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奀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袁閥,巴奀月,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從公元前221年開始,中國就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以後漫長的兩千多年,中國一直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並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時期。
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中華帝國長期的優勢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優越感:根據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國是“天朝上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開世界歷史,這個觀點在16世紀以前,的的確確是一個事實。
拿破崙曾經對英國外交家阿美士德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一旦被驚醒,世界將為之震動。”拿破崙一生縱橫歐洲,數次把多國聯軍踩在腳下,如此叱吒風雲的人物為什麼會對當時的中國有這樣的論斷,他的根據從何而來?
翻開世界近代史,我們會發現,拿破崙所處的時代,曾經擁有優秀遠古文明的區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歐洲如此,非洲也如此;而擁有廣袤土地的大國又大多沒有久遠的文明,俄羅斯如此,美國亦然;真正能將久遠的文明和遼闊的疆域結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國。
拿破崙一直試圖統一歐洲,因為他深知:只有將文明的力量與遼闊的疆域結合,才能造就偉大的帝國。
縱觀世界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文明能夠這樣偉大,中國的力量能夠這樣讓人不敢輕視,一直以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形式存在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一個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所有的權力集中在皇帝一個人身上。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雄才偉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變歷史的程序。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傑出的帝王以其豐功偉績而彪炳史冊,在中華帝國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一直都以一個大帝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各民族用各自的歷史共同譜寫出一部中華風雲史。秦漢時期,中華帝國把匈奴趕到西方,引發了歐洲的一系列大動盪;唐朝時期,中華帝國把突厥趕到西北,又引發了中亞和東歐的動盪。至於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以及各個朝代中的叛亂分裂或者起義,都只不過是這個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國的內亂而已。
現在,我們回顧這個偉大的中華帝國史,秦始皇,無疑是這個大帝國的最初締造者,正是由於他的君臨,才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礎。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實意義上的帝國元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天下,廢分封,設郡縣,同文、同律、同衡、同軌,修馳道,築長城,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有了一顆“統一的心”。
從此,中國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與獨特的文化內涵,把“大一統思想”作為整個社會和個人的至高理想永恆地留在了所有中國人的血液中。秦始皇也當之無愧是中華帝國的始皇帝。中國封建帝王“皇帝”的稱謂由秦始皇開始,他叫“秦始皇”,就是希望大秦帝國會有接下來的二世、三世,直至千萬世這般永遠傳承下去。這一點,雖然秦始皇的子孫沒有做到,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中華帝國後來所有坐擁江山的皇帝何嘗不是秦始皇的繼承者?史家有個說法叫“漢承秦制”,意思就是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繼承和發展了秦朝的大一統制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個繼承者。
秦末天下大亂,楚漢爭霸的結果是“流氓戰勝了英雄”。項羽首先在爭奪天下的霸業中勝出,但遺憾的是項羽根本沒有建立一箇中央政權的意識,而是把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領地。他的做法實際上是要讓中國再次回到戰國時代的大分裂中去,這無疑相當於一種歷史的倒退,所以最後他敗給劉邦也就不足為奇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其說是劉邦戰勝了項羽,不如說是統一戰勝了分裂。
楚漢爭霸,也開創了帝國的另外一個遊戲規則:就是皇帝輪流坐,英雄不問出處。這個規則的結果就是“成王敗寇”,完美地解決了帝國內部改朝換代的“正統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最有能力的人成為開國皇帝,帶領帝國一次又一次走向輝煌。
漢武帝即位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為日後中國兩千餘年的統一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中的“三綱”和“五常”都有力地促進了大一統思想在百姓心中紮根。“英雄風流不盡數,刀馬所至皆漢土”。漢武帝北擊匈奴,南平兩越,西通西域,奠定了現代中國遼闊疆域的初步基礎,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數次派人出使西域,促進了民族融合,中華帝國也開始有了廣泛的世界影響,漢文化圈開始形成。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中國大一統的格局第一次長時間地分裂。也正是這次分裂,喚醒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統一意識。
曹操年輕時,曾得當時名士許劭“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而他也的確沒有辜負這一番品評,一身功業讓後人又嘆息又嫉妒。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權勢已經到了人臣之極,但他卻沒有稱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維護正統觀念的影響。隨後他又立即率領大軍南征,儘管最後功敗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實行的諸多政策都為日後晉朝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西晉武帝再次統一中國,最大的功勞當屬曹操,這也是曹操被認為是晉祖的原因所在。在維護統一這一點上,曹操不愧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備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人緣的平民皇帝。劉備是漢朝宗室,又仁慈愛民,所以在東漢之末的亂世中是人心所向。他也正是憑藉著這兩個條件,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賣草蓆之人變成蜀漢的開國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為再次統一天下興復漢朝而努力,由於時代所限,他也沒有成功,但他建立的蜀漢卻在開發西南、促進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貢獻。劉備能夠三分天下得其一,很大程度是佔了“正統”的光,而正統的本質就是統一。
