戰的用意是什麼,這不是在問楚國要不要跟著落井下石,和魏趙徐三國一起圍毆梁。
而是在問,梁國能不能撐住,楚國要不要幫忙?
是的,保住梁國,這是楚國目前的首要戰略。
原因嘛,自然是北方的青州,不能被分裂,只能由一個勢力統一。
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贏者通吃,輸者一無所有的局面。
才能使四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達到最為激烈化的程度,徹底無法化解。
如今九州的局勢,其實已經很明朗了。
中州之外的諸州十域,隨著天地四極的變化,為了生存,本能的就會向著中州遷徙靠近。
最終整個九州所有勢力匯聚中州,在這裡進行龍爭虎鬥,爭奪著最後的生存權。
而想要在未來的這場大爭之世中,博取一線生機,進而奪取未來中州的霸權。
那麼現有的各方勢力,就只能在災難徹底降臨之前,先在中州上預先佔據足夠的地盤,積累最為雄厚的勢力,以形成對其它勢力的絕對優勢。
毫無疑問,此時的梁國,就處在這麼一個絕對優勢的地位上。
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優勢,能夠繼續維持到災難徹底爆發的時候。
這個已經統一了青州,佔據了半個中州的勢力,自然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傾盡一切的,阻攔其他試圖來分自己蛋糕的人進場。
這也就是梁國正在做的事情。
西邊在壓制魏國,想將對方從中州驅逐出去;北邊則重兵屯住大河沿線,阻擋趙徐二國南下。
南邊則在長江與楚國虛與委蛇,一邊戒備,一邊合作,走在了鋼絲線上。
東邊倒是與豫州的鄭國,同為難兄難弟,不用太過防備對方,可以少牽扯些精力。
所以,從以上佈置便可看出,梁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說是傾盡全力,費盡心思了。
而同樣的,還沒吃到蛋糕,或者說,覺得自己吃到的蛋糕太少的趙徐魏等國,自然是不甘心自己在這場中州爭奪的競爭中,被提前排除出局。
為了生存,三國就會努力的向中州挺進,本能的對阻攔自己深入的兩國進行進攻。
一個想維持自己利益,保住蛋糕;一個想爭奪利益,分得蛋糕。
趙徐魏梁四國之間,在這個均衡局勢沒打破之前,就天然的處在敵對之中,因為利益的牽扯,絕無法被調和。
所以才有了現在魏梁二國,在河南、南陽一線,屯兵百萬,大戰數年。
趙國百萬大軍入侵梁國東郡,兩邊烽火升起。
徐國在大河之北,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入場。
這裡面,全都是利益在作祟。
也正是因為利益,才讓四國彼此消耗,如已經滅亡的中國一樣,慢慢的一點點在流盡自己的血。
但這種局面,也並不是不能改變的。
四國之間,也並不是不能和解的。
這改變的前提,就是梁國失去現如今絕對的優勢,失去自己獨霸青州的地位。
魏趙徐三國成功入主中州,願意兩國一起,平分這個未來的蛋糕,使四方處於同樣的地位。
青州有著十六郡,再算上雍州的河南南陽二郡,那麼只看附近區域,眼下棋盤上就已經有著半個中州,一共十八個郡的蛋糕了。
這十八個郡的蛋糕中,魏國吃了兩個,勉強算拿到了一張入場門票。
梁國吃了十六個,幾乎將所有利益獨吞。
趙徐二國則是被排除在場外,想要入場一起分蛋糕,但卻被既得利益者的梁國,擋在門外的典型。
十八個郡的份額,乍一看,此時被四個棋手爭奪著,甚至還要算上楚國,那就是五個棋手分,配額堪稱稀少,根本就不夠的。
但事實,真如此嗎?
