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東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四大軍門,水滸凌雲志,宇文東耳,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人被小舞拽了個趔趄,一見卻是個小姑娘,一時不好發作,只得說道:“是老種經略相公巡邊回來了,我們都要去城外迎接。”
見小舞還未撒手,那人又道:“快放開我,你個大姑娘拉著我幹什麼!”
小舞鬆開手,那人一才溜煙去了。
王倫心道原來老種相公回城了,正想著要見見這位老英雄,此次正巧趕上,那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了,而且還有可能會見到四叔王進,當即便向小舞等人道:“我們也去看看。”
眾人自是沒有異議,便都騎馬隨王倫向城北奔去,等到了北城門下,卻見遠處十數騎斥候如箭般飛來,一眾斥候背插令旗,等來到近前便高聲喊喝道:“老種相公巡邊回城,閒人閃避。”
城裡城外之人均是自覺跪在道路兩側,迎接老種相公,王倫心想這老種經略相公保境護民,是個大大的英雄,值得一拜,當下單膝跪地,等在路旁,史進與朱武等人也都隨著王倫跪在一側。
說遲實快,不一刻,種家大軍便已到了城外,在距城門不遠處,大軍便開始慢慢放緩腳步,等煙塵漸漸散去,種家大軍已是閃現在了眾人眼前。
只見先頭部隊是一支千人馬隊,勁袍皮甲,快馬輕裘,乃是先鋒斥候。
其後是前軍,卻是兩千弓騎兵,彎弓翠羽,神臂勁弩,再後是四千中軍大隊,錦袍束帶,明光鏡鎧,又分作兩隊,前隊兩千騎俱持長槊,後隊兩千騎都手握長刀,兩隊中間擁著數百名將校。
中軍之內當先一匹大黑馬,馬上端坐著一位老將軍,黑袍黑甲,未戴頭盔,滿頭的銀髮,雪白的鬍鬚飄散在胸前,正是獨撐大宋西北半邊天,打得西夏聞風喪膽的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
隊伍最後則是三千重甲騎兵,人馬俱披重鎧,馬上騎兵手持長柄狼牙棒,面上戴著鐵面具,只露出一雙眼睛,面具雕刻成饕餮之形,看起來猙獰可怖。
種家軍大隊人馬一批批地在眾人面前走過,除了馬蹄踏地和盔甲鏗鏘之聲外,竟然不聞一人說話之聲,可見種家軍的軍紀是何等嚴明。
史進抬頭向大軍後方看去,卻未見有任何糧草輜重以及後勤衛隊,看來此次跟隨老種相公巡邊的竟然都是騎兵,史進看得奇怪,就向旁邊的朱武問道:“這種家軍在外巡邊時日肯定不短,他們都不帶糧草的嗎?”
朱武久在種家軍,又怎會不知其中緣由,當下便道:“這是種家軍的規矩,種家軍每次出戰,不論為時多久,都只帶七日的乾糧和三天的用水,你們仔細看,每個騎兵的馬背上都有一個皮褡褳,褡褳裡面左側三袋水,右側七袋糧。”
史進等人抬眼看去,果見每名騎兵的馬背上都有個皮褡褳,小舞也湊過來問道:“阿武,我看除了這個皮褡褳之外,許多騎兵的馬背上都還有一個革囊,有大有小,裝得鼓鼓的,那又是什麼東西?”
“說了你可別害怕。”朱武笑道:“那些革囊叫做首級袋,裡面裝的都是人頭。”
“人頭?”小舞著實嚇了一跳,問道:“要人頭做什麼?”
“人頭就是軍功。”萍兒在一旁答道:“軍中自古以來就有憑斬獲敵人首級來論功行賞的規矩,看來種家軍這次巡邊也是斬獲頗豐。”
“大嫂說得沒錯。”朱武稱讚萍兒一句,又道:“老種經略相公治軍有方,賞罰最是嚴明,種家軍對殺敵立功將士的賞賜也是極為豐厚,而為了更加激勵將士奮勇殺敵,老種經略相公又特意遵循古法,只要斬獲一顆敵軍首級就賞十兩白銀,而且還能積功計數,累功升職。”
“哦,原來如此。”小舞點了點頭,又問道:“還有剛才你說種家軍每次出征都只帶七日干糧和三天的用水,但這行軍打仗之時軍情多變,誰又能知道會打多長時間,如果時間長了,這幾日的食水又哪裡能夠?”
