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僱傭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6章 限制藩王財富,朕乃一代聖君,皇家僱傭貓,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有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陝西鎮)、甘肅鎮。
為了防備蒙古人,九邊陳兵百萬,每年耗費軍費數百萬兩,並且因為局勢越發敗壞,軍費是漸次升高。
實際上到嘉靖二十一年,由於防務壓力變重,嘉靖皇帝又在九邊之外接了眾多新鎮。
再往前看,最早的北方只有四邊,並無九邊,九邊本身也是因為防務壓力變重而來。
這是一個迴圈,因為吏治、衛所敗壞,所以可戰之兵變弱,早期設想好的防務體系維持不了,漸漸地露出更多的缺口,於是只能加派兵馬,多置邊鎮,加派兵馬又導致朝廷壓力更重,進一步削弱國力,國力被削弱,軍務便更為不堪,如此迴圈下去,使得明朝早期基本沒有多少的軍費到中後期要佔據每年歲入的一半。
這種惡性迴圈不給他打破,是絕對不可以的。
眼下韃靼進入疲弱期,朱厚照誓要趁此機會整頓邊鎮,清理軍屯。
寧夏鎮,實際上只是開始。
不過正經說起來,確實已經很多年了。很多年沒有藩王造反了。
訊息傳開的時候,京師譁然一片,大小臣工議論紛紛,內閣和皇帝收到的奏疏陡然增多。
再上早朝之時,其他的議題也很難擺到平叛之事的前面。
不過這一點到沒什麼好議的,現在的朱厚照不是那種只能號令京營的弱勢皇帝,他肯定是一封聖旨,諭令固原、朔方兵馬平定叛亂。
關鍵在於平叛之後的事。
在朱厚照看來,有兩件。
其一為清理軍屯,這個要小範圍內討論,所以他找幾位閣老,人一多七嘴八舌的其實不利於事情的推動。
其二則是如何處置安化郡王以及慶王。
這件事就要放到朝會之上討論。因為朱厚照佔了理,而且涉及到一些道德,不能偷偷摸摸就做了。
反正是造反,這種事就是親父子,也會相互見血。
奉天殿早朝之上,更無人可以改變這一點。
朱厚照端坐於龍椅,帶著幾分威嚴說道:“舉兵起事、自號為朕,這等謀逆大罪,天所不容。安化郡王是首惡,不論是國法還是家法,朕都只能賜以死罪,這是他自己尋求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他還是剋制的,沒有殺朱元璋的子子孫孫們。
現在逮個一個機會,那是絕對不會放過。
他的下方,文臣居左,武官居右,沒有一個能說出不一樣的結果。
“至於那個慶王爺,你們以為應當如何處置?”
左副都御史章懋說道:“微臣以為,慶王乃受脅迫,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有此一節,則情有可原,雖有罪,卻罪不至死。”
“是受脅迫不假。但他畢竟委身於敵。朕這樣講吧,”朱厚照的劍眉配合著他居高位日久的威嚴,給人的感覺是頗有氣勢,“這次平叛,朕是有絕對的信心能勝的,但若是朝廷敗了,那他慶王爺,是不是就跟著那個安逆去了?!到那時,他會如他所說的那樣忠誠、會記得朕這個皇帝嗎?
叛逆之罪是第一大罪,天下人皆因抗擊之,豈能輕易便委身於敵?若是王爺可以這樣而活命,那麼朝廷的大臣,朕的武將,是不是都可以用受脅迫這樣的理由?”
朱厚照仍然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再者,朕查過往記錄,這個慶王爺也不是什麼賢王,更未見其有忠君、為民之舉,怕是心術不正才能輕易便從了安逆。他既然願意叫安逆為皇上,朕便成全了他,讓他隨著去。”
奉天殿有某種程度的安靜。
慶王爺到底該不該死,這事情其實有說法。
辯論的話,有的辯呢。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寧夏的小王,其實在朝廷中沒有什麼資源。皇帝的態度已經明朗化,接下來再煩,就是為了慶王而和正德皇帝糾纏不清,這樣做究竟值得不值得?
這個就要所有人自己評估了。
一些老夫子如果還在朝,可能要和朱厚照理論理論的,什麼血緣、仁義等等東西都要拿出來說上一說。
可時代已經變了。
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難以立足。
朱厚照唯一可以讓步的是,可以賜慶王全屍。
安化王是不可能了,什麼車裂、剝皮,他死的一定很慘,最後是身首異處。
在這個年頭,不同的死法也是不一樣的。只是對朱厚照來說都一樣,他只想把這些廢物清除出去。
爵位他也不會再給了,出了這檔子事,慶王一脈算是和他這個燕王一脈的結下了樑子,說不準後世子孫再搞個復仇的戲碼其實也挺老套無聊的。
就在這裡結束吧。
既然是叛逆,朱厚照處置的再重都是有理由的。
朝堂之上,再為慶王爺說話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但其實不僅如此,朱厚照繼續說道:“此次安逆謀反,據說王府之兵便有三千。眾位愛卿都知道,太宗一朝以後,規定王府護衛不得超過三百,這安逆卻心思不軌,將這些人以王府侍奉人員的名義供養於府中。朕記得朝廷對於藩王府第的俸祿是個定數,卻不知這安逆如何來的銀子?能供養得起三千人!”
眾人不解皇帝的意思,也不知他的目的為何。
“陛下,臣聽聞王府佔田往往數十萬畝,如此日積月累,便可積累巨量財富。”
說這話的人,不是閣老也不是部臣,而是順天巡撫顧人儀。
朱厚照蹙著眉頭說:“喔?這樣說來,王府財富增多,則野心膨脹。朝廷雖然控制了護衛軍人數,但只要不安分之人以錢財利人心,總歸是能招募到一些亡命之徒。朕以往便知道,一個藩王的用地,往往就要耗盡就藩之地一年的錢糧,此外朝廷還要發給每年一萬石的俸祿。耗了民財便也罷了,最後還養出這麼些不肖子孫,朕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
話,講到這個地方,其真實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
朱棣自己造反成功,馬上就反應過來不能給這些藩王配上數量龐大的護衛軍。明面上你給他一萬人,你也不能天天守著他呀,趁你一不注意,他擴充為兩萬人。
現在,朱棣限制王府護衛的政策也失敗了。
安化王造反了呀。
所以朱厚照要在政策上再加碼——他要限制藩王的財富。
當個太平王爺是沒事,可太平王爺太有錢,就有拉起反叛隊伍的財力,這也是不行的。造反這種事不談意願,只談能力。
就是我殺不殺你,不在於你會不會造反,而在於你能不能造反。
能,也是罪。
臣子們都是聰明人,一見皇帝是這番心思便都明白過來了……這應該也是考慮已久的打算了。
藩王本身在明朝就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加之明朝的政治環境也有一定程度的搞政治正確的感覺,佔據大量財富的藩王其實並不受文臣群體的歡迎。
有些愣頭青,如王鏊年輕的時候,根本就以對抗王爺為一種榮耀。
而要是哪個小官,為了老百姓和藩王鬥上一場,那他在清流之中必定是有一席之地的。
所以說限制藩王的財富,似乎……有利而非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