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章 御駕親征,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冷泡茶加冰,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對起兵的兩條路線,安祿山沒糾結太久選擇了easy模式:

從起兵到攻下洛陽,僅耗時一個月,可謂神速。

安祿山的起兵地范陽,有另一個名字:涿州,這也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了。

漢末時,張飛和劉備都是從這裡離開去闖蕩天下。

唐中時,安祿山由此起兵,並且最終的死法跟張飛差不多,暴而無恩。

北宋時,這裡是高粱河飆車賽道的終點,驢車皇帝率先抵達保住了性命,後世更是有詩讚曰:

西直門外殺聲急,宋遼倆軍爭高低。

耶律鐵騎雖剽勇,奈何驢車有漂移。

嗯……這個扯遠了,總之,安祿山選擇直接南下渡黃河,然後向西攻下洛陽這條路,順暢的不成樣子。

而安祿山都已經超神了,玄宗還在泉水掛機呢。

當河北八百里加急的軍情送到玄宗案頭上時,玄宗哈哈一笑:惡祿山者騙人。

你們啊,不要因為嫉妒安祿山就搞這些大新聞!

不要睜著眼睛亂說,祿山很難的。

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這麼多年沒有升遷,有沒有認真討朕的歡心?

直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奏報送入長安,玄宗才強迫自己相信這個事實:安祿山真的反了!

而緊接著擺在玄宗面前的問題就是:怎麼平叛?

朝中公卿你推我我推你,沒人敢冒頭。

恰逢這時封常清回中央述職,這位流民出身、從軍起家的忠良節度使主動請戰。

玄宗自然求之不得,命封常清領中央軍平叛。

而領兵出了潼關之後,封常清就迅速察覺了不對。

此時的中央軍有兩支:彍騎和北衙禁軍。

久鎮長安無戰事之虞,且地位清貴,向來是勳貴子弟鍍金的好地方。

玄宗改府兵為募兵之後,中央禁軍中的悍卒都選擇響應徵募去邊疆殺敵搏出身,不受少爺兵的鳥氣,所以這兩支中央軍飛速糜爛。

留下記載最清楚的是彍騎,從滿額的十二萬人縮減到八萬人,而且基本都有自己的營生。

富兵出去做生意,窮兵出去表演角牴、拔河、扛鐵賺賞錢。

這樣的部隊即使被封常清率領,結局也可想而知,連戰連敗,洛陽很快淪陷。

東都陷落,朝野震動,此時的玄宗也明白到了緊要關頭,飛快下詔:

詔書一:洛陽陷落乃封常清之責,留其命貶為白衣,派到陝州高仙芝處聽命。

詔書二:朕要御駕親征,前往前線陝州督戰!】

〖趙匡胤:驢車皇帝為何人?宋如何言稱北宋?

諸葛亮:靖康恥降,宋皇南渡,皇帝改姓,閣下不知?〗

李世民瞧著光幕上兩行字頓感無語,諸葛武侯這是生怕趙匡胤開心啊。

但他不打算摻和,雖說這宋承唐,但李世民實在是不太想認,至少……

“這玄宗還能主動親征,倒是有幾分骨氣!”

比起來那個汙塗封禪的宋朝皇帝,還得要大臣逼著才能上前線,還是要強上一點的。

而且此前有青樓天子,完顏趙帝,如今又多了個驢車皇帝。

李世民不傻,不管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好稱呼。

因此心情好了一些,但並不多,因為在他看來,剿滅這叛軍最好的時機終歸還是失去了。

這方面李靖倒是與李世民不謀而合:

“兩支禁軍,若是足額應有二十萬之數,面對叛軍從河北奔襲而至,且以逸待勞。”

“挫敵鋒銳,則彼輩定然自亂陣腳,等四方節度使合圍……”

說著李靖搖搖頭,可惜這些都只是幻想。

侯君集接著道:“然叛軍即使遠端奔襲,依然堪稱盛唐邊軍。”

“而這禁軍……能否稱兵,還是兩說。”

這一刻無關乎心中的那點小九九,侯君集嘆息一聲:

“這名將封常清,即便胸藏千萬兵,也無力使這禁軍成可戰之兵。”

雖然心中覺得封常清冤枉,但侯君集是不會說出口的。

杜如晦這下反倒是看不懂了:

“後世言說安祿山類張飛,可見其死於親隨之手。”

“朝廷雖敗,然有天子勞軍,潼關天險,四方節度使亦有精兵,如何能…”

杜如晦說不下去了,因為隨即就想起來後世隨口說的兩句話。

皇位上栓條狗都不至於有最終八年亂局!

不怕河北起亂兵,就怕天子亂下詔?

而且後輩亦說,安祿山本就因消渴症是將死之人,但依然亂存八年,乃是因矛盾無法平息。

杜如晦沉默了下去,心中開始細細回想此前抄錄的內容。

房玄齡則是向李靖請教:

“依藥師公之見,如今封常清既敗,若要平亂,當何為?”

