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陸秘辛(一)
牛牛陽隊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大陸秘辛(一),異界崛起之我有帝國系統,牛牛陽隊長,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七家的娘們真的去招惹大當家了?”夜色中,劉老六眯著眼正端著煙桿蹲在甲板上吧嗒吧嗒的吸著旱菸,而在他的面前,赫然站著方才攔住老七渾家接近大當家的羅氏兄弟中的老二,羅光!
“這事楊七知道嗎?”旱菸一明一暗的火光照耀下,劉老六憨厚的臉上顯然露出了一絲寒意,“也罷,不管他知不知道,且先幫他管管他的這個不知廉恥的婆娘吧,大當家的名聲可不能被這種女人破壞了……”
“不錯,六叔,你說的太對了……”見劉老六敲掉菸灰,面露兇光的站起身來,羅光急忙上前應承道。
“好了,時辰也不早了,你還是趕緊回大當家那兒去吧,免得你大哥一人在那兒,大當家臨時有事找不到人……”望著對自己恭敬有加的年輕人,劉老六心裡已然有了計較,為了大當家哪裡不缺人使喚,他立即開口把人給趕了回去。
“看來,是時候找個婢女服侍大當家衣食起居了!”
翌日下午,飛翔的河南人號鳥船船長室。
“……大當家,大陸歷315年,由華族人建立的大夏王朝在歷經了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後,終於慢慢走上了下坡路:在中央,朝政由八大世家把持,政令,官職,勳位皆由其一言而決之,非世家出身的文人武士甚至不得擔任六品以上官職;在地方,官吏縉紳互相勾結,瘋狂攫取原本屬於國家的利益,抱成團的他們藉著天災人禍的當口肆意兼併土地,變著法子盤剝農民;迫使口無一口食,頭無半片瓦的饑民們四處流亡,前仆後繼的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暴動!
可面對饑民的不斷暴動,大夏王朝中央朝廷起初並未過多重視,他們在派遣軍隊鎮壓的同時只是撥出少量物資到重災區賑災,權貴們認為這樣就能夠很快的穩定局勢並且平息此起彼伏的暴動……
然而,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自詡處置得當的大夏王朝中央政府怎麼也未想到,從皇室和世家大族牙縫裡摳出的少量物資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它們甚至還沒來得及運出京就被各級官員層層分潤,進而瓜分一空,致使真正需要賑濟的難民,苦熬了數月卻什麼也沒得到!
因此,可以說,正是由於夏朝官吏的這種短視行為,才導致那些掙扎在生死線的災民最終選擇舉起手中的鋤頭,釘耙,鐵叉進行暴力反抗!而相應的,為了自保與鎮壓農民暴動,安陽城內高高在上的世家們下令,災區所有有實力的地主或士紳將自動獲得團練權,可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組織團練保境守土,自由剿滅那些進入自己勢力範圍的流民組織,且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他們只需事後向上一級官府報備,以及繳納一筆賠償銀子即可!(有後世史學家研究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若不是安陽政權出-臺了這種團練政策,擁有幾百年文化,經濟,軍事底蘊的大夏王朝怎麼也不可能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裡就被揭竿而起的農民義軍,以及跨時空而來的大明帝國輕鬆傾覆……)
是以,面對這種惡劣的情況,以及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絕大多數沒有得到賑濟的災民和難民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他們在民間秘密組織——太平道的組織和指揮下,分八路起兵,四處攻打城池和塢堡,抗擊軍隊和團練的鎮壓……
……
大夏王朝景熙三年(即大陸歷320年)在所有大陸人眼裡無疑是個歷史的轉折點,因為就在這一年,那些一直被軍隊拖欠軍餉的軍人們也開始加入到造反這一大有錢途的事業中來,他們在殺死自己上官的同時開始大量的投降暴民義軍!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帝國時空最大的入侵者,大夏王朝的新敵人,從異時空來的大明王朝出現了!
