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時命,穿越南宋當皇帝,浮沉的命運,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二月時分,春寒料峭,京西路,鄂州以南,漢水之上。

一艘南下的商船划水而行,幾個武將裝束的年輕漢子站在船頭甲板上,憑目而望。幾位武將腰桿挺直,風霜滿面,一看就是常年軍旅之人。幾個追隨的宋軍在武將們周圍警戒,旅人遠遠避開。

為首一人甲冑貫身,寬袍大袖,國字臉濃眉,雄壯異常,微微一瞥,眼中精光一閃,讓人肅然生畏。

此人名叫孟珙,大宋京西路邊陲重鎮棗陽軍“忠順軍”統制,名門之子,曾祖、祖、父、孫四代都在抗金第一線,不折不扣的滿門忠烈。

孟珙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岳飛部將。孟珙成年起就隨其父孟宗政於棗陽抗金,嘉定十六年(1223年),孟宗政在荊鄂都統制、知棗陽軍任內去世。孟珙為父服喪。

當初,孟宗政在世時,招收金國境內的唐、鄧、蔡三州壯士兩萬多人,編為“忠順軍”,他死後,由江海統轄。由於軍隊成分複雜,軍情不安,京湖制置司便命孟珙接替江海權管忠順軍。

雖然他是勳貴子弟,但他父親已逝,又是武人,能在邊地棗陽軍鎮守已不容易。此次奉旨入金陵城面聖,也是在他的意料之外。

三十而立,難道說,人生真的有驚喜發生?

“四哥,皇帝讓你交接軍務入金陵面聖,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七孟璋,忍不住開口問道。

事實上,這個問題,他們眾兄弟之前已經問了不下數遍。

“七哥,這還用說。不用問,新皇剛剛登基,正是用人之際。四哥戰功不少,肯定是要被提攜了!”

老十孟瑛最年輕,樂呵呵說道。

孟家十兄弟,老三孟璟、老四孟珙、老七孟璋,以及老十孟瑛,這四人常年在軍中隨父親孟宗政出征。此次去金陵,除了老三孟璟坐鎮棗陽軍,老四孟珙、老七孟璋、老十孟瑛三人都來了。

孟珙微微一笑,並沒有說話,手裡的《易經》始終沒有展開。

“幾位將軍,如果小人所料不錯,皇帝召幾位將軍去金陵,恐怕是要讓你們進金陵講武堂,成為天子門生。”

隨行的家丁孟大,忽然冒出一句不同的見解。

“孟大,怎麼說?”

老十孟瑛眼睛一亮,立刻興奮了起來。

金陵講武堂招募學員,面對大宋各路,不論出身,這已經是路人皆知。皇帝召他們三兄弟,難道真是這樣的打算?

“報紙上和告示上不是都說了嗎,講武堂招募學員,年齡17歲到30歲,軍中招募200人。講武堂招募截止日期到二月底,幾位將軍這個時候入金陵,恐怕不只是要面聖吧?”

孟大的分析,讓孟璋和孟瑛都是喜笑顏開,孟璋當即說道:

“怪不得皇帝沒有召三哥,只是召我們三人。原來是三哥過了而立之年。這真是沒有想到啊!”

“其實細想也不足為怪。軍中的許多年輕將領都去了金陵講武堂,而且都交割了軍務。他們能去金陵講武堂,咱們為什麼就不能?”

孟瑛跟著孟璋開口,滿臉的喜色。

皇帝如果召四哥孟珙一人去金陵面聖,有可能是其它軍務。弟兄三人一起前去,想來只能是金陵講武堂的事情了。

這可真是個意外的驚喜!

話說回來,老三孟璟已經35歲,老成持重,由他坐鎮棗陽軍,暫時處理軍務,孟珙也能心無旁騖抽身,輕輕鬆鬆上路。

老四孟珙今年剛好30歲、老七孟璋24歲、老十孟瑛只有18歲,都在講武堂招募學員的年齡範圍之內。

看來,金陵講武堂,他們是上定了!

“孟大,可我已經30歲。陛下拉我進金陵講武堂,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啊?”

孟珙苦笑一聲,很是有些感慨。

十弟孟瑛只有18歲,那才是去講武堂學本領的年紀。自己三十而立,已經老了。

孟珙的話,卻被孟大搖頭否決。

“將軍,到年底你才30歲。你現在是29歲剛出頭,再說了,金陵講武堂是一年的學制,等你30歲,你已經完成學業。剛剛好!”

孟大一番勸說,孟珙撇撇嘴,不再言語。

其實他已經隱約猜到,皇帝讓他去金陵,大機率是要他進金陵講武堂學習。要不然,也不需要他交割軍務。

金陵講武堂,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他又能學到什麼?

“四哥弓馬嫻熟,久經沙場,咱們都是見識過生死,到金陵講武堂去,是去教人還是被人教?”

老七孟璋狐疑地問道,嗤笑一聲。

自嘉定十年(1217年)起,金軍大舉進犯襄陽起,孟珙就隨父孟宗政作戰,在金宋長達七年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軍功卓著。真不知道,他去了金陵講武堂,還需要學什麼?