就以陸淵前段時間,跟孫思文談的話題來算,未來的楚國,人口很快就會攀升到一億以上,屆時平均楚國一個郡,便有千萬以上的人口。
甚至產糧較多的富庶大郡,開發徹底的話,養活兩三千萬人,也不在話下。
而中州作為九州人族開發最久的區域,不僅地方基礎設施最好,土地也以平原居多,其中水網縱橫,絕對的產糧之地。
像這種地盤,別說一個郡養活一千萬人了,就是養活兩三千萬、三四千萬人,也沒什麼難度。
以這種理論上的極限開發來算,其實現在五國爭奪的中州西部十八郡地盤,哪怕平分的話,平均一國也能分得三四個郡。
以一個郡養活兩千萬人的中位數來算,哪怕僅有三個郡,也足以養活六千萬以上的人口,多一點甚至能達到七千萬、八千萬。
而如果是分到四個郡,養活上億人都有可能。
當今九州各片土地的承載能力,其實都很強的。
之所以如今各國人口稀少,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各種天災瘟疫,還有以前生產技術的不發達所導致的。
如今九州之地,經過數千年的戰爭,無數小國經過互相吞併,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國並列的局面。
在各州之內,形成了區域性一統,大量技術也因為戰爭的緣故,被髮明採用,百姓有了安穩的生活環境,所以人口才開始慢慢爆發起來。
不過這種爆發,才只是個苗頭,還沒超出中州的承載極限。
所以蛋糕還是足夠的。
那麼如今各國間的人口數目,又是多少呢?
楚國的最新人口,是四千五百萬。
而梁國,在十幾年前的人口資料,就是六千萬。如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人口已到了八千萬的數字。
魏國十幾年前的人口數量,是三千多萬人。後來吞併了周國,獲得了千萬人口。又陸續接收了一些北方南遷的蠻人,人口漸漸達到了五千萬左右的數量。
趙國原先僅有兩千多萬民眾,這十幾年來休養生息,同時也接收了一些南遷蠻人,如今人口已達到了三千萬。
徐國實力最弱,但因為此前底子就有兩千萬人,自己繁衍再加上收編蠻人,也差不多有著兩千五百萬的人口。
嗯,從以上的人口資料來算,想要安置楚國,有三個中州的郡就可以了。
梁國只需要四個郡。
魏國同樣只需三個郡。
趙國和徐國兩個郡即可。
五國全都加起來,也才只分去了十四個郡,最後還多出了四個郡來,可以供有實力的人,多分一份蛋糕。
故而哪怕僅有十八郡,但其實只要五國能達成共識,也是夠他們一起來分的。
所以最後如果真按這個方案來了,每國都能佔據三四個郡的地盤,那麼如今各國之間尖銳的矛盾,瞬間就能得到緩解。
到了那時。
所有人都縮在自己的地盤上,守著三四個郡的地盤,過著自己安生的日子。
大家實力都差不多,任何一國想要滅亡其它一國,都不是輕易間能做到的。
就算能做到,附近其他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管。
形成一種你敢滅國,我就敢一起來圍毆你的局面。
就如陸淵前世的戰國一樣。
以各國的實力底蘊,彼此相互合縱連橫之下,也能彼此制約,維持一個新的均勢。
最終等某一方的實力,積累到一個足以打破平衡的狀態,再來個橫掃六國,一統中州。
這種局面,看起來似乎挺不錯的,照顧到了各方利益。
但是,這真的符合楚國的利益嗎?
真的符合陸淵的心意嗎?
縮在小小的三四郡之地,和其他各國苦熬時間,等待著局勢平衡被打破的那一天。
雖然這種苦熬,是絕對有利於他的。
畢竟比壽命,沒人能勝過自己。
到時等個百餘年,或者最多數百年。
只要將各國的先天熬死了,那麼作為剩下僅有先天戰力的楚國,自然而然的就能對其它各國進行橫掃,輕而易舉的取得最終的勝利。
可沒必要,真的沒必要。
能早早的就做完的事情,何必多此一舉,放到幾百年後去做。
縮頭烏龜又不是什麼好行為。
先扶持梁國,讓這個中州霸主去和其他想要分蛋糕的人死磕,讓他們打的頭破血流,精疲力盡。
最後楚國再以絕對的實力入場,直接來個橫掃不好嗎?
