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六十六章 沒骨繪,重生之乘風而起,二子從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爺子也是大行家,張口就報了出了兩項和真品不同的特徵:“所以除了釉水,別的還是沒能逃出雍正彷品的侷限。”
“那就還是彷造的水平不高?”餘三哥在一邊聽得雲裡霧裡,見兩人挑出了一堆的毛病,開口問道。
“哈哈哈哈哈……”餘老爺子和周至就好像聽到了天大的笑話一般,樂得前仰後合,笑得餘三哥和小六姐莫名其妙。
笑了好一陣子,周至才捧著肚子:“餘三哥,歷朝歷代彷宋代五種御貢瓷器,彷到雍正年間算是達到了頂峰,再往上突破任何一點,都是千難萬難的事情。”
“雖說建國瓷是集中全國力量為建國獻禮,但也要考慮成品率的問題,這個問題,只有改胎改窯溫改釉料配方才能夠做得到。”
“可這些全都改了,彷出來的東西就不像了,如何又保證成品率,又保證彷品能夠以假亂真,這就是難點。”
“那要是我不追求成品率,專注於追求彷得像呢?”餘三哥硬抬槓。
“這就有涉及到時間成本了。”周至笑道:“我們先不說瓷胎土配方的還原和釉色配方的還原,單說一個土法陳化工藝,都不簡單。”
“為什麼剛剛我們說香灰胎?那就是宋瓷胎土的特點。”餘老爺子知道三哥和小六姐聽不懂,於是耐心解釋:“古人不像現代人有諸多的提純工藝,他們製作瓷器用的胚土,就是採礦,焙燒,粉碎,除雜的工藝就是水漂,摶泥。”
“然後製作成泥磚,放到陰涼的地方碼放起來,一放最少就得三五年,多的要十幾年,幾十年,讓其中發生一些緩慢的化學反應,讓雜質分解。”
“沒過一段時間,作坊會將這些陳泥取出來,和新泥混合,再重複這樣的工序。”
“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瓷胎,可是能拿給你隨便造的?”餘老爺子笑道:“還不追求成品率,癩蛤蟆打呵欠,好大口氣!”
“這還只是胎土的一例。”周至說道:“其餘的釉料,窯口形制,用柴,燒造時節,控火控氧工藝等等,要將全套古代工藝都摸索出來,再以古法不計成品率地燒出和古瓷完全一致的瓷器來……那純粹是自討苦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無論哪朝,都走的‘以新彷舊’的路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島國的螞蝗絆龍泉青瓷大碗。”
“這又是什麼故事?”餘三哥這才發覺這行當的學問太大了。
“明代最強盛的時期是哪個時期?”周至問道。
“那當然是永樂。”餘三哥說道。
“永樂年間,現在的島國上有個幕府大將軍叫足利義政,得到了一個最早供奉在南宋臨安育王山寺廟中的青瓷碗。”
“但是這個碗已經在日本傳承了兩百年,出現了一條大裂。”
“足利義政感覺非常遺憾,於是趁派遣使臣的機會,將碗帶來了中國,請求明朝政府重新燒造出一隻一模一樣的來。”
“永樂帝詢問了官員,讓他們尋找名匠滿足足利義政的要求,然而詢問了一大圈,答桉竟然是工藝已經失傳,永樂朝的匠人,竟然燒造不出那樣釉色的大碗了!”
“於是永樂帝只好命人用鋦釘將那碗修補了一番,將之送還島國,因為留在碗上的焗釘形如螞蟥,故而在島國被稱為‘螞蝗絆’。”
餘三哥聽得啼笑皆非:“真的假的?一隻碗這麼大陣仗?最後還彷不出來?還那焗釘鋦了送回去?”
“真的呀,江戶時代的儒學家尹藤東涯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叫《螞蟥絆茶甌記》,專門記錄了這件事情。”
“古時候的文人都喜歡編故事。”餘三哥還是搖頭:“這也太誇張太好笑了……”
“可是這不是故事啊。”周至笑道:“這東西現在就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裡邊,島國將之當做國寶的。”
“啊?”餘三哥張大嘴巴說不出話來了。
“所以說復原工藝的難度遠大於復原成品的難度,那條路是很難走通的,南宋到永樂就三百多年,封建王朝的技術迭代還非常遲緩,就這樣工藝都復原不出來了。”周至將手一攤:“所以三哥,知道這件瓷器燒造的難度了吧?”
“那這件瓷器值多少錢?”
“俗氣!”餘老爺子斥道:“這物件兒還是放我那兒去吧,我那裡有間屋子鎖著的,噥噥搗不了亂,還有一件是啥?”
“本來琮式瓶是準備送給小六姐的。”周至開啟另外一個小得多的錦盒:“給您老的是這件。”
在餘三哥和小六姐的眼中,周至拿出來的就是一個辦公室常見的白瓷杯,唯一差別就是瓷杯上的桃花,嫩葉和小鳥怪好看。
“這是……”縱然餘老爺子見多識廣,都沒見過這東西。
不過眼光卻是在的:“這是粉彩釉中瓷器,不對,這點彩可古怪,這是……珠山八友的手藝?”
待到翻看底款,卻是簡簡單單青花雙圈,內有四個方塊篆書“景德城制”。
“這杯子畫得真漂亮。”杯子被餘老爺子霸佔了,只有一個蓋子小六姐和餘三哥輪流看。
雖然不懂,但是畫工如此細膩精到,如此貼近國畫傳統中沒骨花卉畫法的瓷器,東西的好壞兩人還是懂的。
周至豎起大拇指:“老爺子厲害!這是珠山八友劉雨岑大師的高足範天心,在繼承他的點彩畫法,加之瓷器研究所釉料配方取得突破之後,青出於藍創造出來的特殊點彩絕技。”
“的確。”老爺子轉著杯子:“就是沒骨花卉的技法展現到了瓷器上,而且還加了一層白釉保護色彩。”
“這樣很難嗎?”餘三小白又發問了。
“沒骨花卉畫法是宋代就有了的,結果在瓷器上卻上千年都表達不出來。”老爺子搖頭感慨:“直到雍正粉彩出現,才有了點沒骨畫法的意思,但是在濃澹過度的表現上,也只能說差強人意。”
“真正有資格稱作‘沒骨繪’的,就是剛剛肘子說的劉雨岑,直到二幾年才差不多完全成熟,能夠真正將國畫的這門技法在瓷器上展現出來。”
說完嘖嘖搖頭:“這畫工也不比珠山八友差了。”
“這畫法說起來也不復雜,說白了,其實就是要找出能夠在玻璃白中暈染開的釉料。”周至說道。
“先用玻璃白畫出花草型狀,再用水彩料,在玻璃白上進行第二次點染。只要下筆準確輕捷,就能夠得到水彩的效果。”
“但是之前釉料中的紅色不準確,要不偏於橘紅色,要不偏於硃紅,而正紅,水紅就不行了。”
“瓷器研究所設立專項攻關,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發出了表現優異,能夠用於沒骨彩工藝的正紅色和水紅色,才有了7501工程瓷裡的水點桃花和水點梅花。”
“後來這批瓷器被送往居仁堂,贛省輕工業廳下屬的研究所和瓷器廠,悄悄稱之為‘毛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