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王朝三百年,大漢氣數已盡
陳喵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王朝三百年,大漢氣數已盡,三國:獄中講課,我教曹操當奸雄,陳喵嗚,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荀彧的結局,陳舟還是挺可惜的。
生命的終結,在於一個空食盒,忠於大漢,又忠於曹操,註定是個悲哀。
陳舟想改變荀彧的命運,先給他灌輸大漢氣數已盡的想法,減弱他對於漢室的忠誠,希望能避免那個悲劇。
“黃巾的事情,和大漢氣數已盡有關?”荀彧問道。
“有關!”陳舟說道,“我在那個課題上曾提到過,黃巾作亂其實和經濟有關,而這個經濟問題,大部分出現在土地上,荀先生應該清楚吧?”
荀彧也是士族。
儘管他不願意承認,但是黃巾逆賊的出現,確實和他們士族有著脫離不了的關係。
天下土地,大部分被控制在士族手裡。
農民沒有地,只能租用士族的,成為佃農。
如果天氣一直正常,沒有大災大難還好,一旦發生災難,農田顆粒無收,士族還要收取農田的租金,佃農交不起租,連田地都沒有了。
本來被士族欺壓的佃農,現在飯都吃不上了,還要被強迫交租,怒氣積累到達臨界點,再有張角傳教宣揚一下,黃巾就出現了。
黃巾裡面,大部分是農民。
如果農民能吃飽飯,有自己的土地,誰願意造反?
想到了那麼多,荀彧嘆了口氣道:“確實如此。”
“一個王朝,剛建立起來的時候,一切都是欣欣向榮。”
“比如說大漢,高祖建國時,天下初平,百姓對未來的嚮往,也是美好的。”
“經歷過秦末戰亂,那時候的大漢人口不會很多,無主荒地更多,高祖重新制定土地制度,在亂世活下來的百姓,都能得到可觀的土地,可以輕鬆地開荒耕種,天下很快迎來了一個盛世。”
“請問荀先生,我說的對吧?”
陳舟又說道。
荀彧微微點頭,說的都是事實。
“但是按照大漢的制度,經濟規律的推移,土地產權,最終會集中轉移到少數人的手裡。”
“大漢初期,人口不多,土地充足,大家過的殷實。”
“隨著王朝的發展,人口的增長自然不會停滯不前,人多了,土地的量固定不變,那麼人均耕地就少了,土地矛盾會逐漸爆發。”
“再根據規律,大量的土地,轉移到少數人手裡。”
“這便是土地兼併。”
“大量農民沒有田地,只能依附在那少數人下面當佃戶。”
“如此一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也會被削弱。”
陳舟繼續分析。
荀彧還沒聽完,臉色就有些蒼白。
因為陳舟說的這些內容,都是真實發生,比如說現在,作為士族的一員,他很清楚其中的關係。
“為什麼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會因此被削弱了?”
曹昂不太懂地問。
陳舟說道:“因為這些農民變成了佃農,手下無田地,朝廷收不到他們的稅,而少數掌握了大量田地計程車族豪強,朝廷能收得到他們的稅?為了把利益更大化,士族甚至會隱瞞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在擴張自身利益的同時,朝廷的控制力就這樣被他們削弱了。”
曹昂終於聽懂了,臉色和荀彧的一樣,很快變得不怎麼好看。
好像天下的禍根,就是他們世家士族。
“朝廷收不上稅,對地方控制力減弱,那麼在抵禦外敵,或者賑災的時候,很力不從心。”
荀彧附和說道:“比如說黃巾之亂起來前,大漢對西羌戰爭花費巨大,又有天災暴發,多地乾旱,朝廷沒能力賑災,張角乘此機會,起兵作亂。”
不愧是荀彧。
經過陳舟的提醒,他逐漸摸清楚原因了。
陳舟又道:“當下的百姓,其實對大漢朝廷,早就失去了信任,朝廷沒有民心,豈不是氣數已盡?”
大漢已經走到末路,救不回來了。
“如果朝廷以強硬的態度,重新丈量和劃分土地,清查人口,奪回對地方的控制權,又如何?”
曹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聞言,陳舟和荀彧都笑了。
這個想法很簡單,沒那麼容易實現。
“王莽也這樣做過,可是結果呢?”
“他破壞發展已久的土地關係,阻止土地和農奴的買賣,損害了士族豪族的利益。”
“甚至損害了部分自耕農的利益。”
“王莽的下場,公子很清楚吧?”
“這才有了光武中興。”
“王莽本來就是篡位逆賊,又做了那麼多不利於士族的事情,加速了他的滅亡,否則王莽也不會崩潰得那麼快。”
陳舟給曹昂解釋道。
不過王莽的崩潰,和劉秀這個位面之子的關係也很大,如果沒有隕石砸下來,劉秀的成功還沒有那麼容易。
聽完了這個解釋,曹昂不知道該說什麼。
原來受人敬仰,讓人欽佩計程車族,是造成亂世的根源。
大漢的氣數,敗壞在士族手裡。
“為什麼說是三百年?”
荀彧想著便問。
陳舟解釋道:“因為從第一次土地兼併,到一個王朝的滅亡,所有矛盾積累起來的時間正好在三百年左右,或多或少,這是秦以來,漢之後,所有王朝,只要改變不了我說的問題,差不多都是這樣,走不出這個規律。”
荀彧皺眉苦思,認同了陳舟的分析。
縱觀大漢歷史,也正如陳舟分析的那樣。
當然除了經濟和政權的原因,還有氣候原因。
這些陳舟沒辦法說明,因為不好舉小冰河時期的例子,現在也只是漢末。
但是給荀彧和曹昂的震撼,已經超級大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是一個歷史規律。”
“目前漢室氣數已盡,即使有某個大臣想當中興之臣,欲變法中興,匡扶漢室,可是現在的皇帝,接得住嗎?”
陳舟給荀彧提出這個問題。
漢獻帝劉協,還在關中擔驚受怕。
就算袁氏願意支援大漢,袁紹願意當中興之臣,只怕也救不回大漢。
荀彧搖頭。
“荀先生的目光,不要只在漢室身上。”
“大漢讓百姓吃不起飯,那麼餓死是死,造反也是死。”
“先生的目光,應該放在如何平定天下之上,如果漢室還能扶,那就扶,不能的話,換個主人即可。”
“如果單純的為了漢室,導致天下征戰不斷,民不聊生,這是荀先生想看到的?”
陳舟再問荀彧。
荀彧的信仰,好像要被打得崩塌了,沉默許久才說道:“誰也不想看到,天下亂成如此。”
聽了此話,陳舟就明白,自己動搖了荀彧的心。
將來應該不會,死得那樣可惜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