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二章 外骨骼與水下呼吸,龍巢暴君,南非巨頭,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死亡能量】這個從沼澤蠕蟲身上獲得的標籤,會導致恐龍守衛死亡。
它和【生命力】型別的標籤都有衝突。
但是,不具備生命力相關標籤的恐龍守衛,死得更快。
甚至,有一隻恐龍在演化的過程中就死亡了。
發現這點的時候,地行還以為遭到了外敵入侵,據點被襲擊了。
結果不是。
【沼澤蠕蟲】的【死亡能量】這個標籤,對於具備【生命力】的個體,都是有害的。
那麼,沼澤蠕蟲是怎麼活下來的?
地行仔細研究和解剖了一下,愕然地發現了一個問題。
沼澤蠕蟲這東西,能不能算生命還不好說......
不,準確地說,沼澤蠕蟲擁有“死亡能量”的部位,算不算它的身體部位還不好說。
外骨骼.....不對,應該說是“寄居蟹”?
他在小心地利用自己粗大的爪子解剖沼澤蠕蟲,用血能波動去感應“波動”的時候,發現,沼澤蠕蟲的“正體”,位於它身體的內側。
它的內側身體和外側身體是隔絕的,這種死亡屬性的能量,無法從外部身體進入內部身體。
某種意義上說,具備死亡屬性的身體部位,都可以算作它的殼或者“牙”,它們利用死亡能量對任何具備生命力的事物都有破壞性影響這一性質,用來碾碎各種各樣的食物,自己再從“殘渣”裡把能吃的部分都送入口中。
那位於外層的“血肉”,實際上是相當於“粉碎機”一樣的結構。
同時,也藉由死亡能量的反生命特性,作為鎧甲和盾牌,讓其他生物不對自己下口。
一種神奇而精妙的生物!
反覆解剖碎裂了近百隻沼澤蠕蟲,在血能波動的感知下,才發現了這一特殊結構的地行,也不由得有些感慨其精妙的結構。
這是自然演化出來的結構嗎?
地行都不由得思考了一下這個問題。
想要獲得這種【死亡能量】,就必須先演化出這種能夠將生命力和死亡能量相互隔絕的特殊結構。
而地行也有了些許想法——
外骨骼。
如果說非要讓自家的恐龍守衛演化出這一結構的話,唯一的可能,大概就是讓鱗片往外骨骼的方向演化之後,再去演化出這種結構了。
地行看了一眼【小盾鎧龍】,目前,比較合適的就是它了。
但問題在於,這一特殊結構並沒有形成標籤。
他需要多次嘗試,無論是把演化目標定在【外骨骼甲片】上,用【外骨骼甲片】去演化【死亡能量】,還是直接用【分支演化】去賭隨機。
沒有足夠數量的實驗個體,估計需要很多次之後才能成功。
說到這,他又不由得看了一眼【小盾鎧龍】的標籤——
【鱗骨外骨骼】
外骨骼這東西,對於節肢動物,尤其是陸生節肢動物來說,是有很大危險的。
對蜘蛛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大齡蜘蛛蛻皮時,很容易出現危險。
重力對暫時沒有硬質結構支撐的陸生節肢動物來說,是個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蛻皮期。
水生節肢動物,不需要考慮重力影響。
不過,除了重力之外,還有殼體本身的堅硬程度,一些蛻皮蛻殼時自己撐不開導致死亡的事故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但是,小盾鎧龍應該不會發生這一狀況,它是有內部骨骼結構的,比起節肢動物,更像是蛇
地行透過血能仔細感應檢查過了。
地行給它演化的【外骨骼】標籤,是落在【背甲特化】上的,也並沒有讓它形成完全封閉的結構。
它演化出的外骨骼,集中在背部的骨質甲片上。
小盾龍和許多甲龍一樣,背部的裝甲結構,都是皮內成骨——
甲片骨作為接近體表血肉的支撐和塑形結構,並不和肋骨連線在一起。
但是,也有一些甲龍的尖刺型骨片,是與肋骨融合甚至就是從肋骨上長出來的。
不過,無論是哪種,在它們的骨板之外,還有一層或薄或厚的硬質鱗片,覆蓋在這些骨質結構之上。
簡單地說,甲龍具備“鱗片”和“骨板”兩層鎧甲。
不過,有一件事——
甲龍的骨板,並非實心,而是有點類似鳥類骨骼,類似海綿那般,有著纖維網狀的中空。
過硬的甲片,儘管能抵抗攻擊,但是本身的重量和在抵抗衝擊時,容易造成內傷。
甲龍的骨板,面對鈍器重擊,也有減緩衝擊的效果。
小盾龍也是如此。
而在演化了【外骨骼】之後,小盾鎧龍的骨板骨片,和肋骨就徹底分離了,並且,也徹底地脫離了皮下位置,不再是皮下成骨,而是直接位於最外層的體表。
鱗片也並未消失,而是在一片片骨板之間形成了間隔——
骨質的骨板和角質的鱗片大大小小互相交錯,形成了宛如魚鱗一般的、互相疊加的外骨骼鎧甲。
怎麼說呢,也有些像穿山甲或者蛇的鱗片。
原本有些僵硬的背部,現在反而變得更靈活了。
不過,很可惜的是,小盾鎧龍的這個鎧甲,只存在於背部。
甲龍最大的問題也是這個,背甲乃至與頭尾的防禦都很強,但是除了盾龍之外的類別,腹部防禦都相對低下,和烏龜不能比。
霸王龍捕食甲龍時,掀翻甲龍肯或者對甲龍側腹、腿部下手是常規操作,霸王龍也沒有耿直到去直接啃背板的程度。
更何況,雖然理論上甲龍也在霸王龍的食譜裡,但並非是主要獵群,在食譜裡的地位應該用“偶爾也吃”來描述。
彌補弱點的問題......之後再演化幾次外骨骼好了。
地行對於把能量填充在外骨骼裝甲裡的防禦模式也有些興趣。
最後,回到沼龍這邊來。
沼澤蠕蟲具備的,【水生動物】的加成標籤,和一個特殊的【分解者】食性標籤,已經在雅爾沼龍身上演化成功了。
然而,有一些奇怪的地方。
哪裡奇怪呢?
根據目前的總結來說,【雜食性】、【植食性】、【掠食者】、【分解者】這些標籤,往往都會跟一系列消化器官聯絡上。
演化出了這些食性標籤,也會讓自身的消化結構朝著目標素材的消化結構方向變化。
【水生動物】之類的,按理說和水下呼吸之類的器官有關。
但是......
地行的目光,落在雅爾沼龍的身上。
沒有發現蚯引或者兩棲動物那種靠著溼潤體壁呼吸的結構,也沒有發現類似鰓的結構。
難不成真的是“無氧呼吸”?
不應該啊,按理說應該只有營寄生的蠕蟲才會走無氧呼吸這種低效路線的啊,水生蠕蟲應該是從水中交換氧氣的鰓或體壁才對.....
可這些結構都沒有在雅爾沼龍的身上發現。
異常......
等等,雅爾沼龍的食量是不是變得大了點?
ps:你們覺得“能呼吸元素”這種器官結構,在一個有元素能量的世界,會不會存在?
在一個氧氣含量不同於地球,甚至沒有氧氣的世界,會是以什麼樣的能量轉化為主要呼吸形式?
就算是一個氧氣含量與地球相同的世界,存在元素的情況下,呼吸方式有沒有變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