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打戲的背後意義,娛樂王朝,三寸刀,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無論如何,能做個不為走狗的翻譯終歸是一件高貴的事情。
這就是原版放映後沒有產生過的、劇中人物所引發的更深入的思考。
而劉清山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就很喜歡李釗這個角色的人物設定,從而在他的版本里,就特別針對這個人物有了更多的鏡頭圈定。
不過他使用的方式很巧妙,並沒有因此而增加這個角色的內容或者臺詞,而是隻多出來了幾個背景畫面。
比如在這一版本里,陸續出現在鏡頭裡兩回的李釗落寞的遠去背影。
還有他背對著敵軍軍官,臉上所呈現出來的滿臉鄙夷,以及由於刻骨的仇恨而導致的細微面部扭曲。
這些都相當準確地把這個人物的自責和怯懦之外,更細緻地描繪了遊走於時代狹縫中的小人物的無奈和辛酸。
這就讓觀眾們對李釗「翻譯官」這個形象,有了更加清晰飽滿的認識,能取得這麼普遍性的觀影后的同情心,其實也早在劉清山的預料之內。
當然更主要的還是林佳棟自己高超的演技所帶來的,那些這麼複雜的內行戲並不好演,需要相當深厚的演員表現能力的蘊含和把握力度。
所以塑造出「李釗」這麼個不一樣的翻譯官出來,對於整部電影來說是一個無比豐滿的人物塑造的填充;對於林佳棟個人來說,也足以在電影史上留下他的不可磨滅的一抹蹤跡。
得知了及時來到的信心反饋之後,劉清山的回覆就直截了當了很多。
他特意交代了石慧要加強針對林佳棟本人的正面響應,在此之外他當然還會透過小星的掌控力,來配合石慧以及清山吧的一系列後續動作。
而經過這些因素的持續發酵之後,他的最終目的是讓這個角色登上某個電影節的最佳男配角的座位。
至於他所扮演的葉問,對於影帝的榮譽倒不是有多強烈或者迫切,因為現在的他,實際上已經不再需要這些華語獎項的添持了。
反觀國外的一些著名獎項,他就更沒有期待了,首先這部影片的本質還是商業片,劇中人物關乎藝術性的東西少得可憐。
再就是他更想首先獲得海外市場對他編劇能力的認可,躲開更專業的影帝之爭同時也是他跟業內人士處好關係的首要前提。
對於海外市場來說,他畢竟是個外來者,太過突出的表現並不利於今後的事業鋪展和人脈關係的鉤織。
其實劉清山這一版的葉問,對其而言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
因為他的演技又一次得到了昇華,成功地扮演了一個一招一式都非常嫻熟,性格也成熟穩重的一代宗師葉問。
給人感覺是已經把一代宗師的那種英雄氣概淋漓盡致的表演出來了,而日常生活中的葉問有著文人氣質的,性格比較內斂
兩種不同的人物刻畫,是他之前沒有多少接觸的更細膩表現。
尤其是葉問在家裡練樁,四周空無一人,彷彿只剩他與木樁相對。
沒有與人對打激烈好看,沒了圍觀的熱鬧人群和喝彩聲,詠春與葉問,甚至是略帶沉悶的。
寂靜的宅子裡,響起手與木樁的碰撞聲,一下一下,讓人心絃震動。
這才是一個武林宗師最真實的一面,大部分的時光都用在靜心修煉,不需要眾星捧月,不需要喝彩。
只有一個男人與他心愛的事物,日長夜長,朝夕相伴,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葉問的身手,從來只在挑釁者面前顯露,在家裡,他永遠把心事默默承受,不願影響妻子。
電影裡熊戴琳給了葉問一個耳光,葉問默默受了這一巴掌,但他知道妻子內心的煎熬。
所以他沒有像
一般男人一樣,覺得丟了顏面便和妻子爭吵甚至動手,而是握著妻子的手,抱著她。
無疑,每個女人都希望能嫁給這樣的男人。
居然能把葉問的儒雅穩重演繹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從功夫上還是從生活的一些細節上都非常到位,已經把這個人物徹底演活了。
而且主題熱血,民族情緒被適當挑撥,前面橋段幽默,小鬼子也不是一味地傻里傻氣,動作設計果斷、暴力、真實、殘忍,這樣的商業片想不賺錢都難。
既然是一部功夫片,自然是讓觀眾熱血沸騰的打戲場面才是重點,也是最令人期待的。
但在《葉問》系列的打戲劉清山將它們設計得不再簡單,而是演變成同時展現人性的一種手段。..
