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八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上),大明求生記,拉拉袖,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刊天下文章,教導百姓學問,是吾輩讀書人的最大榮光,有教無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自己的文章能印成書,讓天下人看到,是每個讀書人最大的心願,這就成為了報刊文章的最大來源,什麼稿費之類沒有這樣的概念,能不能把自己的文章選中刊印出來,哪怕是倒貼也心甘情願。

鄆城宋金河書院已經開學,第一期學生不收費,也免束脩之禮,來自附近的都是一些貧窮人家的孩子,招收了一些家境不好的老童生及生員作為蒙學的教員,加上從平安鎮《大明科技學堂》畢業的七位教職,組成了東北方規模最大的蒙學堂,所謂蒙學就是識字班,學院內只有一個高階班就是童生班,招收的是以往透過縣考的童子試,這些童生年齡參差不齊,從十幾歲到六十歲的都有,有些人已經參加了十幾次的府試而不得,聽說去宋金河書院進學,不管往後能不能考中府試,三年後畢業,書院會安排商貿城中的職位。對於這些老童生來說,就當是過了府試,還有院試這一關才能成為廩膳生,而廩膳生不是考上就得,最多成為增廣生。

明代到了成化年後,秀才功名由地方官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其後名額增多,因謂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又於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後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

對於這些童生來說,還是現實一點,入學三年弄個包分配,解決吃飯問題是不是當務之急。有些人因連年考試,還帶著一大家子,座吃山空,生活不堪多年了,如果再去考生員的話,考上了又能如何,還是要忍飢挨餓,不如先尋條出路最說。吸引這些童生前來“宋金河書院”就讀的不止這些,還有學院內出版的學刊,每一期挑選一篇由這些童生書寫的文章,文章的題目由學院內教職出題,題目當然不是“四書五經”上面的,也不是史書上面,而是一些關於民生的題目,比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對安居樂業的理解”,“大明百姓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份月刊每刊出八頁,除了宣傳商貿城外,還有商貿城中各種商品的價目,招工啟示,有時政、商情、衙門公告、學院教育內容、讀者來稿、地理知識,最後是廣告等。

知縣關興茂為月刊的名譽教授,顧麟為總編,學院內教職都為小編。

從洪熙起,城北重華書院開辦以來,已經歷了宣德、正統、景泰、成化半個世紀,成為了山東有名望的書院,來自聖人之地曲阜的許多老儒擔任教職,從重華書院考取的生員已經有九位,其中一人中舉,書院主要生源是附近的鄄城、鄆城、鉅野、梁山、荷澤等地。能進學的都是大戶人家又或是大地主員外之類人家孩子,只要交上一筆束脩,經過入院考試就能上學。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重華書院”遷入荷澤後,是菏澤歷史上規模最大、存世最久的著名書院之一,在山東乃至全國的書院發展史上享有盛譽,為中原地區的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目前的這個書院就是荷澤重華書院的前身,坐落在鄄城跟鄆城之間,佔地十一畝,要說規模也是相當大了。自從鄆城宋金河書院開學後,二家書院的競爭也就凸顯出來,宋金河書院印製院刊的方式,對重華書院的衝擊非常大,在古代書籍太精貴了,而這種又像報紙又像雜誌的書籍,在章子俊看來就是一份消費類的讀物,讀後即扔,可是在古人眼中,凡是成書成冊的書籍都是奢侈品,只有大戶人家中才會有書,書籍也代表階層,就因為書籍稀缺,讀書只是少數人的專利,窮人家的孩子是讀不起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書籍太貴了。那麼,古代一本書需要多少錢呢?古人出於對聖人學問的敬仰,敬惜紙字,見到紙張都必須撿起來,何況是書籍。自漢以來,儘管造紙術普及,仍然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起的。另外,在活字印刷術出現之前,出版書籍主要靠雕版印刷,雕版印刷需要提前雕版,工程浩大,一字出錯就需要全部重來。這樣一來,人工費自然也是不低了。

