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舊事新說,皇兄何故造反?,月麒麟,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手裡的奏疏擱下,張敏輕輕揉了揉額頭。
他早就料到,俞士悅親自過來,不會是什麼簡單的事,但是,卻也沒有想到,會這般棘手。
王竑此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頗為特殊,要說論勢力,資歷,比他厲害的人有的是,但是,因著前番左順門一事,他在士林當中的風評又極佳。
這就讓他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那就是,他如果出了什麼事,會有大量的人幫他說話,但是,又沒有幾個人肯真心幫他說話。
對於大多數的官員來說,他們幫著王竑搖旗吶喊,只是為了彰顯自己也是敢言直諫,為國為民的人。
可是,真的要下什麼力氣,或者說付出什麼代價幫他,那對不起,交情沒深到那種地步。
這一點,剛剛武英殿中發生的事,便可彰顯無疑。
內閣可以堪稱是整個朝廷訊息最靈通的地方,張敏和俞士悅兩個人,也是如今內閣資歷最老的人,因此,他們自然對此非常清楚。
所以……
“次輔大人覺得,這份奏疏該如何向陛下稟報?”
抬頭看著俞士悅,張敏率先開口問道。
說到底,這份奏疏,是遞到俞士悅的手裡的,所以,張敏作為首輔肯定是跑不了,但是,具體該怎麼辦,還得俞士悅先給個態度。
俞士悅心裡自然也明白這一點,稍一沉吟,便道。
“右都御史乃朝廷正二品大員,王竑資歷不夠。”
這話倒不是故意在貶低王竑,而是實話。
說白了,王竑這兩三年走完的路,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別人十幾二十年才能爬到的位置。
如今朝局承平,又不是像土木之時,可能有傾覆之危,自然,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就提拔這麼一個人到七卿大臣的位置。
他再是有功勞,有名聲,也不能如此違背銓選的規則。
張敏聞言,也點了點頭,道。
“陳總憲雖然抱病,但是,都察院尚有於少保為右都御史,雖然如今不在京師,可若是再擢王竑上位,恐怕不妥。”
所以說,其實對於這份奏疏的結論,二人是沒有什麼分歧的,王竑肯定是不能上的,問題就在於,用什麼樣的理由,能夠名正言順的否決掉這個提議。
畢竟,王竑在朝中素有聲名,而且,此次舉薦他的,是陳鎰這個左都御史,朝中固然肯定會有大批的人反對這個提議,可如果他們處置不當,說不準,這些人又會反過來議論他們。
於是,這兩個人一個提資歷,另一個人把于謙搬出來,二人對視一眼,便算是達成了一致。
事不宜遲,既然有了統一的意見,二人便打發了中書舍人進宮遞牌子請見。
沒過多久,外頭的中書舍人走了進來,稟報道。
“首輔大人,次輔大人,剛剛宮裡傳出訊息,說陛下起駕,到坤寧宮去了。”
“坤寧宮?”
俞士悅略微有些意外,不過轉念一想,也就明白過來了,剛剛在武英殿,王竑的那番話,只怕給天子氣得不輕,一怒之下回了後宮,也是常事。
不過,皇帝既然在後宮,看來一時半刻之間,他們是見不著皇帝了。
見此狀況,俞士悅也就不繼續在張敏這裡繼續逗留了,起身行了個禮,便準備回去繼續處理政務。
可是,還沒等到他走出門,外頭便又有人進來稟報,道。
“首輔大人,次輔大人,懷恩公公到了,說是有旨意要傳。”
???
俞士悅回頭看了一眼張敏,二人眼中皆是感到有些迷惑,皇帝不是在坤寧宮嗎,怎麼會在這個當口派懷恩過來傳旨?
皺著眉頭邁出門口,卻見懷恩早已經等在了門前,其餘幾個內閣大臣,也都已經到了。
於是,二人一前一後的迎上前去,張敏道。
“懷恩公公到了,我等有失遠迎。”
“無妨,咱家匆匆而來,是有聖諭要傳,幾位接旨吧。”
懷恩倒是不多廢話,直接了當的便開口道。
於是,眾人連忙拜倒在地,隨後,懷恩肅然而立,道。
“上諭,左副都御史王竑,性本剛直,屢有諫止之功,著賜其妻李氏為三品淑人,欽哉。”
內容很簡單,但是,底下的一干內閣大臣聽了之後,卻是感到一頭霧水。
這又是個什麼章程?