所以正是基於這個出發點考慮,早在數年前,在周國退場的時候,陸淵和楚國的一干重臣經過商議後,就定下了扶持梁國,消耗魏趙徐等國的主要大計。
這也是為什麼,陸淵聽到趙梁開戰,意識到北邊三國和梁國,已經正式交手後,立刻召集眾臣商議的原因。
不是楚國想跟著落井下石,而是擔心梁國扛不住三國圍毆,會早早的落敗退場,不得不跟其他三國平分中州,那樣就不符合楚國利益了。
“陛下,臣聽聞梁國有民八千萬,舉國開墾的良田,有十二億畝,而其所養之軍,至今不過四百萬而已。”
這時丞相孫思文,也開口提醒。
陸淵聞言,瞬間恍然。
確實,以梁國八千萬的人口,如今供養四百萬軍隊,也不過是二十人養一人罷了,遠還未到極限。
如果以當世較為主流,也就是既能保證兵員素質合格,又能保證後方生產的兵民比例,即三戶出一兵來算。
梁國的真正兵力極限,是五百二十萬左右的大軍。
如今才不過四百萬兵馬而已,對方還有一百二十萬的後備兵員,隨時可以募集,並且保障這些兵員的素質戰力不會下降。
而梁國在南線,與楚國的邊境,只是屯駐了八十萬兵馬。在東邊和豫州霸主鄭國的邊境,也僅屯了四十萬兵馬。
除去這南、東兩線外,梁國足可以抽調出四百萬大軍,用來和魏趙徐三國交戰。
反倒是魏趙徐那邊,此三國總人口相加,雖有一億之數。
理論上能夠徵募出的合格兵馬,大約在七百萬左右,足比梁國做了兩百萬人。
可這三國在北境,皆面臨著數千萬從北域南遷的蠻人,或者其本州北邊的敵國之民。
為了防禦這些敵人,三國哪個不得在自己北邊放個百萬兵馬,同時在國內留下足夠的後備兵力,用以應對隨時會突發的變故動亂?
所以看起來三國聯合的實力,要遠超過樑國。
但扣除他們用以防禦本國的兵馬後。
實際上能抽調出來,用到前線的兵馬,其實也就和梁國差不多,兩邊都是四百萬人左右。
可梁國是一個勢力,魏趙徐是三個勢力,僅是一個齊心方面,就是三國聯盟的致命弱點了。
若從這方面來看,梁國還是佔據一定優勢的。
所以在開戰初期,兩邊陣營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想要分出個勝負來,希望渺茫。
甚至就算後面爭鋒之中,梁國失利,漸漸不敵,也沒可能一下落敗。
當初周國都那般悽慘了,接連被四方圍毆,精兵勐將在長久的戰事中損失殆盡。
最後不還是靠一幫老弱兵馬,又撐了個十年。
梁國底子比周國還厚,就算五百萬精兵損失殆盡,剩下八千萬人極限動員,照樣可以拉出五百萬人來。
而且梁國境內,多平原水網,良田極多,產糧豐富,十二億畝的良田,也養得起這麼多大軍。
不至於像周國後期一樣,會陷入饑荒的狀態。
就算這樣還撐不住,以梁楚如今的關係,楚國也可以主動撤離邊境兵馬,解除梁國的南境壓力。
讓梁國在長江沿線屯駐的八十萬兵馬,可以抽調出來,調往北邊作戰。
再極端一點,楚國學著當初的梁國,把它當做北邊屏障,像梁國扶持周國一樣扶持梁國,也不是不可以做的。
當然,以上這些,都還只是理論上的方法。
實際情況下,事情未必會走到這一步。
畢竟,魏趙徐三國,想消耗乾淨梁國的五百萬精銳,五百萬弱旅,滅亡這個青州霸主,也沒那麼容易。
說不定這三國還沒打敗梁國前,它自己就因為北邊蠻人的入侵,和南邊無盡的戰爭,被拖的筋疲力盡。
自個就先支撐不住,提前滅亡了呢?
又或者梁國在損失了五百萬精銳後,選擇妥協,願意讓出地盤,和三國一起分享中州。
然後團結一致,調頭對抗楚國,也說不定。
世事變遷,因果無定。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陸淵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能讓事事順他的心意去發展。
但此時,經過周青和孫思文他們的講解,有一點,卻是可以確認的。
那就是,哪怕面對三國圍毆,以梁國的實力,抗個十幾年不落敗跡,那是絲毫沒問題的。
只要能確認這點,便就足夠了。
至於十幾年後的事情,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那時局面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都不清楚。
他們楚國君臣能耐再大,也推算不了這麼遠。
只能說見招拆招,隨機應變了。
“既如此,那對於魏趙徐三國和梁國之戰,我大楚便繼續作壁上觀,不做插手了。”
陸淵心中有了底後,看著眾臣,做出如下決斷。然後又想了想,再補充一句:“不過對於梁國的糧食貿易,可以加大些力度,多供給些對方糧食,價格也可便宜一點。”
說是不直接插手,但按照自己主觀意向,做出些偏幫,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時在糧食上,給梁國一些幫助,以減輕對方的軍糧壓力,就是如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