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臥龍張議潮
冷泡茶加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臥龍張議潮,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冷泡茶加冰,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比肩軍師?”張飛不信。
孔明搖頭:
“亮亦凡人,而天下千年英才何其多也?”
同時孔明也上了心,何等英雄人物?快讓我看看。
……
甘露殿的李世民終於也精神一振!
要他說,雖然武侯很厲害,但其病亡後的魏楊之爭,屬實無聊。
不思破魏反而在那兒為了一己之私爭權奪利,他大唐皇帝屬實看不上眼。
“盛唐,大唐,晚唐。”
李世民唸叨著這幾個詞語,有點興趣也有點遺憾:
“唐之武侯乎?”
“不知比之敬德如何?比之那郭子儀又如何?”
【敦煌莫高窟,有一個很有名的156號窟,在這窟的南壁,有一副可稱作傳世之寶的名畫。
這幅壁畫何人創作已經無從得知,壁畫內容是一個唐軍出行的畫面。
前有儀衛騎隊,後有樂舞鼓吹造勢,文騎武騎各五隊,而中間被執旗者環繞的是一位身著明光鎧的威風凜凜的將軍。
這幅傳世壁畫的題名為“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而這幅壁畫,則是張議潮這個歸義軍節度使,鞠躬盡瘁,跌宕起伏一生的最好見證。】
“歸義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什麼叫歸義?李世民當然清楚。
遠方前來歸附於中國,才叫歸義。
那這張議潮乃是胡人?
可之前光幕不是說他乃盛唐武士?
既是唐人,何言歸義?
雖然這幅畫看起來確實威風凜凜,當得上盛唐武士之名。
此時李世民恨不得鑽到光幕裡去揪著那丈育的領子問問:
大唐的命運,究竟如何?
“大家勿躁。”長孫無忌安慰道:
“慢慢看便是,雖為晚唐之景,但從中或許也能一窺大唐之弊病。”
李世民只能冷哼一聲,雖然只看開頭暫且不明就裡。
但作為千古一帝的直覺,李世民總覺得多半是不知道哪一輩兒的“孝子賢孫”又在作妖了。
【降雨線北移為吐蕃改善了氣候,二鳳遣公主和親解決了吐蕃的生產技術資料難題。
強盛起來的吐蕃毫不客氣,趁安史之亂侵佔了河西走廊,一躍成為河西最大的奴隸主。
吐蕃統治這片土地採用了分化的辦法,籠大族,奴百姓。
對當時在河西的唐朝百姓來說,刺面刺臂充為奴隸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老弱病殘等唐民,要麼直接被殺之,要麼就斷手砍腳鑿目,嬉戲之後丟棄路旁。
張議潮是幸運的,他出生在被吐蕃人籠絡的大族中。
但他又是不幸的,身為唐人的他從小是聽著盛唐的傳說長大的。
身為唐人的自尊讓他難以忍受這片曾經繁榮強盛的土地遭受這樣的蹂躪。
後來張淮深在給叔叔張議潮作碑時,如此回憶叔叔的少時:
盤桓臥龍,候時而起!】
公安縣眾人議論紛紛:
“吐蕃又是哪兒?”
最終所有人的目光盯上了簡雍。
雖然未必是最聰明的,但絕對是最見多識廣的。
簡雍也犯了難,努力琢磨了一下道:“莫非是羌人?”
“憲和先生別開玩笑。”張飛不能認可:
“羌乃雜胡,弱不禁風,如何能成那唐朝之敵?”
孔明覺得很有可能:“與唐為敵,定是胡人,而既是河西之地,即非羌胡,也或與羌胡同出一源。”
相較來說孔明反而對這個吐蕃的強盛原因頗為感興趣:
“降雨線北移之意不明,暫且按下不表。”
“這大唐皇帝為吐蕃解決了難題……”
龐統快言快語:“莫不是那千古一帝也年老昏聵了?”
兩位軍師已經在討論了,武將們都眼眼巴巴看著不明其意呢。
龐統看著自己主公,很有耐心解釋道:
“主公認為,五溪蠻山越等人相較,何物是漢民有而蠻人無?”
劉備沉思,然後覺得這不是顯而易見嗎?
“漢兒的一切,蠻人都無。”
龐統反問:“那倘若主公下令,命季常授五溪蠻圓車製造之法,天工開物種田漚肥之法以及製鹽之術,冶鐵之秘,如何?”
劉備覺得不妥:“我瘋了不成……?”
說到一半劉備已經意識過來:“難不成?”
孔明點頭道:“後世之生僻詞,硬釋其義,指的應是唐的種田冶鐵製鹽紡織等工巧要領。”
馬良已經明白過來,他在五溪蠻的“扶貧”,做的不過是幫種田修水利之類,鹽鐵那是碰都不敢碰。
相較於不可置信的劉備眾人,大唐的甘露殿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氣壓。
房杜二人低頭抄錄,不管其他。
長孫無忌有心想安慰一句,但又怕再被踹上一腳而沒地兒說理去。
“我唐百姓此遭遇,罪出於朕乎?”