第一場葉問戰廖師傅,這場戰鬥就充分地體現了葉問以和為貴的性格。
廖師傅剛在佛山開了武館,找葉問閉門切磋。
為了不傷到廖師傅,葉問出手較慢,點到為止,還打了很多空拳。
因為,閉門切磋,輸贏沒人知道,意思一下就行了,如果打出問題,今後雙方都不好做人,廖師傅也不好做生意。
這就叫,輸贏沒意義,重要的是生意,做人還是以和為貴的好。
第二場葉問打金山找,這場打戲,體現了葉問軟中帶硬的性格。
金山找是北方拳師,想在佛山打出名堂,於是騷擾葉問家,打爛葉問的傢俱,罵葉問兒子「臭小子」。
他還嘲笑葉問怕老婆,說詠春是「女***」。
這是對葉問價值觀的侮辱,於是他用更快、更猛的拳對付金山找,還拿雞毛撣子教訓拿刀的對手。
這不光是葉問打贏金山找,還是南方「小男人」對所謂的「男子漢氣概」的反擊。
在這裡體現出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三場葉問打十個空手道武者(儘管在侵華戰爭時期空手道在小島國一直是很小眾的武術,此處略過不提),這場打戲體現了葉問的血性。
他目睹了朋友被小島國人打死,怒火中燒,於是用功夫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怒,招式十分狠辣。
重腳踩臉,斷手斷腿,快拳連擊要害,優雅又兇殘,看得人心驚肉跳。
葉問平日謙謙君子,溫文爾雅,可國難當頭,同胞被害,卻能表現出恐怖的戰鬥力。
「我要打十個」這句臺詞,也就此成為了本片最經典、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刻。
整個影片裡的打戲,劉清山設計的動作,簡練凌厲,打得過癮,武指風格卻又傾向飄逸、華麗,注重動作美感和背後的文化內涵。
既把現代格鬥式的實戰技術表現得兇殘無比,又讓各門派的技術特點、個性表達了出來。
從「為打而打」到「為何而打」,才是功夫片能否成為經典之作不可或缺的「穩」字當頭。
所謂的「穩」即指故事的情節發展穩定,以往的大多數功夫片,為了能夠儘快地將劇情推進到打戲部分,往往會將故事的氛圍進行刻意的迎合。
《葉問》裡的所有打戲,就是圍繞著劇情的自然發生,發生的突兀,卻緊扣劇情發展。
在精彩的打戲也是需要完整的劇情來鋪墊的,這就是此片取得成功的要點之一。
再就是這一版本的葉問是由劉清山親自來扮演,類似如一個打十個的震撼人心的場面就不存在虛假的成分了。
為什麼?三年前的香江那場夜雨遭襲,劉清山面對的是更恐怖的近兩百人。
那一晚的畫面都被街頭的兩個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了下來,也只有他最有資格出任這樣的1v10。
不然這麼經典的打鬥場面,換成任何一名演員來扮演,就會被認為又犯了武打電影的老毛病:毫無遊走、毫無戰術地面對四面八方的對手,而對手一個一個上,其他人在外圍擺動作......
原版上映之後,針對這場戲,就迎來了各方人士、各種譏諷的群嘲模式。
這一版不僅換成了有實戰經歷的劉清山,他甚至為這場戲放棄了那種隨便擊打任何部位都能打暈的不合理,轉而更多地展示了一些關節技術和反覆打擊。
電影裡1v多,都要面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大家不一起上,非要一個個送人頭?
這個解釋也很簡單,因為搭檔真不是說的那麼容易。
如果不信的話,可以嘗試下找幾個小夥伴在不指揮的情況下同時進攻一個目標,看同步率是多少,所以配合是比單人出擊難的。
既然配合不好,那面對挑戰boss的行為,看著同伴進攻然後自己邊緣找機會偷襲也是很正常的思維。
咱們說的那種齊刷刷一起上,能做好的恐怕只有經過訓練的軍隊吧?
黑澀會、山賊什麼的,烏合之眾而已!
只不過這些看似正常的試探、偷襲,很難有成功或者即便讓你打中一兩次,也根本對主角沒有影響,說到底都是為了故事服務。
一個一個送人頭和主角光環是一樣的,都是大家對電影情節的戲言罷了。
這麼拍太假?那咱拍一個「葉問,卒」,那不就更沒人看了不是嗎?
更何況,劉清山對這一段的動作設計,敢於群戰就得具備一招制人,令其直接喪失戰鬥力的實戰能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