剛剛武英殿中,天子都被氣成那樣了,這怎麼轉頭,還給了王竑嘉獎了呢?
要知道,朝廷的誥命可不是好得的,除了公,侯,伯夫人例封誥命之外,文臣當中,一般要到二品以上的級別,才會賜封誥命。
至於二品以下的官員,如果要給予其夫人誥命的話,大致便有三種途徑。
一種是為社稷立下大功之下加賞,另一種是臨致仕之前,朝廷酬謝其為國辛勞多年,專門給予的榮賞,不過,這兩者的難度都很大,前者就不說了,後者的話,要封贈誥命,起碼得是五品以上了。
這種級別的官員,能夠平平安安的致仕,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除此之外,最後一種比較穩定的方式,就是在吏部的京察或者大計當中,獲得上等的考評,作為加恩,朝廷也會封贈誥命。
不管是哪一條途徑,總歸下來就一句話,誥命是皇恩的體現。
可王竑這回,這算是哪門子的功勞,能得此皇恩呢?
接了旨意之後,俞士悅和張敏二人對視一眼,隨後,俞士悅上前問道。
“懷恩公公放心,旨意稍後便擬好送宮中用印,不過……”
話至此處,俞士悅的話頭停了停,似乎有些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見此狀況,懷恩便明白了他想問什麼,臉上浮起一絲笑容,懷恩又道。
“好教諸位知道,剛剛皇后娘娘下了懿旨,賜了這位李淑人珍珠十斛,翠玉頭面一套,過幾日宮宴,還要召李淑人進宮謝恩。”
皇后娘娘?
這話一出,不僅沒有解開他們的疑惑,反而讓他們的疑惑更多了,不過,懷恩卻並不繼續多說,笑著拱了拱手,便告辭回宮。
待得送走了懷恩,俞士悅和張敏回到公房當中,看著面前的奏疏,面面相覷,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說,沒有這道旨意的話,他們肯定是立刻進宮,否了這個提議便是,可如今有了這道旨意,卻不知道,如今天子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於是,二人默契的將奏疏先放下,隨後便打發人,去宮裡探聽訊息。
沒過多久,便有人來回報詳情,俞士悅也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天子在武英殿議事之後,盛怒之下,去了坤寧宮中,隨後,皇后娘娘問起天子因何動怒,天子便將王竑所言說了一遍,還說了一句……
“此輩匹夫,借朕邀名爾,若非朝廷優容言路,定將其下獄問罪!”
聽了這話,皇后娘娘卻沒有順著天子,而是起身叩拜,道。
“有此良臣,社稷之福也,陛下何以動怒?”
隨後,天子平息了怒火,明白自己不該動怒,於是,皇后便建議天子,應當封賞王竑,以彰言路,這才有了他們面前的這道旨意。
啊這……
俞士悅聽到這個訊息時,還是在張敏的公房當中,發愁陳鎰的奏疏該怎麼票擬。
聽完了底下人的稟報,他們二人的臉色,卻有些精彩。
不管是俞士悅還是張敏,都是博覽群書之輩,所以,對於很多的典故自然是信手拈來。
別的不說,這個故事,聽起來怎麼這麼耳熟呢?
“首輔大人,這……”
俞士悅苦笑一聲,抬頭看著張敏,卻見對面和他的表情簡直一模一樣。
這可不就是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的翻版嗎?
咋的,又在大明朝重演了?
“既是如此,這份奏疏事關重大,不若,奏請陛下,下朝議如何?”
