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秦一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章 上郡移民,長平長平,楚秦一鶴,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大夫向張祿傳達了上郡守的意見,同意從上郡往河東遷徙人口,“惟在自願,不得強也。”張祿連連稱是。

要在廣大的上郡徵募人力,把立功者的名單送達,都不是一兩天能夠完成的任務。所以大家關注的重心還是修路。

安邑到皮氏和汾陰的交通從來就沒有隔絕過,長期的交通已經在原野上刻畫出道路的輪廓,只不過沒有加固、維護而已。張祿他們的任務僅僅是把已經存在的路線用夯土重新夯築,令其平坦、堅固,把溝溝坎坎稍稍墊高或填平。

張祿每天都出現在工地上,望著原野上延伸的道路,以及旁邊許多條被無數人踩出的道路,心中豪情萬千:如果能將這些道路完全加固,秦軍將透過這樣的道路迅速部署到各地,各級教令將迅速傳遞到各個縣,秦國的勢力將得到怎樣的加強!

公大夫每天和張祿一起巡查各處工地,張祿的指示都是透過他傳遞給各營的民工。皮綰和汾陰令主要負責後勤保障,也派出五百人的小部隊維持治安,這樣,上郡的民工就只需要安心勞作,不需要擔心盜匪和野獸的騷擾。

張祿和公大夫相處甚歡,張祿感覺這位公大夫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才,具有很強的領悟力和執行力:他很快就熟悉了修建道路的全部工藝,並能認真加以貫徹,有時他的要求甚至比張祿還要嚴格。張祿和他開玩笑道:“大夫歸上郡,即可修道矣!”

公大夫道:“上郡之於道也,寧水!今日天旱,水流斷絕;他日暴雨,河水泛溢。若能以多水被少水,得利多矣!”

張祿道:“此禹所以浚百川,而通水利也,非吾之所能為也。”

公大夫道:“水火兩端,節則利,濫則害,其理一也。奈何得水之利,而絕水之害!”

張祿道:“大夫其將謀之!”

公大夫道:”臣雖屆不惑,其欲學之!“

兩部會合後,修路的速度大大加快。只用了七八天就修到安邑。

張祿一行在道路修通前,提前到達安邑,檢視安邑的建設情況。安邑令報告說,這一個來月,又有不少工匠來歸,現在安邑城中的工匠已經有了百餘戶。張祿問這些工匠,何以儘快恢復工作?工匠們都說,要先修復以前的工場。張祿檢視了已經破敗的窯爐,問工匠們,那些可以儘快修復?工匠們眾說紛紜。皮綰道:”臣當於皮氏請大匠主之。“

張祿道:”何時可至?“

皮綰道:”今道路已通,十日必至。“發了一個教令,讓驛卒傳達給皮氏縣丞,組織一批會修窯爐的工匠前來,工錢用鹽關給。

從安邑到解縣鹽池的道路不過五十里,這裡有大批鹽商通行,道路並不難修,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就修通了。當道路通到鹽池時,皮氏的工匠們也到了。解令讓鹽商們拿出一千斤鹽來,先給修路的民工每人一兩,剩下的送往安邑,作為工匠們的預付工資。

解令告訴大家,現在秦客卿將通鹽池與茅津,今後大家的南行的道路就通暢了,要求富商們各捐錢糧,以資其工。

富商們以錢開路,很快就從周圍各縣中收購了一萬多石糧食,令張祿都驚詫不已:完全想不到,自己一直以為貧窮的安邑,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由於鹽商們以鹽為價,收購的價格比較令人滿意,縣中好些人寧願交換出相對可口的粟米,留下難吃的黍稷自己吃。

解縣已經遠離黃河渡口,公大夫無法將這些糧食的一半運走,於是和張祿和皮綰說好,從皮氏、汾陰各運出二千五百石,算是他們提供給修路民工的。這一萬石,公大夫依然每天以半量供給民工。由於民工有了鹽,脫水昏厥、肌肉痙攣等情況減少了不少。

從解縣通往茅津的道路是一條山道,與以前在平原上夯築的土路完全不同。中條山不是土山,滿是堅硬的大青石,這條道路就在這些青石上面。

說起這條道,也是鼎鼎大名,當初晉國假途滅虢,走的就是這條道,道路那頭的吳城,其實就是虞國故都,那個相信了晉國鬼話的倒黴鬼留下的。這條道在虞國之前就有了,據說是商王修建的。幸虧如此,否則以張祿的實力,要開鑿出這樣一條道來,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耗費多少錢糧,其中一段乾脆就是從石頭中挖出來的;甚至在山上還建了座關隘。現在呢,道路是成型的,經常有人走,只要把破碎的部分補補好就好了。