《書林清話》記載,南宋淳熙三年,蘇州公使庫印刷《大易粹言》二十冊,耗紙1300張,棕、墨、糊藥、印背匠工食錢等1.5貫,賃版錢1.2貫,成本共計約3.3貫,標定售價8貫整。宋時一貫錢摺合約300人民幣,也就是說,一部《大易粹言》成本價需要990元,而售價足足2400元!這個價確實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一個讀書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啟蒙類讀物,四書五經是必修課,歷代先賢之著作也是必讀的,可以想象,要供一個讀書人,非窮盡全族之力不可。

明初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乃假借與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許多窮苦子弟就是靠借書抄書求學,所以手抄本的“四書五經”在民間大行其道,一個家族中的藏書,往往很大一部份就是手抄本。

而章子俊早在平安鎮開辦的大明科技學堂時,首先解決造紙的問題,有了價廉的紙辦學才會減少成本。古人造紙費工費時,把一些麻絲、木屑、竹絲浸泡後,用石磨碾磨粉碎成漿狀,接著就是舂臼了,就是把碾磨粉碎後原料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形同泥面。將被打爛之竹料等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再用細絲竹簾讓漿狀攤鋪晾乾成紙,每一張紙確實金貴繁複。

而章子俊的做法就是製作粉碎機,粗碎、精碎把樹葉灌木竹木一類用機器反覆粉碎成末後,再用石灰水浸泡,成漿狀後,再用細竹簾上漿晾乾,過程中也不用反覆清洗漂白,只要紙張能用就行,這種帶有淺灰黃色的紙張,印製報紙、雜誌類的書籍,加上不用刻板,採用鉛錫活字,成本就會很低。

有了紙張後就要有印製作坊,這種印書作坊首先要建個小窯爐,用來融化鉛錫,鉛錫的融點很低,只要能達到三百多度即可,接下去就是製作出鉛錫字出來,再讓工匠修正字形,排版印製即可。這種印製作坊可以同時印製相同的多塊活版,所以說印製速度也大大提高了不少,而且成本更加減輕。像八頁這種期刊,印製的數量越多,成本越輕不到五文。當然對窮人來是說五文可以換五個燒餅,價格也是不低,一般的窮人不識字,花五文錢買來也無用,可是對讀書人來說實在是太便宜了。還不及一張普通的宣紙價。

在明朝刻板印書分為三大類,一類由朝廷官府出版的書籍,稱為官刻,往往是翰林院修書,“國子監”刊印,國子監既是大明教育管理機構,也是最高學府,但同時,國子監也是大明朝書籍出版的主管部門。分管著全國地方官府刊印的書籍,除了國子監有專職的印坊之外,還有內府刻書,監本和藩刻本。內府刻本指宮廷刻書。主持其事的是宦官衙門司禮監,其下設有經廠,專司刻書。所刻書大多是政令典制和經史讀物。監本分南監本和北監本,因南京和北京皆設國子監,都曾刻印書籍,南監刻書尤多。明代的出版機構,雖由司禮監經營,但朝廷官府各部院,如禮部、工部、兵部和都察院都刻書。欽天監、太醫院也刻印本專業的書籍。形成圖書“版出多門,各司其責”的局面。

所以說在明朝要出書很容易的,只要有銀子。第二類是地方刻書,各省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本地方誌。各地儒學、書院監運司也間或刊印書籍。在地方出版機構中,明代的特點是各地藩府刻書較多,稱做“藩府刻本”。

第三類為私人刻書及各地商業刻書,也是大明刻書最多的來源,風氣甚盛,大多集中在江浙一帶。除了刊印古籍之外,往往翻刻宋元版,所以刻本十分精緻。私人出版家中尤以常熟毛晉汲古閣最為著名。他善於刻書,精於校勘,奮鬥40 年,刻書600 餘種。所刻書籍運銷全國各地,有“毛氏之書走天下”之譽。明代書坊刻書進一步發展,分佈地區較前廣泛,數量也更多。福建建寧是書坊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下游的南京、蘇州等地也有許多書坊。

除了這些外,還有一些極小的民間家庭作坊式刻書,專門刻印一些佛經、燒附、民間故事小話本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女俠饒命,我真是正人君子

道聽途說的他

人族鎮守使

白駒易逝

守古墓斬神明

生生不息

血者求生

絕對不吃魚

元神聖魂

平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