看著手裡的奏疏,張敏沉吟片刻,謹慎的開口道。
俞士悅思索了一下,也點了點頭。
應該說,為了這點事情下朝議,壓根就是小題大做,畢竟,都察院現在又不是沒有掌事官,就這麼一份舉薦的奏疏,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批了就算了,哪還用的上下朝議。
但是,這兩位內閣大臣,卻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種方式,原因便是,現在天子的心思,著實是有些太過難以捉摸了。
這道聖旨,看似是在褒獎王竑,可是,朝堂之上的事,很多時候,可不能只看表面,比如說……
回到自己的公房,俞士悅又將剛剛那個前來稟報的中書舍人叫過來,細細盤問了一遍。
當然,重點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這種後宮之事,這麼短的時間,他們是怎麼打探到的。
得出的結果也很簡單……
“回次輔大人,皇后娘娘派了很多人去王大人府中賜禮,有幾個出宮的宮女,出宮時將這般情景說了出來,如今,宮中已經有不少人都知道了。”
這話一出,俞士悅的神色頓時變了變,揮手將那中書舍人打發下去,他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如此看來的話,天子是有意如此,至於目的,恐怕是要鼓勵言路,卻又礙於情面,不好放下身段親自出面,所以效仿了唐太宗故事。
不過,雖然說這個解釋頗為合理,但是,俞士悅卻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
與此同時,這個疑問也同樣出現在了坤寧宮中。
“稟皇爺,訊息已經散出去了,想來,如今內閣已經得到訊息了,過上兩日,只怕朝中也會傳開,奴婢回來時,幾位老大人一直想問皇爺為何要下這道旨,奴婢按您的吩咐,只說是皇后娘娘勸了,並沒有多說其他的。”
聽到懷恩的回報,朱祁鈺滿意的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麼,見此狀況,一旁的汪氏卻忍不住問道。
“陛下,臣妾也不明白,您要賞這位王大人,賞便是了,為何要說是臣妾勸的?”
汪氏的家裡,也不算是小民小戶,自然也是讀過書的,所以,唐太宗的故事,她當然也知道。
不過,大明不是唐朝,汪氏也很清楚,自家夫君不是那死要面子的人,若是那王竑說的真的有理,賞賜便是,偏要拐這麼大的彎子。
“朕不是唐太宗,王竑也不是魏徵……”
聞聽此言,朱祁鈺搖了搖頭,開口道。
“大明需要一個魏徵,可是,朕不需要……”
就像所有人猜測的那樣,這件事情,朱祁鈺的確是在仿效唐太宗故事,但是,卻又不完全是。
武英殿之事後,朱祁鈺冷靜下來,便想起了那日在陳府的情景。
當時,朱祁鈺問如何解決言路的問題,陳鎰給他的回答是,觀歷代賢君所為,或有所得。
那個時候朱祁鈺沒反應過來,但是,武英殿一事,卻讓他猛然想到,陳鎰指的,可不就是唐太宗和魏徵的事嗎?
貞觀之治,清平盛世,和這對君臣是脫不了干係的,有關於他們的故事,如今在朝野上下,依舊廣為流傳。
不管是唐太宗心愛的小鷂被捂死,還是長孫皇后的勸諫,都成為了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所以陳鎰想說的很簡單,那就是,如果想要一個敢於言事的環境,那麼,要麼就是給予言官寬鬆的環境,讓他們說什麼都不會被責罰,要麼,就是打造出一個像魏徵一樣的人出來。
前者顯然不是朱祁鈺想要的,畢竟,大明的科道已經足夠張狂了,再給他們無限的諫奏權,那他之前還折騰什麼。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第二條路,找一個標杆出來,打造一種,好像是鼓勵言事的氛圍出來。
所以,朱祁鈺說,大明需要一個‘魏徵’,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需要魏徵的是大明,而不是朱祁鈺自己。
這就是,他非要仿效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故事的原因。
魏徵是千古名臣,而唐太宗之所以會接納他的諫言,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心胸寬廣,更重要的是,魏徵本人是有見識的,他提出的大多數諫言,都是正確的。
這兩者兼備,才促成了這一段君臣佳話,可是,在朱祁鈺看來,王竑顯然是達不到魏徵的高度的,此人雖然正直,可是,卻過分迂腐。
如果說朱祁鈺出面封賞他的話,那麼,就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賞了,便等於承認他是對的,既然是對的諫言,身為君上,就沒有不接納的道理。
可是,朱祁鈺需要的,是一個有魏徵之名,而無魏徵之實的大臣。
如此一來,便只有讓皇后出面‘勸諫’,如此一來,雙方都能有臺階下,而且……
朱祁鈺看著眨了眨眼睛,明顯有些不解的汪氏,卻沒有多說,只道。
“治哥兒呢?陪朕去看看他……”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