李靖捻了捻鬍子,不說話。

侯君集眼睛轉了轉,也緊閉嘴巴。

李世民哼了一聲:

“洛陽至潼關乃是渭河谷地,一馬平川。”

“賊多精騎,禁軍糜爛,如何能與賊衝殺?”

“唯有撤守潼關,以除騎兵之利,等隴右河西朔方邊軍援至,自可圍殺此獠。”

在李世民看來這還需人教?手裡兵馬不是經商的就是賣藝的,既然如此就好好將潼關利用起來,然後等著便是了。

雖然丟臉了一點,但總好過強行送死,既丟臉又丟命吧?

……

而成都府衙中,將紙條投入光幕的孔明面有無奈。

小國無主權,弱國無外交。這句話結合光幕中季漢之境遇,體會愈發深刻。

不過好在,如今的境遇已經完全不同了。

旁邊劉備已經在拍張飛的肩膀了:

“翼德啊翼德,當自勉。”

張飛很委屈,哼哼道:

“俺都給那範疆記功了。”

關於此事法正可以作證:

“攻漢中時,範疆張達先登險些死於米賊刀下,還是翼德將軍勇於援護。”

劉備很欣慰:

“三弟已有大將之風!”

法正笑嘻嘻補了一句:

“兩人被翼德將軍以長槊掃開,在床上躺了三月方能下地。”

劉備一時間啞然,不過最終還是拍拍張飛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徐庶對玄宗的兩封詔書頗有微詞:

“此敗罪在禁軍,然禁軍糜爛之責豈在乎封常清?”

並譏笑道:

“怯戰者無罪,為國請戰者反倒被治罪,何般道理?”

“看來這大唐之勇武,在乎邊將與勇卒,而不在於朝堂諸公。”

對於成都府衙諸人來說,前一刻還在感嘆血戰怛羅斯的高仙芝後繼有人。

這封常清引兵強叩國門迫使其國君請降,何其威也!

而下一刻如此英雄名將便成白身,捲入這安史之亂的濁流中,令人感嘆。

【玄宗剛在長安高調錶態,後腳就收到了前線的急報:

高仙芝棄守陝州,引兵退守潼關。

這個決定是在封常清的勸說下做出的,而兩位名將的綜合考慮也很合理。

首先,此時高仙芝所率的天武軍同樣募自禁軍,此時禁軍的水平套用史書中的一句話就是“皆不受甲”。

也就是連盔甲都不知道怎麼穿,高仙芝本就被爛兵搞得焦頭爛額。

其次,此時潼關雖是天險,但無駐兵,高仙芝面對叛軍若是不幸敗了,叛軍是完全能夠一波直接捅穿潼關,兵臨長安的。

所以在封常清到來後,兩位名將彼此合計了一下,最終決定退守潼關,等其他節度使援軍。

他們兩人對大唐邊軍的能力知根知底,即使安祿山手下雜胡強悍,但隴右河西也都是要和吐蕃連年征戰的,誰又比誰差了?

而兩位將領的決定,套用現在的評論就是:

軍事上無可指摘,政治上授人把柄。

755年,十二月一日,高仙芝受命平叛,於長安募兵出關。

同月十二日,高仙芝退守潼關。

同月二十日,監軍宦官邊令誠誣告高仙芝倒賣軍糧。

同月二十一日,邊令誠奉玄宗手諭,將高仙芝封常清斬於潼關。

關於邊令誠與高仙芝的矛盾,舊唐書稱這個宦官想插手軍務,新唐書稱邊令誠有私事請託。

但總之,都被以國事為重的高仙芝給硬頂了回去,兩人因此結怨。

玄宗被安祿山背叛之後心態上來了個大反轉,對於將領由極其信任變成了極不信任。

而宦官邊令誠精準的摸到了玄宗的脈搏,然後借皇權這把快刀斬了忠唐名將。

此時玄宗為了安穩人心,於是再發詔書:

朕真的要御駕親征,定要親手宰了安祿山這個叛賊!】

又自斷臂膀,而且一次斬兩個?

李世民感覺想大笑,笑這玄宗咎由自取,親手將李唐江山摧折到了如此地步。

但是又想大哭,哭這忠臣良將,哭那無辜遭殃的大唐黎民。

最終,這位大唐皇帝彷彿自暴自棄了一般,不管孫思邈的勸阻給自己滿了一杯葡萄釀,盡飲之後擲杯於地:

“那便讓朕看看,這叛軍是如何攻克這天下雄關的!”

“讓朕見識一下,這好兒孫是如何御駕親征的!”

話語間有一股咬牙切齒的味道。

如今李世民也已經咂摸出來味道了:

王忠嗣若在,安祿山敢叛否?

封常清與高仙芝已死,潼關還能稱固若金湯否?

如今連斬三次臂膀,寒忠士之心,他李世民倒要看看:

這好兒孫,是如何力挽狂瀾,把自己挽到成都去的?

……

張飛驚歎:

“這安祿山,真真不是玄宗私生子?”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北渡春音

放鶴山人

我的姐夫是太子

上山打老虎額

我的諜戰歲月

豬頭七

頑賊

奪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