那一年,沒人說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滾滾的風沙中,數千全副武裝的明朝衛所軍突然出現在了還在使用冷兵器作戰的交戰雙方面前(羅沙河戰役,發生在離州境內,是一場由州鎮守使授意,防禦使,守禦使帶領的平叛戰爭,而物件,就是殺上官造反的羅山縣守軍),一個時辰,僅僅一個時辰,五六千的明軍就用大炮和排銃告訴了土著王朝到底什麼才叫戰爭,三萬交戰雙方的大夏軍隊到戰鬥結束居然只剩下寥寥的兩千人!
而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越來越多的明朝軍隊和平民出現在了這片陌生的大陸上,擁有先進武器,軍事理念,生產工具的他們在消滅王朝守備軍,驅趕死忠於王朝的官員和士紳的同時,甚至還開始主動融合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和奴隸,進而使其能夠為己所用。更有甚者,出乎大夏朝廷的預料,各州各縣的明軍入侵者們竟然於景熙十年九月在其佔領區內建立了正式的政權!
然而,大夏王朝反應遲緩的皇室與八大執政卻依舊並沒有重視這些,他們甚至到景熙十一年,仍然固執的認為這些從異時空來到的明朝入侵者們只是疥癬之疾,並不能對擁有數百年統治權,百萬裡錦繡江山的己方造成任何實質性的損害!他們在不斷戰敗後竟然試圖招安這些異時空來的入侵者們!
八年,只用了區區八年!原本時空裡戰鬥力奇差,往往遇敵先潰的明朝衛所軍趁著夏廷不防,居然奇蹟般的在這個陌生的時空站穩了腳,有著數次全殲敵軍先例的他們理所應當的拒絕了土著王朝的招安,他們用驕傲的語氣告訴前來招安的欽差——大夏朝廷負責外交的爾朱家的長老,前御史大夫爾朱榮,大明的榮光將在這片大陸上重現,所有土著原住民除了投降大明將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而作為大明光榮的軍人,他們是絕對不可能接受土著王朝的招安!
‘先剿明逆,後撫流賊。’於是,感到自己善意遭到明軍斷然拒絕的大夏王朝統治者在經歷短暫的驚愕後,開始變得惱羞成怒起來,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了戰略目標,開始集中全力對付步步緊逼的明朝入侵軍來。
三個月,僅在短短的三個月的時間裡,就有將近十餘萬久經沙場,訓練有素的精銳邊境部隊被大夏王朝集結起來,而他們的目標,正是高歌猛進的北上明軍!
景熙十二年四月,在地方團練引導下,王朝征討大軍大舉越過大江(專指南北方之間的一條江流,相當於中華的長江),開始在離州(大夏帝國二十四州之一,在中州之南,風州之西,相當於中華的兩湖和江西的少部分)雷州(處離州之東,青州之南,相當於中華的江蘇,安徽的全部,浙江和江西的少部)地區與明軍發生激烈交戰!
景熙十二年六月,南下的玄州軍於玉山縣(屬離州)境內擊敗明軍右軍都督張雄文麾下的右路軍;景熙十二年七月,坎州軍大將毛山奇用精騎衝破明軍左路軍的雲夢(屬雷州)大營,當場斬殺明軍兩萬有奇,致使明軍營盤旁的浠水為之斷流;而到了景熙十二年八月,這兩路大軍更是在離州州城離城合流,試圖與南下的禁軍和曲州(大夏帝國首都,中州安陽之東北,相當於中華的河北全部,安徽,山東,河南少部)軍南北夾擊明軍的中路軍!
