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1 前裝米尼步槍,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每年的三月初皇帝都很忙,忙啥呢?忙著清明祭祖!對於這個活動洪濤是深惡痛絕又無能力為。
按說祭拜祖先屬於國人傳統,就算是穿越而來也不該太陌生,好歹佔據了別人的身體,做做樣子不會這麼為難!
怎麼說呢,如果僅僅是在家廟裡磕頭燒香,洪濤半個不字沒有,別說一年一次,一個月一次也可以,沒啥難以接受的。
可每年清明的祭祀活動要去祖先陵墓祭拜,也就是位於昌平的明代帝王陵寢。後世裡開車走高速還要好幾個小時,現在帶著幾千人的儀仗、護衛、官員、後宮嬪妃,浩浩蕩蕩要走整整兩天,中途還得在行宮住一晚。
想給邊關將士添置點武器、增加點餉銀,大臣們馬上哭窮,幾萬兩銀子都擠不出來。可一說祭祖,每次出去都要花費至少十幾萬兩,他們卻半點不心疼,場面極盡奢華。
有時候洪濤都想趁著開朝會人來的齊全,帶上御馬監的武裝太監,親自提刀去把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官員們全給砍嘍。
留著這些人佔據高位,對國家和人民只有害處沒好處,有時候他們比邊患還狠毒,專門照準了根基上挖,挖得兢兢業業。
按照慣例,皇帝每年至少要進行三次大型祭奠活動,正旦、清明和中元,其它時間願意去再由禮部臨時安排,沒有數量限制。
洪濤登基之後第一年去了兩次,從第二年和第三年只去一次了。沒轍,一次不去不光會被朝臣們戳脊梁骨,還會讓後宮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埋怨,民憤太大。
但今年他是主動要去的,名義上是祭祖,實際上是去看看陵寢。登基四年,該給自己準備墳墓了。禮部已經找好了風水寶地,只等皇帝點頭同意就要開始慢慢建設,每年弄一點,磨蹭個十年八年的也就差不多了。
不過他們還是小看了皇帝的賊心眼,洪濤對陵寢沒有半點興趣,只是來了個將計就計,藉此機會順路去沿途的皇莊巡查一番。
路過昌平時身體突然感到不適,正好附近有個皇莊,在裡面休息一夜再走很正常,不太可能引起朝臣們的關注。當然了,這座皇莊巧好是前倆年新建的皇家火藥廠,肯定也是純屬巧合!
把隨行的錦衣衛和官員們安排在一里外紮營,讓御馬監單獨負責皇莊的安保工作,洪濤帶著王安和二十名蹴鞠隊小太監晚飯都沒吃,一頭扎進了水泥廠房,見到了特意等候的鄒義和趙士禎。
“嗯,這回的顏色差不多了,顆粒大小也合適,效果怎麼樣?”看著蠟紙上鋪開的深棕色細小顆粒,由於疲憊而深鎖的眉頭終於有了些許鬆動。
“回陛下,同樣的裝藥炮管可以多射三成不紅不炸,射程不減反增。若是減少裝藥量,射程一樣,發射次數還能再多兩成!”
面對皇帝的詢問趙士禎信心滿滿,沒辦法,鐵的事實就擺在面前,半點水分不帶,好就是好,天王老子來了也只能這麼回答。
褐色火藥,黑色火藥的一種,是19世紀歐洲人發明的。因其原料木炭的炭化不夠充分,顏色呈深栗色而得名,也叫栗色火藥。
和傳統的黑火藥相比,褐色火藥燃燒速度稍慢。這就怪了,火藥不是燃燒速度越快威力才越大嘛,怎麼還去特意降低燃燒速度呢,是不是搞錯了!
錯是肯定沒錯的,褐色火藥是洪濤點名要重點攻關的產品之一,不光提供了詳細配方還讓門頭溝焦炭窯密切配合,專門壘了兩座木炭窯試燒木炭,直到成分滿意為止。
在熱武器時代裡火藥大致上分成兩種,發射藥和裝填藥。發射藥負責把子彈、炮彈從膛管裡推出去,裝填藥負責爆炸殺傷。想讓子彈和炮彈發射更遠,膛壓就要足夠高,可膛壓太高了槍管和炮管又受不了。
經過上百年的摸索總結,在19世紀末的德國人終於找到一種折中辦法,透過減少黑火藥配方中的硫磺,增加硝,配以炭化不完全的木炭粉末,降低了發射藥爆燃速度,使其燃燒更充分。
使用這種改良過的發射藥,能在不減少裝藥量的前提下既沒有增加太多膛壓又提高了射程,其產品就是褐色火藥。
準確的講,這種火藥用在大口徑武器上效果更明顯,比如火炮,口徑越大、身管越長越合適。反倒是在口徑比較小的火槍方面並不比顆粒化的黑火藥強多少,如果槍管足夠短,比如手槍,效能還會下降。
“這把鳥銃是新造的?”桌面上除了一小堆褐色火藥,還整整齊齊擺著四把火銃,兩長兩短。洪濤隨手拿起槍管最長的掂了掂,很壓手,得有七八斤重。
“是海河機械廠用水壓機打造的整根精鋼銃管,拉出四根陰線,口徑5分2厘,鉛彈重5錢,裝藥1錢5分,由燧石和鋼輪摩擦起火。
10步內可穿兩寸楊木板,30步內可穿一寸楊木板,100步內可穿單層皮甲。無論牛羊,被其擊中傷口皆有拳頭大小,血肉模糊無法醫治,煞是兇狠!”
說起這支新式火銃,趙士禎心裡是既愛又惶恐。它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對火銃的認知,從銃管制造到拉削膛線再到尖頭凹底鉛彈和燧石發火機構,以及準星、標尺,全都是聞所未聞。
但它的射擊效果非常出眾,裝填起來也很方便,威力更是大的驚人。百步之外輕甲士兵幾乎沒有防禦能力,重甲步兵到了三十步內同樣一下一個,哪怕舉著厚木盾牌也會被強大的衝擊力撞個屁蹲兒。
這麼厲害的火銃由自己製造出來,即便圖紙和思路都來自皇帝,也是件值得高興和自豪的事情,但心裡卻總有種淡淡的憂慮。
如果這種火銃被大量裝備到戰場上,士兵們怕是就要倒黴了。假如只有己方使用還能勉強接受,萬一被敵人拿去學會了,以後的作戰場面簡直不敢想象。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