上了山全是石頭,道路中間已經被壓出深深的車轍,那是獨輪的功勞;馱著鹽的騾馬,從坑窪不平的道路上經過,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運鹽的商人小心地牽著牲口,扶著車,艱難地在道路上行走。

山上的部分無從修補,張祿只把山下的部分夯築好,就帶著人從石頭道上越過高山,到達山那邊的吳城。吳令對修路滿不在乎,但張祿傳達的命令是清晰的:要修一條從山下到茅津的大道,再修一條路把吳城和魏城連線起來。修路的工作不用吳令操心,他只要負責糧秣的供應就行。鹽商提供的糧食還剩餘不少,並沒有運過來,暫存在解縣。

吳城就在這條古道的盡頭,下山便是。城外商賈雲集,十分繁榮興旺。從南門出去直到茅津,約五十里,也是溝溝坎坎。但已經對修路十分熟練的民工只用了五六天就修好了。

接下來是修吳城到魏縣的道路。這條道路一百多里,沿中條山腳下、黃河岸邊曲折而行。由於地形複雜,花了近一個月才修好。這條道路修好後,魏城和吳城的防禦就成為一體,對函谷關構成強有力的保護。

一個多月的築路,對吳城的糧秣構成了極大壓力。吳令不止一次提出,是否可以讓魏縣承擔一部分供應。但張祿告訴他,到了魏縣後,還有好些路要修:魏到大禹渡的道路還算近的;魏到風陵渡的道路就不亞於這條路;此外,還要從風陵渡修到涑水河口,再從那裡沿涑水向上修築!魏縣是一個小邑,積糧還不如吳縣多;吳縣不管怎麼說,也曾經是一個諸侯的國都啊!

好不容易修到魏縣,魏縣果然對提供大批糧秣感到為難。幾經周折,魏令只同意修築從魏縣到風陵渡的一條道路,張祿則再三堅持,一定要修通從風陵渡到涑水河口的道路,並說那條道路並不長,只用幾天就可以修好。魏令終於同意了,但宣佈,縣中的糧食只能供應一個月,如果時間再多,糧食就會供應不上。

張祿一刻不停地督促民工開始修路。這時,公大夫來報,上郡徵集到的人口,以及立功人員的家屬都已經發遣完畢,很快就能到達龍門渡口。希望從那裡先進入皮氏就食。

張祿道:“未可!無功不䘵,秦之制也。其遷者,願速往猗氏、安邑;而所復家人,當待於蒲也。”讓皮綰先回皮氏,安排移民;順便通知蒲令準備營地,接納有功人員的家人。

十天後,皮氏那邊來報,有家四千七百餘戶遷至安邑,多老弱婦孺,皆難勝兵。其家人者,亦從龍門渡河,皆遣至蒲坂。

張祿讓公大夫派出五百人,前往蒲坂迎接家人。然後通知解縣,把存在縣裡的餘糧運到蒲坂,接濟上郡的來客。

每修好一段道路,張祿就計一次功,到現在已經計了三次功,幾乎所有的人員都有立功表現,可以復一人前來,有的人甚至可以復二人。張祿和公大夫都不清楚,這次派出的是以那幾次的立功表現為準。

移民到皮氏的家庭已經餓得奄奄一息。皮綰不敢直接讓他們下到安邑,那樣只怕大多數人都要倒斃在路上。他先在皮氏安排了勞役,以此為由頭給這近五千戶人喝了一碗粥。張祿讓皮綰就在皮氏處理相關事宜,不必前來風陵渡。

最慘的是那數千立功人員的家屬。他們不歸皮氏安置,必須到蒲坂報道;而沿途縣邑都無法提供食宿,他們只得依靠自己可憐的乾糧,並沿途挖野菜補充,徒步走完從皮氏到蒲坂這二百多里路程。好在他們還都算是壯勞力,不像那些移民,多是老弱,雖然艱難,但終於在五天後到達了蒲坂。在那裡已經等待了多日的迎接人員,接到這批家屬時,都忍不住失聲痛哭。

其實這批迎接的人員也沒有糧食。由於他們不在工地,每天送到工地的糧食都沒有他們的分。解縣的糧食運來後,由於運糧途中的消耗,已經所餘不多,他們也不敢吃,硬抗著等待家人到達後,才一起舉火。

蒲坂準備的營地就在城外。現在天氣炎熱,在野外宿營倒也沒有什麼,只是蚊蟲叮咬有些難受。交談中大家知道,這次發遣的,只包括前二次名單中的人員家屬,第三次立功人員名單到得晚,還沒有安排上。迎接的人向新來的介紹了工作的內容,表示沒有什麼難度,只是夯築要出好大力氣,還要細心,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漏過一處夯土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宮鬥劇裡當皇子

請吃一碗草莓

我一個刁民,怎麼就當皇帝了

墨染天下

我,擺爛王爺,父皇要我造反

方南難難

獸王們的絕美小嬌妻

犯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