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六章 撫遠大將軍,我給玄德當主公,臊眉耷目,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劉儉想設立這樣一個獨立於朝廷之外,屬於自己的政治體系,也是因為他目前的勢力發展,促使他必須走這一步。
在歷史上的東漢王朝,曹操稱魏王,劉備稱漢中王,孫權稱至尊,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他們已經在勢力上成為了一個新的中樞政權。
但是礙於名義的原因,他們不能組建朝廷,但也不能夠再行使原來漢朝給予他們在地方上的官位政策。
所以,曹操即使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多年,他也必須要稱王稱公,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廷體系。
稱王的曹操擁有自己的尚書檯,擁有自己的百官爵位,可以組建他自己的治國班底,獨立於漢室朝廷之外。
而當曹丕篡漢之後,這套已經被運用了多年的魏王朝廷班底體系,就直接代替了漢朝的中樞朝廷,中間的過渡期非常之短,而且也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朝堂異動。
甚至比漢朝皇帝一代接一代傳位的異動還要小的多。
曹操的魏國尚且如此,劉備的季漢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必須要成立自己的政治體系,這樣在人事任免權和大義的上才不會被掌握了漢室朝廷的曹操卡脖子。
但是與曹操的魏王朝廷相比,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又拿出了什麼所謂的衣帶詔,但是他的政權影響力相對較窄,很多事情都是他自說自話的。
就大義名分而言,劉備當時並沒有佔據主流。
後世人說,魏蜀三分天下,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
但事實上,應該是曹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而劉備佔據的只有地利……人和嘛,劉備也有,但遠不及曹魏正統的人和來的多。
劉備尚且如此,至於孫權,那就更是三不沾了。
劉備好歹還有漢室宗親的名望,孫權有啥?
有個屎!
劉備敢直接稱漢中王,孫權敢嗎?他不敢。
孫權那個吳王還都是曹丕敕封的。
在被敕封為吳王之前,孫權礙於手底下的政治官署系統已經無法使用,沒法讓他的割據勢力完成內部構建,於是只能另闢蹊巧,給自己整了個“至尊”的稱號,用來濫竽充數。
聽著“至尊”這兩個字,好像挺霸氣的,但在當時屬於狗屁不通,純是趕鴨子上架硬給自己封的。
至尊這兩個字在古代,都是用以給皇帝的專指形容。
《荀子正論》中言,天子者埶位至尊。
可見孫權這人是有多不要臉!
而劉儉現在所做的事情,一則是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二則也是為了超脫於漢室朝廷之外,不受漢室朝廷的桎梏。
回頭有一天,他若是真能進京,他就不必像是董卓一樣,一邊進京之後受到朝廷公卿大臣們的攻擊,一邊還要利用這些人來運轉這個國家。
越早作籌謀,就越可以在最後關鍵的時刻,用於無縫取代。
而且相比於歷史上的曹操、劉備和孫權,劉儉覺得自己在這個時候任撫遠大將軍來建立一個幕府機構,比他們三個人都要來的名正言順。
這首先第一點,現在的劉儉是絕對不能稱王的,至少現在還不行。
在這個年頭,除了那些有家族繼承權的諸侯王外,劉儉若是直接稱王,那就基本跟篡逆無異,既然不能稱王,那就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來建立幕府機構。
而總攬對外族的事務,稱撫遠大將軍,對劉儉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
這個理由,你就是拿到天下任何地方說事,也沒有人能說出一個不字兒來。
因為他實打實的就是漢朝政府現在確實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而劉儉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其二,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上被朝廷授予撫遠大將軍,並建立幕府體系,對劉儉而言是非常合適的時機。
相比於歷史上曹操稱魏王、劉備稱漢中王,孫權稱至尊的那幾個時間段來看,現在的朝廷還是非常頗有威望的,不像是歷史上的劉協時期,屬於純傀儡政權。
天子劉辯和何太后在董卓的輔佐下,依然對地方有指揮權,現在的朝廷算是穩固的。
曹操成為王的時候,天下人皆知,劉協屬於曹操的傀儡。
所以天下世人,只要是反對曹操政治勢力的,都可以口誅筆伐藉此來攻擊曹操。
但劉儉在這個時間段上,可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甚至可以說,他在某些事情上還有求於朝廷的。
在這個時間段,被朝廷授予建立幕府的權柄,是最為名正言順,也是看著最為守規矩,同時也是讓天下人說不出他任何毛病的時候。
所以,劉儉今天跟董卓繞來繞去,其根本的目地就是在這裡。
給商貿協會要官是噱頭,要幷州是障眼法,這個撫遠大將軍,才是他這一次跟董卓談判的根本目地。
而很顯然,董卓並沒有劉儉想的那麼深遠。
也不怪董卓沒有想到那一層,這個幕府體系的建立,是作為一名穿越者,對後來歷史上所發生諸多事件的審評之後,所做的總結。
董卓不知曉未來,他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當然就不會明白劉儉的用意。
於是,接下來,董卓和劉儉開始在細節上舉行具體的磋商。
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
首先,劉儉自然是要來了他撫遠大將軍的名位,請朝廷名正言順的允許他根據北境邊塞的實際情況,設立以撫遠大將軍府為中樞的任免官職的權力。
同時,劉儉還要來了一個“北境守護”的頭銜,用來向全國人民明確自己的地位和責任。
也就是說,這名代替漢朝總領一切北境諸事以及對外國諸事的撫遠大將軍,可以根據對外的需要,臨時設立各種各樣的官位與崗位,並由他撫遠大將軍府直屬。
雖然有“臨時”兩個字,但對劉儉來說,這兩個字兒形同虛設,根本沒有意義。
設立了就是設立了,什麼算臨時?