歷史進入唐朝,中華帝國在建立九百多年後,唐太宗李世民將這個古老的大帝國推向了輝煌的巔峰。中國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極少數上馬善打天下、下馬能治天下的英主。他在位期間,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對周邊少數民族,他實行開明政策,安撫首領,鼓勵民間交流,被尊為“天可汗”。
千百年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一直是人們備加推崇的封建社會治世的榜樣,他本人也成為後世帝王競相效仿的一代明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類拔萃相比,武則天可謂絲毫不遜色。她以女兒之身,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大環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讓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稱臣,本身就是一件絕非常人能及之事。但她的即位,又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勝利,她開創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華帝國在唐朝時期的一個重要過渡。政治上,她上承“貞觀之治”,注重富國安民,她的奪權過程雖然殘酷,但百姓生活不僅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反而更加富足,這就為後面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華帝國這個大舞臺上,宋太祖趙匡胤的傑出之處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宋朝之前的大一統政權,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在後期飽受地方勢力作亂的困擾,原因就是地方勢力擁有軍隊,可以很輕易地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
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後,第一個動作就是使用懷柔手段削去大將的兵權,使軍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徹底杜絕地方勢力叛亂的可能性。同時,宋太祖還是個重視文化的皇帝,宋朝經濟的繁榮和文化昌明也為前朝所罕見。
經歷了南宋與遼、金、西夏並列的分裂局面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人再次統一了中華帝國,這不僅是中國少數民族第一次統一全國,也使中國的少數民族再一次震驚全世界。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個戰爭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戰爭中度過,中原、漠北、西域、中亞都留下了他征服的足跡。中華帝國從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時表現出這麼強大的侵略性,所以,成吉思汗也成為對世界影響深遠的中國皇帝之一。
明朝時期的中國,仍舊是大一統的局面,朱元璋統一帝國之後,撤消丞相一職,又大開殺戒,幾乎將開國功臣斬盡殺絕,此外又開設了錦衣衛,監視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權在他的手中發展到一個新的巔峰。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舉措之下,明朝幾乎發展成了他的家天下,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再也沒有權勢能與皇帝抗衡的大臣,這不能歸咎於朱元璋個人,應該說是制度的弊端,已經實行了一千五百餘年的大一統式封建專制逐漸走到了盡頭。
明朝在重修長城一事上最下工夫,這也說明明朝抵禦外族的能力最低,在朱元璋的影響之下,明朝後來的皇帝都只專心內鬥,不思進取,明朝的世界影響力也隨之下降,中華帝國的疆域也降到一個低谷。
清朝由女真族建立,這也是少數民族第二次統一中國,而大清王朝中最雄才大略的皇帝當屬康熙帝。康熙是中華帝國最後一個文治武功皆很出色的皇帝。
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使耕地的面積迅速擴大,糧食產量有所提高,經濟作物也被廣泛種植,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康熙又平定準噶爾叛亂,將西藏、新疆和臺灣牢牢納入中國版圖,又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有效抵抗了沙俄對東北地區的侵略。
康熙時期是中華帝國的又一個頂峰,但是由於故步自封和閉關鎖國,中國已經跟不上世界發展的腳步,近兩千年的大帝國在最後的迴光返照中走向沒落。
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雍正時期,君主集權達到最高峰。雍正的即位過程可謂將中國古代的皇子奪權鬥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即位之後,規定以後的皇帝必須把繼承人的名字寫成詔書封存,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皇室繼承人紛爭的問題。雍正又設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檔案、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
雍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不容忽視,正是由於他的撥亂反正,才使得康熙的一些有效政策得以延續,也使得康熙開創出的盛世局面得以延續。
雍正之子乾隆是“康乾盛世”的收官者。乾隆在位六十年,前期,他政治頗為清明,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將“康乾盛世”局面推向了頂峰。
到了執政後期,乾隆開始窮兵黷武,將清政府積累下來的上百年家底揮霍一空,對外又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進一步耽誤了中國與世界的同步發展,時有英國人形容清朝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從這種意義上講,乾隆也是整個中華帝國的收官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直言不諱地說:西方之所以長久以來對中國心存疑慮,就是因為中國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大國。
“統一”是開啟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的地方政權就再也沒有辦法在政治上與中央相抗衡,無論是後世的哪一個封建君主,爭取統一或者維護統一都是他沒法抵擋的誘惑,也是他無法擺脫的宿命。一國不容二主的觀念在這塊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真正成為中國人的民族基因,也是中華文明歷久而彌新,中華民族能夠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們故事的主角袁熙也註定走上了和先輩們一樣的統一道路,註定血腥暴力輝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