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群算學精英,比陳景恪想象的還要積極。
尤其是得知朝堂上發生的事情,皇帝替算學張目,並乾綱獨斷重開明算科。
他們的情緒就被‘士為知己者死’支配了。
當然,主要是此事有利可圖。
還是那句話,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陳景恪的《算書》是什麼水平。
以此為藍本重新梳理算學體系,絕對是青史留名的鉅著。
如此盛舉,又怎麼能錯過。
所以,參與培訓班的四十三名算學高手,盡皆參與了進來。
且大家都毫無保留的,將家傳算學書籍貢獻了出來。
倒不是他們真的就如此無私,主要是他們家傳的那點學問,和陳景恪的《算書》實在沒有可比性。
拿出來還能落個好。
至於辦公地點,選來選去還是放在了國子監。
用程一民的話來說:“地方比較大,國子監有足夠的算學書籍可供參考,還有算學生可以幫忙打下手。”
“這種經歷對算學生自己也是大有好處,只要肯用心,幾年就能成為算學高手。”
眾人都覺得這個提議不錯。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戶部侍郎邱廣安就說道:
“國子監的儒生向來仇視我算學,前日朝堂上被陛下點名批評。”
“他們非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若將地點放在那裡,恐會被他們刁難。”
眾人一想也猶豫起來,這事兒確實麻煩。
陳景恪卻胸有成竹的道:“不急,我給諸位看一樣東西。”
說著他鄭重的取出一個圓筒,開啟後抽出一張紙。
展開只見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洪武算經
邱廣安用顫抖的聲音說道:“這是陛下的筆跡。”
陳景恪心下很是得意:“陛下親筆題字,諸位覺得這樣穩妥否?”
在提議編寫算學書的時候,他就決定這書就叫《洪武算經》,並請朱元璋親筆題寫書名。
這是朱元璋登基後第一部文化類鉅著,是文功的象徵。
老朱自然非常開心,二話不說就提筆‘刷刷刷’寫了下來。
邱廣安連聲道:“妥妥妥,有此字在,誰都不敢來鬧事。”
程一民朝皇宮方向拱手行禮道:“謝陛下洪恩。”
其他人也紛紛跟著行禮:“謝陛下洪恩。”
有了這幅字,大家都放下心來。
說句陰暗點的,他們巴不得那群儒生來鬧事,到時候……嘿嘿。
陳景恪趁機說道:“陛下對算學如此重視,我等唯有以死相報……在此我只對大家提兩個要求。”
眾人安靜下來,目光看向他。
陳景恪心中暗喜,操作了這麼久,總算是在這個群體建立了一定威望。
“其一,將算書編寫好,這是對陛下最大的回報。”
“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儒生是如何欺辱我等的,諸位都有切身體會。”
“俗話說,不蒸饅頭爭口氣。編寫好這本書,就是對他們最好的還擊。”
程一民激動的道:“陳伴讀說的好,於公於私我等都要編好此書。”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軍心可用,陳景恪心下更是開心:
“其二,諸位應該都聽說了,太子殿下上書朝廷缺少計官,陛下才決定重開明算科。”
“但算學多為家傳人數稀少,就算重啟明算科,也沒有多少人參考。”
“在座的諸位皆大明算學精英,我希望大家勿要敝帚自珍,多招收一些弟子為國育才。”
“而且,說句自私的話,算學生多了才沒有人敢欺負我們。”
邱廣安附和道:“說得好,回去我就再收十名弟子。”
他是算學出身,對此感觸是最深的。
即便他已經成了戶部左侍郎,可是經學出身的人依然瞧不起他。
還不是因為算學出身的官吏太少,且職務都不甚高。
朝廷開明算科,大家廣收弟子,五年後中樞各衙門的計官全是他們的這群人的弟子,看誰還敢拿捏他。
之前他沒有這個號召力,也不敢這麼做,否則最少也是一個結黨營私的大帽子。
現在不用擔心這個了。
《洪武算經》可是陛下親自點名允許的,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抱團。
只要不做禍國殃民之事,就沒人能用結黨來對付他們。
接下來眾人又進行了分工,陳景恪這個總編纂無人反對。
此事是他提倡,《洪武算經》又是以他的算書為藍本,不讓他當總編纂說不過去。
不過他畢竟只是掛名,不管具體事務,所以下面又設了兩個副總編纂。
分別為邱廣安和程一民。
邱廣安是戶部左侍郎,政務繁忙,屬於半掛名,真正負責事務的就是程一民。
下面又分了數個小組,推選出了組長。
眾人又根據各自的擅長,去了所屬小組。
如此這般商議下來,洪武算經的編撰工作正式展開。
陳景恪也鬆了口氣,然後心中湧出無盡喜悅。
總算在外朝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小圈子,為日後的計劃開了一個好頭。
-----------------
朱標的動作越來越大,最開始只是在應天府修建了五座倉庫。
大家還以為是為了備荒,並不覺得奇怪。
畢竟豐年修建大量倉庫囤積物資,是歷朝歷代的做法。
但很快大家就發現了不對勁兒,因為緊接著他又下令,在應天府境內修建三十多座大型倉庫。
這還不算完,朱元璋下令抽調民夫,往邊關重鎮輸送大量軍需物資。
這怎麼看都是要興兵打仗的架勢,而且還是那種大仗。
一時間朝野譁然。
又恰逢各地士子赴京趕考,讀書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針砭時政。
沒多久,所有人都預設朝廷要大舉興兵了。
對此,有的支援,有的認為不該如此大動干戈。
當這個訊息傳到周邊各國,藩屬國們都嚇的瑟瑟發抖。
紛紛派出使節團進貢,以表臣服之意。
北元是最緊張的,生怕大明發動攻勢,抽調了大量青壯牧民組成軍隊嚴陣以待。
秋季馬正肥,是草原戰鬥力最強大的時期。
北元大軍磨刀霍霍,已經做好迎頭痛擊的準備。
到時候再順便南下劫掠一番,就可以更好的度過冬季,簡直完美。
然而他們左等右等,始終不見明軍打來。
又不敢主動進攻,只能這樣乾耗著。
一直等到第一場大雪到來,他們才確信大明不會出兵。
然而已經晚了。
秋季是草原儲備糧草過冬的時期,大量青壯被抽調,導致許多部落準備不足。
今年的冬季,難熬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