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吳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高煦:我英武,豈不類李世民乎?,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寒夜吳歌,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流民浪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由於正當王朝鼎盛,吏治也還清明,再加上有像嚴家這樣的家族主動“為朝廷分憂”,因此很快便得到了解決。

在永樂朝那二十多年中,這並不算是什麼大事,就連永樂皇帝,在下達了賑災的相關命令,並得知災民已經受到控制之後,也很快對此失去了關注。

朝中重臣,就更沒有閒心去關注這些流民了,縱觀歷史,除了少數憂國憂民的大臣之外,飽受儒家禮儀與愛民思想薰陶的臣子們往往還不如皇帝關心普通的百姓。

相關的負責官員,所在乎的,也只是自己履歷上的一筆功績。

當然,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們所救濟的災民,是已經“消失”了很多之後的。

在官員們的上奏中,災民共計有約五萬餘人,大量的災民在受災後,湧向了附近的府城,不過並沒有蔓延太遠,在寧波等地,就已經基本沒有難民的蹤跡了,現在這些人已經全部賑濟、重新分配田畝完畢。

這個數字,少了至少一萬人。

其中有五千左右,被杭州本土的地主們瓜分,三千多人在流浪中,被各地的富商所吸納。

而寧波府附近,不是沒有難民,而是全部被嚴家做吸收。有足足近兩千人,成為了嚴家的佃戶,也正是在這一波之後,嚴家的田畝終於被分發得差不多了,各個鎮子也塞滿了人,進入了飽和期。

對於這些,朝中的官員們一無所知,有的就算知道,也暗暗地隱瞞了下來。

畢竟,歷朝歷代,大家都是這麼幹的。

總得來說,這件在浙東影響巨大的事件,並沒有給南京朝廷掀起什麼風浪。

因為這個時候,南京,太子與漢王的鬥爭如火如荼,已經到了最後的時刻。

永樂朝的黨爭並不頻繁,唯一比較激烈的,便是太子黨與漢王黨的奪嫡之爭了。

雖然太子與皇太孫已立,太子還時常輔政甚至監國,但是漢王依然佔據著上風。

因為朱高熾,實在不合朱棣的胃口。

大典修完了,北征結束了,運河也疏通了,交趾那邊,卻又開始鬧事了。老將張玉叫苦不迭,他可是當過元朝官的人,可以想想人家多少歲了,現在也功成名就,前不久因為平交趾的功勳受封英國公,現在只想著能夠回京師享福。

朱棣,當然是不允許的。雖然他的兒子張輔在平定交趾叛亂中展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指揮天賦,但是朱棣還是不放心交趾,非要自己這個老人在那邊鎮守不可。

但是將領是一回事兒,軍隊,又是一會事兒。

駐紮交趾的部隊,長年維持在五六萬上下,還要時常出兵鎮壓叛亂,耗費的錢糧是一個天文數字,運送糧食的徭役也讓邊境之百姓痛苦不已,收到的賦稅卻寥寥無幾。

於是太子就屢次建議,放棄交趾,恢復以往的藩屬國統治方式。

他還不樂意遷都北京,接連幾次提出建議,乾脆在南京待著得了,不要修繕北京城了。

漢王是聰明人,一句“只恐太子登基之後,便遷都回南也”,瞬間就讓朱棣臉色鐵青,對大胖兒子的好感大打折扣(事實上洪熙皇帝確實動過遷都回南京的念頭,太子都已經到南京去了)。

這麼幾次搞下來,朱棣當然是愈發不喜歡朱高熾了,再加上漢王長年累月地打小報告,使得太子的形象在永樂心裡更加不堪,而太子黨的得力干將解縉幾人也是先後遭到貶斥,連本來頗受朱棣看重的楊士奇都險些入獄,這更令朱高煦肆無忌憚。

永樂的縱容,讓漢王更加的驕縱,他用大量的金錢結交黨羽,時常在公眾場合對太子出言不遜,然而這一切朱棣通通不管。

朱高煦,第一次離太子之位這麼近,他終於開始得意妄行。

他自詡英明神武,於是便在歷史書中,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偶像。

“我英武,豈不類秦王李世民乎?”

他多次在公眾場合,說出這樣的話。

其實漢王爺的本意,應當是朱高熾會如同李建成一樣,被他的弟弟踩在腳下,而自己會登上皇位,開創大明的一片新天地。

但是,類比的時候,也要看清楚狀況。

可憐朱高煦身邊的武將都是粗人,也沒人給他提個醒。

要知道李世民他爹的下場,可不見得怎麼好啊!

……

“好小子,好小子!自比唐太宗,他算什麼東西,竟敢自比李世民?”朱棣很少失態,但是這一回,朱高煦卻是徹徹底底地把他惹怒了:“而且朕還在,他大哥還在,便說出這般話來,他這是什麼意思!”

朱棣這些年雖然完成了許多功績,但即使是這樣,他也不敢與李世民相較,其功績可能也就他的父親可以一比。這小子,這般囂張,豈不令人惱怒?更重要的是現在是漢王奪嫡這個關鍵的時刻,在這麼敏感的時候說出這種話,很難不讓人多想。

你的偶像是李世民?

那你又會不會像他一樣,囚父弒兄?哦,順便把三弟給一起送下去。

整挺好,一家人正好全部對應,團團圓圓。

朱棣最忌諱的,便是有人覬覦這個九五的位置。他之所以連番打壓太子,本質上,也是因為太子輔政,勢力不可避免地增長,朱棣只是在敲打朱高熾而已,換太子的念頭,說實話也淡了。

朱高煦這般,著實觸怒了他。

嚴鏗坐在對面,面對朱棣的咆哮,臉上也只有苦笑。

這些年,他已經不再和朱高煦親近了,而朱高煦,也察覺到了嚴鏗對自己的刻意疏遠。

不過他覺得可能是對方不想捲入太子之爭,再加上黨羽日漸豐厚,也就隨他去了。

也正因為此,在這種關鍵性的大問題上,朱棣才會叫來嚴鏗,詢問他的意見,因為至少在表面上,他是中立者,他的意見是值得參考的。

“墨林,朕最近已經很多次聽說漢王不法事的傳聞了,你說,朕這個兒子,他到底想幹什麼?”朱棣稍稍平靜了一些,但是面上依然滿是失望。喝了一口茶水,他對嚴鏗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幾句話落到耳朵裡的時候,已經久經政壇的嚴鏗已經明白了朱棣的意思。

他在不滿,不滿朱高煦的行徑,甚至已經到了厭惡的層次。

他終於看清了,這個兒子並不像自己,他繼承了自己的勇武與陰狠,但是卻沒有自己的低調與對百姓的寬厚,在這一點上,他倒是和自己的二哥(秦王)類似(都是頗為殘暴乖戾)。

嚴鏗敏銳地察覺到,這將是把朱高煦徹底置於死地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往昔情誼之類的,早已經被深深埋在了心底。

擊敗朱高煦,讓朱高熾登基,最有利於家族的發展。

而現在,便是完成這最後一擊的時刻!

他的大腦飛速運轉,不一會兒便已經想好了說辭。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靖康之鐵血柔情

不畏艱難

覆海賊王

宿霧島嶼遙香

帶球跑後被魔尊和仙尊同時通緝了

稚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