朱武笑道:“光憑自己攜帶當然是不夠,但種家軍出征打仗向來是就糧於敵,以敵養戰,種家軍常年與西夏作戰,而每逢出戰之前,老種經略相公都會預先派出斥候探馬,查探西夏境內那些村鎮部落的所在,一旦探明,便會縱兵洗掠,以充軍資軍糧。”
“那也就是搶了!”小舞搖了搖頭道:“大宋與西夏打仗也就算了,但是搶掠那些西夏的老百姓來充軍糧,是不是有些太過殘忍了。”
“有何殘忍。”史進卻哼了一聲道:“西夏人犯我大宋邊境之時,不也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嗎,其殘忍程度只怕十倍不止,老種經略相公不這樣做,又怎能打出我大宋西軍的赫赫威名,也從而才讓西夏對我大宋俯首稱臣,不敢覬覦我大宋江山。”
王倫耳聽朱武等人的談論,心中卻想這老種相公雖然是治軍有方,戰功標榜,但行事手段卻太過狠辣,這種家軍馬背上的首級袋中,只怕不只是西夏士兵的人頭,恐怕也有西夏無辜百姓的。
現時種家軍雖然戰敗了西夏,但如此劫掠西夏百姓,必然會使兩國關係日漸惡化,將來北邊戰事一起,這西夏必定要趁火打劫,到那時遭殃的還是大宋的百姓啊!
此時種家大軍的前軍已經進城,中軍也已到城邊,走得近了,已能看清一眾將校的容貌,被眾多將校簇擁而行的老種相公精神矍鑠,雖然已經年過七旬,但卻毫無老態,腰背挺得筆直,策馬緩緩進城。
王倫看這種家軍的軍容風貌,心中也不由大是讚歎,都說大宋西軍有四大軍門,但其中卻以種家為首,今日一見果真是名不虛傳。
原來這大宋西軍自來便有四大軍門之說,也就是西軍中的四大家族,除了種家之外,另外三家分別便是山西姚家,漢中折家以及天波楊家。
姚家本乃是山西大同的望族,世代軍門,家族累代為大宋供衛山西,姚家現任族長姚古,大宋西軍的三大巨頭之一,官至山西節度使,其子姚平仲,也是有宋一代名將,父子二人共同鎮守三晉大地,北拒大遼。
漢中折家在大宋西軍四大軍門之中,其從軍歷史卻是最為久遠,折家先祖在大唐初年之時便為軍官,至今歷經五百餘年,數十代人,仍然屹立不倒。
折家本來也是出自山西,歷代世居府州,宋時朝廷為減輕西顧之憂,便特許折家爵位由折家父子兄弟世襲相傳,後來吐蕃諸部襲擾大宋西陲,宋廷要加強西部防禦,折家便聽調憑宣,遷至了漢中,現任族長折可求,官至川漢節度使,經略川蜀漢中,西抗吐蕃諸部。
而這四大軍門之中要論聲名最響,傳奇最多的卻當屬天波楊家,後世為天下人所熟知的楊家將故事便也出自於此。
在評書演義乃至後世的影視劇中,便多有楊家將的故事流傳,世人可謂是耳熟能詳,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楊家的故事可以說比演義中更加來得精彩。
楊家本為北漢重臣,後來北漢為大宋所滅,楊家便歸降了大宋,楊家歸宋之後,其家族也是歷代從軍,自五侯令公楊業起,至少將軍楊文廣,楊家可算是為大宋立下無數戰功,楊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之人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楊家在四大軍門之中雖然名聲最響,戰功最高,但卻也是沒落最快的一支,現如今楊家就只剩下一個楊志。
這楊志本也是想要勵精圖志,重振楊家雄風,雖然兵法武藝皆是上上之選,但官運多難,好不容易當上殿前制使,卻又在押運花石綱時翻了船,以致丟官罷爵。
而且據說後來楊志畏罪外逃,不敢回京,卻也因此連累了楊家,楊家被抄滅家產,削去爵位,楊志的父親楊歷一氣之下鬱病而亡,幼弟楊再興也離家出走,不知流落何方。
現如今這餘下的三大軍門倒是同氣連枝,三家所佈的防線交叉相連,遍佈整個大宋西部地區,共同鎮守大宋的西域邊疆。
王倫心中想起大宋西軍四大軍門故事,也對楊家的沒落甚是感嘆。
而此時老種相公的親軍馬隊已從王倫面前走過,王倫凝目向馬隊之中望去,卻見老種相公身旁有一中年軍官手持長槍,緊隨老種相公左右。
這軍官頂盔貫甲,身雄狀猛,王倫一眼便即認出,此人正是自己的四叔王進,王倫見四叔王進雖然已是人到中年,容顏漸老,但卻仍是自己少時所見的模樣。
王倫心中激動,但也知此時不是相認的時機,便只能以目注視王進。
王進騎於馬上正在緩緩進城,忽然似有所感,便側目向王倫處望來,初時微微有些錯愕,接著便是眼睛一亮,顯然已是認出了王倫。
王進離家從軍之時,王倫還只是十幾歲的少年,如今十多年過去,王倫已經是三十歲的成年人了,但在王進眼中,此時的王倫依稀還是小時候的樣子,再者王倫的相貌與其父王闊達有著七分相像,王闊達乃是王進的長兄,王進又怎會認不出來?
王進目視王倫,向王倫點頭示意,王倫見四叔認出了自己,心中激動,立即雙膝跪地,向著王進叩下頭去,王進卻已經護著老種相公緩緩進城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