五年是臨時,十年是臨時,三十年也是臨時。
而作為回報,劉儉則需要給董卓河北商貿協會總收入近三年來的總額的三成營收。
這個數額非常巨大。
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商賈的錢都是流通性的,商人不會將錢攢在庫裡。
這三年營收的錢,其實在中間有些已經被花出去了,甚至是被劉儉用來置辦新的產業以及擴軍。
現金劉儉可能還湊不出這麼多,不過好在他可以用物資來衝抵。
物資就物資吧,給董卓就是了。
對河北而言,目下各種物資非常充足,真就是不缺。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劉儉的行為是冤大頭,花這麼多錢只是為了買朝廷的一份敕封和一份任命。
但是,這在劉儉看來,意義非常巨大。
因為這份任命代表著他從現在開始就可以訓練一支類似“朝廷百官”的隊伍。
從今往後,只要是不出河北這個圈兒,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北疆皇帝”。
而他手下的人,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只要不出河北這個圈兒,那就是跟朝中的文武百官沒有兩樣。
他手下的人,從此以後,目光將會變得更加長遠,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高。
無論是治國還是治軍,也都會從國家級的角度去做了。
而且這些人的政治利益也將會因此和自己深刻繫結。
就算是河北今後為了新政而清丈全境的田畝,這些人也不會對劉儉產生過大的反對。
當然,清丈田畝要是徹底清除反對聲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把反對和反叛。利用這種利益捆綁的方式控制到最低。
隨後,劉儉又與董卓商討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為了打消董卓對他爭取撫遠大將軍這件事的疑慮,劉儉將主要的目標放在了對幷州治理權的渴望上。
對於劉儉來說,幷州這件事是障眼法,撫遠大將軍是他的真實目的。
但是,為了瞞騙董卓,劉儉現在的表現是讓董卓覺得撫遠大將軍是自己的障眼法,而幷州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其實以董卓的角度而言,幷州作為劉儉的第一目地確實沒有錯,至於什麼勞神子撫遠大將軍,還有那撫遠大將軍能夠臨時設立什麼官職,在董卓看來通通都是扯淡。
不是朝廷正式敕封的官職,終歸不會長久的。
劉德然這次可是虧損大了。
在答應了劉儉撫遠大將軍的事情之後,劉儉藉機提出,希望董卓能夠將幷州交給自己整治。
但董卓自以為聰明,他就是不上當。
不論劉儉對董卓說什麼,董卓對於這件事暫時就是不鬆口。
按道理來說,董卓適才已經答應了劉儉,幷州讓他主持……為什麼突然之間又變卦了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看到了從劉儉身上有更多的利益可循。
先把這個撫遠大將軍以及大將軍設立官吏的權利給劉儉,讓他嚐到一點甜頭。
幷州的管理權,回頭可讓劉儉拿出更多的利益來換。
這就是董卓打的小九九。
但是董卓如此表現,也在劉儉的計劃之中。
只要董卓還願意拿幷州吊著自己,那就說明撫遠大將軍的事兒絕對黃不了,只要這件事董卓不出爾反爾,那劉儉就無所謂了。
總之,劉儉需要在面上保持住他對幷州無限的熱忱。
兩個人,心中各自藏了八百個心眼。
且他們都各自以為自勝一籌。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