但心裡李世民覺得頗為委屈。
首先他即位後還沒和親過呢,其次就算如此做,不過也是仿前朝舊事罷了。
長孫無忌悄悄出一口氣,上前一小步道:
“大家何必攬百年後罪責於己身?”
李世民不言語,他無法判斷已經沿用數百年的和親之策到底如何。
但……
“克明,後世這生產技術資料之詞,當議上一議。”
杜如晦記下。
“當察吐蕃之跡,提早剿之。”
杜如晦遵旨。
暫且將此事放下,李世民重新看向光幕,看向那個歷經千百年,依然能一窺唐人精氣神的壁畫,以及其中的將軍。
默然不言。
【張議潮出生大概九年後,安西白髮軍徹底覆滅。
這群老兵守著唐人的驕傲與領土,從少年時鏖戰到白髮蒼蒼堅守四十六年。
龜茲城陷之後,白髮軍被砍掉雙足,貶為奴隸。
吐蕃人欣喜若狂,將這份戰報大肆宣揚:河西走廊再無唐人矣!
龜茲與沙州並不遠,因此我猜年幼的張議潮應當是聽著白髮軍的傳說長大的。
也許就是堅韌不拔的白髮軍讓張議潮領略了盛唐武士的風采,我們不得而知。
年輕的張議潮同樣在沙州徹底蟄伏了下去,論兵講劍,蘊習武經,靜待時機。
842年,吐蕃的贊普又被刺殺,當時吐蕃的兩大軍閥尚婢婢和論恐熱各自支援了一個年幼的贊普。
為了爭奪攝政的權利,兩大軍閥大打出手,在史書上留下了短短一行字:
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
李世民目眥欲裂:
李氏子孫無能至此!番邦內亂,卻作踐他大唐子民!
“啊!!!”
長孫無忌直接捨身撲了上去,緊緊抱著李世民雙腿哭道:
“大家正值壯年,且正要立千秋之功!”
“那吐蕃不過彈指可滅,只要大家高興,儘可將其贊普剖心以謝太廟!”
“何苦氣壞了身子!且那張議潮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李世民有心想將其一腳踢開,但無奈長孫無忌雙臂緊緊箍住了腿腕,根本無法發力。
掙了兩下之後李世民也終於冷靜下來,跌坐在榻上緩緩揉著腦袋。
風疾又犯了。
長孫無忌趕忙爬上來,嫻熟的給李世民揉腦袋。
揮揮手示意房杜二人不要緊張,李世民緩緩道:
“朕一氣那吐蕃之亂,讓我唐民百姓遭此橫罪。”
“二氣那孤忠白髮軍,四十六年!”
語氣稍微加重一點,李世民便又感覺到一股疼痛襲上腦袋。
於是只能閉口。
杜如晦看著光幕上的地圖,介面道:
“應是那安史之亂使得吐蕃趁虛而入,侵佔河西。”
“長安到西域道路斷絕,但那西域守軍仍是堅守到老。”
“一軍都有蘇武之節。”
杜如晦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了,他只覺得自己亦不配評價。
好在歷史也沒有忘記他們。
李世民輕輕按壓著太陽穴,面露嘲諷:
“而朕的好子孫,四十六年,連個河西都收不回來!”
“卻能第一時間跑去成都!這位子,坐得可真是穩當!”
說是誇讚,但房杜兩人卻恍惚間彷彿看到了一頭在磨牙的老虎。
冷氣森森,殺氣騰騰。
……
孔明面色,既敬且贊。
龐統小聲道:“觀這盛唐遺澤,其頗有強漢氣象。”
“這胡人真是該殺!”關羽恨聲道。
張飛點點頭與自己二哥同仇敵愾:
“只有成為戰功的胡人,才是好胡人!”
“甚羨張八百。”
張飛沒忘記,後世說張遼的主要功績就是白狼山,破烏桓斬單于。
魏延與黃忠點頭。
劉備也是在白髮軍的字眼上掃了幾眼,不無感懷道:
“唐人孤忠白髮軍,不輸漢家好兒郎。”
【河西八州赤地千里,民怨沸騰。
張議潮也不再猶豫果斷起事,這一年他49歲。
“帥重被甲噪於州門,唐人皆應。”
吐蕃守將逃跑,張議潮暫攝沙州州事,沙州光復。
其後張議潮沒有選擇苟安,而是率軍直撲向東,瓜州也一戰而下。
收復沙、瓜二州之後,張議潮與手下略作商議,確定了他們的目標:歸唐!
張議潮不再猶豫,以暫代沙州刺史的身份寫了一封戰報向大唐皇帝請降。
十隊親兵帶上沉甸甸的信箋,從不同方向踏上了去往長安之路。
十隊信使,九隊罹難,唯有高進達倖存,他們從瓜州向東爬上了阿拉善高原一路向東,到了如今的銀川北方再一路南下,全程三千多里地。
848年出發,直至850年年末,最終到達了長安。
這支小隊經歷荒漠、高原、党項人的劫掠、吐蕃人的追殺,最終六人到達長安。
將沙瓜二州光復的訊息帶給了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
帶給了看著西涼伎飲酒作樂毫無愧疚的大唐將領。
帶給了苦候這個訊息四十餘年的大唐百姓。】
抱拳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