‘大明危急!大漢民族危急!’值此危急時刻,身為明朝宗室的長陽王朱由樘在明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信國公張雄文,署理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魏國公徐繼謙,嶽樂侯朱體純,離城留後,新鄉侯黃同柳,離州承宣佈政使劉文雄,提刑按察使,安定侯徐原,左參政劉華,右參政兼巡按御史方伯遷,右參政兼興天知府藍少群,都指揮使洪虞山,都指揮同知周銳,僉事柳周,兵備道牛志高,兵備道胡夢吉,兵備副使郭義興,分巡鹽務道羅龐,清軍主事召文,分巡水師道郭璞夏,郡守胡應龍,郡同知周生秋,郡僉事兼縣令薄祿高等文武大員的擁戴下於離州宿城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威。而後士氣大振的明廷在宿城西北,西南設下兩處大營,開始收攏潰散回來的左右兩路敗軍,並以新任兵部左侍郎藍少群為主帥,星夜馳援被夏軍圍得水洩不通的大明中路軍。
永威元年,在新任主帥藍少群的指揮下,馳援明軍以刀盾手,長槍兵和火銃手為主力,組成步兵方陣在己方優勢炮兵的掩護下硬抗五倍於己夏軍的猛攻,而後更是趁著夏軍主力為己方步軍方陣所纏,派出精銳馬隊衝擊其側翼……大明左侍郎,離州經略,帝國一等男爵藍少群在翠山戰場上一戰成名,三萬餘名大夏禁軍竟然在六千明軍步兵的連環打擊下節節敗退,最後從側翼奔湧而出的一千騎兵更是如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擊潰夏帝國禁軍的藍少群部得理不饒人,繼續主動出擊!景熙十二年九月,一個濃霧瀰漫的早晨,晝伏夜出的藍少群騎兵以火牛為前驅,一舉衝破夏軍虎頭山大營,一氣擊潰了玄州軍八千人,並陣斬玄州軍管軍大將,鎮守使爾朱修文!自此,號稱夏軍步軍第一的玄州軍實力大損,開始一蹶不振!
緊接著,藍少群又命部下千戶錢雲裝扮成玄州軍敗軍混入坎州軍中,在夜半時分開啟寨門,放明廷大軍進入,結果經過一個夜晚的廝殺,兵力足有三萬人的坎州軍到天亮只剩下了七八千人!而事態發展到這一步,則意味夏軍對明軍的包圍已經徹底宣告破除了!
太子少師,兵部尚書,離雷經略,特授光祿大夫,賜爵三等子,這是宿城明廷對大軍統帥藍少群的褒獎。然而,就在其部下為其歡呼的時候,朝廷密使另向藍少群出示了永威皇帝(長陽王朱由樘,即位後年號永威,駕崩後廟號興祖)的密旨,命其卸去大軍統帥的身份即刻隨密使一起返京,並以勳貴安定侯徐原取而代之!
譁然,全軍譁然,原本尚在為藍少群高升慶祝的左右路將士聽聞這個調令後頓時大譁!這邊藍部堂剛帶著弟兄們血戰數場,好不容易解了中路軍之圍,那邊昏聵朝廷居然就搞了個“明升暗降”的把戲,將深受將士愛戴更兼戰功赫赫的藍部堂給硬生生的調走了!而這,又怎能讓好不容易取得一點成績的左右路軍將士不為之憤慨,氣結,進而大呼朝中出了奸佞呢!
注:進入異界的明廷,爵分三十九(一說三十三)等,分別為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郡公,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鄉侯,郡侯,縣侯,鄉侯,開國郡伯,開國縣伯,開國鄉伯,郡伯,縣伯,鄉伯,開國子,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開國男,一等男,二等男,三等男,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此三將軍與後三中尉為虛銜,一般授予王爵,公爵的後代),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一等輕車都尉(與後面的雲騎尉,恩騎尉一樣有三等),二等輕車都尉,三等輕車都尉,一等雲騎尉,二等雲騎尉,三等雲騎尉,一等恩騎尉,二等恩騎尉,三等恩騎尉。
另外,在這三十九等爵位之外還有王爵(不封外姓,可分為親王,郡王兩級)與不入流爵位(可納捐,廕襲,一般可為富商,捐官,地主所得,分為權恩騎尉,驍騎尉,權驍騎尉三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