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七十六章 三種澄心堂紙,重生之乘風而起,二子從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啟嚴將手套遞給周至和王樂梅,自己和兒子也各自將手套戴上,笑道:“知道不看見這東西,你們怕是早茶都喝不好,那我們就先看東西。”
周至也不再客氣,鄭重地將手套接過戴上,然而伸向書帖的手都在微微顫抖。
《淳化閣帖》宋代刻本本來就非常的稀少,目前已知的初拓本,也就是所謂的“祖刻”,也就面前的四本。
而現在藏於故宮的十卷全品,那是清代雍正年間收入內府的,因為每一本貼上都有“懋勤殿鑑定章”和“乾隆御覽之寶”,故而被稱為懋勤殿本,考證過後能夠確定時代屬於南宋,然後進入清代內府之後,雍正皇帝命人精心修復過。
】
而藏於滬上博物館的版本,其實也是南宋用雙鉤法復刻的版本。
而甘肅和陝西的那兩本就更“新”,是明代肅王命人根據南宋本,翻刻在石頭上再拓下來的,以及對“肅王本”翻刻的更晚的本子。
這四卷畢士安祖刻本,周至一看就知道不簡單。
幾乎是抱著朝聖的心情,周至仔仔細細地看完四本祖刻本,恭恭敬敬地重新放好,才敢直起身來喘出一口大氣:“祖刻真品,斷然無疑。”
“哦?”雖然從李樂海那裡道聽途說過周至的一些神奇,當然那也是李樂海從林婉秋那兒聽來的,但是李啟嚴也不怎麼真當一回事兒,因為“炒作”這種東西,雖然在內地還沒有流行起來,但是在港島,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玩意兒了。
現在見周至一副專家審查模樣的做派,之後還斷言四本祖刻本是真品,也想要知道他的推斷依據。
於是問道:“肘子你講講,為什麼這麼快就能得出這結論?”
周至笑道:“因為我認得出來一些東西。”
“哪些東西?”李樂海不禁問道。
“八答錦,廷珪墨,澄心堂紙。”
“等下!”李啟嚴難以掩飾眼中的震驚之色:“後面兩樣,我已經請到臺島和島國專家進行過鑑定,的確如你所說,使用的是廷珪墨和澄心堂紙,完全符合祖刻本的歷史記錄,可這綾封,你如何知道就是八答錦?”
“什麼是八答錦?”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誰都不敢說自己什麼都知道,很明顯宋錦這塊乃是李樂海的知識盲區。
倒是王主任明白了:“肘子就是蜀中人啊,你是不是在錦官城見過實物?!”
周至笑道:“是的,因為我要給自己手裡的一串南紅朝珠尋找絛子,透過蜀都的玩家尋到過蜀錦的傳人,在這位傳人那兒見識過這東西。”
說完對李樂海說道:“海哥,北宋時期,蜀中的織錦是天下最名貴的,而其中最頂級的紋樣,又被稱作‘八答暈’”
“這四本貼子表面用的綾封,其紋樣就和我見過的宋代八答錦完全一樣。”
“我們都沒怎麼見識過。”李啟嚴說道:“畢竟蜀都處於內陸,還在盆地之內,相對封閉。而織錦這種東西儲存也困難,極少有流出,今天有機會了呃,肘子你給我們說說。”
周至笑道:“那我就班門弄斧了。說起來古代織錦的技術,其實就和現代的提花技術差不多的道理。”
“不過其工藝和花紋,遠比現在的提花機繁複得多,每一種提花紋樣的各種彩色絲線佈置規律,都會由織官記錄在一本手冊上,這樣的手冊,稱為‘花本’”。
“一旦花本失傳,織錦又沒有全幅儲存下來的話,那這種紋樣就算是失傳,至少是失傳一部分了。”
“知道大概,我們再說八答錦。”
“八答錦又叫八答暈,是以赭黃為底色,上用各色絲線提出由圓形,方形,多邊形等的各種幾何圖桉構成的美麗紋樣。”
“每一個小形狀,都經過了變形,美化,點綴,佈局的精心設計,再由各種小形狀組合成繁複美觀的大形狀,空白之處還補充上蓮花,樹葉,燈籠等形狀,如此迴圈,最後構成一張巨大織錦。”
“在宋代,服色的規定是相當嚴格的,比如赭黃,就是皇家專用;而八答錦算是最高規格的紋樣之一,親王以上方可使用,兩府官員偶然能夠得到皇帝賞賜。”
“之所以叫‘八答’,有兩種傳說,一是說每一個小几何形狀周圍,都有另外八個小几何形狀與之勾連,八路相通,因此稱作‘八答’。”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每個小几何形狀當中,有八種小花色作為填充,分別是春夏秋冬各兩種花朵,一共八種,因此稱作八答。”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足見八答錦編織的難度,故而規格相當的高,宋代所謂的兩府,就是得入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官員,相當於宰相和國防部長,才有資格得到賞賜。”
“這就與關於《淳化閣貼》的記載非常的貼近了,因為《淳化閣帖》出來之後,也有和八答錦類似的規定,就是官員得入兩府者,方才有資格得以賞賜一部。”
“不過四本祖刻本里邊,只有第二和第八兩本是原裝的宋封,第一和五兩本,應該是乾隆朝後補的了。”
“這又如何看出來的?”李啟嚴問道。
“我之前尋找絛條的時候查過清宮活計檔的記錄。”周至說道:“為了修補內府中收藏的宋代書冊,雍正皇帝曾特意命人拆除部分綾封,交給蘇州織造命其恢復紋樣。”
“其實從明代開始,用八答暈作為名貴書畫的封皮和裝表,以及用來盛放它們的錦匣,已經是一種常態,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八答暈的圖桉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色也和宋錦大相徑庭了,成了簡化版。”
“康熙三年,蘇州報稱復原宋代八答錦成功,於是內府修繕宋本,宋畫,多用這種八答錦。”
“但兩者之間還是有點小差異,就是底色,宋代用的是低調柔和的赭黃,清代繼承明代的習慣,用的是鮮亮的明黃。”
“雖然年深日久,但是底色還是容易分辨得出來的。”
李啟嚴取過兩本祖刻本比較了一下,發現錦封的底色果然存在一些差別,點頭對周至的說法表示認可。
周至開啟貼冊:“澄心堂紙歷朝歷代皆有彷造,這個冊頁裡邊,其實一共用了三種澄心堂紙。”
這話一出,李啟嚴的眼光頓時轉為了佩服,而李樂海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些崇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