“就是,以四哥的軍功和本事,要是真的去了金陵講武堂,那妥妥的講武堂總教諭,連皇帝都得規規矩矩聽課。”

老十孟瑛迫不及待加了進來。

“胡說什麼?”

孟珙轉過頭,冷冷地瞪了一眼兩個弟弟。

“既然你們如此厲害,宋金怎麼打了足足七年,你們怎麼沒有滅了金國?”

孟珙的詰問,讓孟璋二人面紅耳赤,卻難以反駁。

“你們久在邊塞,邊軍實力如何,尤其是軍官將領帶兵能力如何,你們都心知肚明。”

孟珙轉過頭來,看著滾滾的江水,面色凝重。

“就比如說棗陽軍,名義上兩萬餘眾,實則作戰的不過七千餘人,只有三成不到。其餘人不得不屯墾養馬,以免糧草不濟。”

“但是軍中將領,貪生怕死者不在少數,可堪重用者寥寥無幾,一旦用兵,京西制置司立派監軍,百般掣肘。將軍雖為忠順軍統制,但畏手畏腳,難以如臂使指。”

孟大接著孟珙的話說道,看樣子是有感而發。

孟璋和孟瑛面面相覷,不敢吭氣。

聽起來,兄長說的似乎在理。

即便是兄長說的沒有道理,這個時候也不能反駁,以免遭到更為猛烈的打擊。

“《韃靼策》你們都看過,你們以為,陛下是閒的沒事,譁眾取寵嗎?”

孟珙指了指孟瑛腰間的《韃靼策》一書。

“四哥,你的意思是……”

孟瑛懵懵懂懂問了出來。

《韃靼策》,他們兄弟都拜讀過,因為是皇帝創作,價格不菲。其中韃靼戰力看似嚇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反正,他只是聽說,沒有親眼所見。

“堂堂大宋邊軍,連對付金軍都這麼費力,更不用說韃靼鐵騎了。韃靼騎兵來去如風,戰無不勝。金人偌大的疆土,如今被蠶食的只剩下了陝西河南之地。就憑如今的邊軍,能與之抗衡嗎?”

孟珙沉聲說道,忍不住吐出一口悶氣。

韃靼鐵騎縱橫天下,金人都被趕回了黃河之南,將來必是大宋心腹大患,連他都覺得壓力山大,難以心安。

皇帝成立金陵講武堂,整飭武備,真他尼昂的正是時候。

“四哥,你的意思是,皇帝創辦金陵講武堂,是為了對付北地的韃靼?”

孟璋似懂非懂,傻不愣登。

要知道,《韃靼策》可是皇帝還是皇子時所做。要真是那樣的話,皇帝可真是苦心孤詣,用心良苦了。

孟瑛和孟大一起,把目光都投向了孟珙。

很多時候,孟珙的分析都是對的。

“這是當然!”

孟珙斷然一聲,不自覺提高了聲音。

“練兵必先練官,官是兵之膽。沒有一大批訓練有素的中低階軍官,強軍何以練成?何以戰場殺敵?當年岳家軍為何能戰場稱雄,還不是憑著曾祖父、祖父那樣的中低階軍官中流砥柱。我想,這就是陛下創立金陵講武堂和水師學堂的本意。”

“將軍,既然你對金陵講武堂推崇備至,那你為什麼手裡還拿著你那本破《周易》?你是要武將變儒將,和皇帝見了面談《周易》嗎?”

孟大的調侃,讓孟珙不由得尷尬一笑。

“皇帝文章海內第一,誰敢在他面前舞文弄墨?希望皇帝明白邊事不舉的弊端,革除弊政,重振我大宋邊軍!”

孟珙揮臂,用力把手中的《易經》扔入了滔滔江水之中。

“四哥,你不看《易經》了?”

孟璋詫異地問了起來。

四哥苦讀《易經》多年,在《易經》上造詣不淺。這就把書扔了,實在是有些可惜。

“裝什麼裝!武將就該幹武將的事情。希望面聖以後,皇帝不要讓我失望,不要再讓我再拿起這破書!”

孟珙頭也不回,大聲回了一句。

猛然,前方水面變闊,原來船隻已經進入了長江水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孟璋忍不住,伸開雙臂,面對滔滔的江水,大聲唱了起來,吸引船頭上一片驚詫的目光。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孟瑛站在兄長旁邊,跟著大聲唱道。二人面對大江,慷慨豪邁,反覆發飆。

孟珙微微一笑,並沒有責備兩個弟弟的“犯二”。

年輕人,就該有年輕人的樣子。

吵死人的歌聲當中,孟珙看著遠處山水交接的天際,一時壯志滿懷。

金陵講武堂,這是他孟珙的命運轉換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拯救的美強慘竟是白切黑

山野行月

帶著系統回大唐

慕木楠

抗戰到了亮劍世界

十二束花

我在三國騎砍無雙

劍從天降

[崩鐵]人在仙舟,但植物大戰殭屍

識憐霜煌

我是要成為太后的女人

大紅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