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四),大明求生記,拉拉袖,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城東林老漢一家五口人丁,三間草屋,院中有一棵大杏樹,三畝旱地,一畝水田,一頭驢,家中兩兒一女,大兒十七,說了一門親,是城西張家,張家在城西橋頭做豆腐,家中只此一獨女,年芳十六,等待明年完婚。林老漢家二兒十三歲,小女九歲,平時林家三男丁全在種地,因母親去世早九歲的小女擔起了在家做飯洗刷的活計,日子也過的去,從去年起,三畝旱地種植了土豆和玉米後,總算不餓肚子了,所以在院中又養了二隻小雞子。現在林老漢一家遇到了一個難題,因大兒要娶親,顯然三間草房不敷使用,想要在院中左邊搭一間廂房,用作大兒結婚用房,正當一家子籌錢時,大兒卻對林老漢說道:“想要在“金城苑”那邊直接購買一間商品房來的省力,可謂是拎包入住,雖是一開間不過還有樓,前後都有院子,要比自己搭建省心省力,全是磚瓦房,水鏡地面窗玻璃,價錢十二兩銀,而自己營造卻是土坯牆,草屋頂,成本下來差不多要五兩銀,自己還要沒日沒夜地打土坯磚,加上父親的“爛腳”很是幸苦。”

林老漢很是無奈,這些年來沒日沒夜地辛苦,把腳爛成了兩倍大。這種病在此時很多,因長時間用力屬於筋脈曲張一類,後然慢慢嚴重就會發展成炎症,潰爛起來,整天流水流膿,外表皮會結一層硬皮。

林老漢一聽好是好,就是沒銀子啊,大兒就說道:“要不婚事推後幾年,先賺些銀子買房吧,想必張家也會理解。”

就這樣,林老漢跟親家去商量推遲婚期是為了要買房子的事,當下的普通百姓生活很艱難的,不要以為明朝的百姓都不愁吃穿,像林老漢這樣的家庭,每天吃二餐,全家穿的衣服都有補丁的,沒有補丁的衣服只是逢年過節時穿幾天,這不是單單百姓的收入少,也不是官府的稅收高,又或是盤剝,而是商品的流通不暢引起的,林老漢一家這二年來種植了土豆和玉米,去掉各種開銷光收成足夠一家五口吃用一年也吃不完,多餘的土豆要麼爛掉,多餘的玉米被鼠咬蟲蛀外,只能用來換些生活用資,比如換點鹽、養幾隻雞、要麼就喂牲口,因為用這些糧食做別的,如釀酒就要交高額的酒稅,如販運別地,這運輸的費用實在是太高,也負擔不起,還有一個去處,就是平價賣給官府常平倉,這樣做有一個弊端,來年就會增加糧稅,因為給你家定的糧稅太低了,所以你家就多出了那麼多的糧出來,明朝的糧稅定為三個等級,一等為上好水澆田,二等為肥沃旱地,三等為瘦地。一般的旱地多為瘦地,而玉米、土豆、紅薯這些在瘦地上種植還能高產,這幾年來慢慢有許多的農戶大片種植了,除了人吃外,就是給牲口吃,是不是很浪費,其實還不知道土豆除了釀酒外,還能深加工許多的東西出來,作為糧食玉米的吃法目前就是磨成粉,在瓦罐中煲糊糊喝,要麼就是烙餅吃,原因是玉米做成饅頭因為石磨的粉不夠細粗糲難下嚥。

還有就是紅薯,這紅薯吃多了燒心,好在也能充飢,除了釀酒最大的用處就是喂牲口,在德尋酒樓中有一種粉條,就是用紅薯做的,可現在鄆城還沒人知道粉條是用什麼做的,只知道從平安鎮那邊販運過來,跟仙人面一樣。

目前章子俊所有的產業,技術都是不保密的,誰想學就學,學會了自己去開作坊也不攔著,這種糧食深加工,章子俊的做法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帶來的效益,比如製作紅薯粉條,從種植收購起就是一整套機器裝置,滾筒清洗,到粉碎到擠壓晾乾,最後包裝好投入到各家商行販賣,而一家一戶小作坊也能做,試想各種成本加在一起,產量低下,成本就高,還不如直接購買平安府出品來的划算。

那個仙人面也是一樣,壓制成麵條後,餘下的加工成品,不是一家一戶幾個人能製作得了的,全是規模效應,採用流水線生產,每天能製作出五十石的泡麵出來,換算的話一石就是120斤,五十石就是六千斤,而紅薯粉條的產量還要高出數倍為每日二百石。

雖然章子俊給明朝帶來了土豆、玉米、紅薯,其它還帶來了辣椒、西紅柿、洋蔥,經過這些年的培育,都得到了種植,可明朝老百姓並不賣帳,按地方區域主食還得是稻米、稷米、菉豆、蕎麥、穬麥、大麥、小麥、白粱米、黃粱米、青梁米、黍米、秫米、粟米等這些,現在的土豆、紅薯、玉米只當是在這些許許多多糧食中的某一種罷了,產量高也就當成是牲口飼料用,就像是黃豆,在北方就是餵馬,作為一種精飼料,餘下的做豆漿磨豆腐,從不當主食。因為產量高,不挑地,所以才慢慢地有農戶種植了。

所以說,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往往需要幾代人後才見效果,不是某些穿越小說中寫的那樣,把紅薯帶到了大唐又或是大宋後,立馬百姓全吃飽了幾十萬軍隊全有糧食了那樣,看著很過癮而已。試想如果每天吃紅薯,十天半月後就拉不出粑粑來了。目前唯一讓明朝人接受的就是產量高,地邊角落,山前屋後都能種植,就說林老漢一家,一畝水田一年中種植二季,冬種小麥夏種水稻,原本旱地上種些菉豆、蕎麥、稷米什麼的,產量極低,本著產量能比種糧高的原則,只要勤快一點,多擔水澆地,運氣好也能有不少收穫,所以說不是明朝人矯情,相比起稷米、小麥這些來說,紅薯雖好,還是不能當主食。萬一田地裡面不產稷米和麥子了,那麼一家人吃什麼?所以說萬事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當前制約著明朝百姓生活變好的就是運輸,還有就是各地府衙稅收繳費不一,一個縣令就像是一個“王國”鄰縣的買賣不能在本縣自由進出。

季家人賣掉了一頭黃牛,十五隻羊,湊成路資,在家族中挑選出營商的一位大伯帶著季氏不遠千里,一個多月後總算來到了傳說中的平安鎮,奇怪進入城內,沒有城門和城牆,只是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面刻有平安鎮三個大字,首先看到的就是筆直的一條水鏡路面,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商鋪,人潮繁華,經過打聽後來到了平安鎮照磨所,找林熙林大人投書,看得出來這位季大伯長年經商,辦事很麻利。

等門子拿了書信通報後,林熙很好地接待了季家大伯一家,書信上顧麟只是說了季氏是鄆城商貿城的文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也,故而季女痛苦不堪。

既然是顧麟特別關照,出於好奇林熙還是見一見季女,一看之下,嚇了一大跳,連忙讓差役送去衛生院,隔了三天後,林熙在跟章子俊閒聊時說起此事,可把章子俊勾起了好奇心,也想看看當前衛生院對這種外科手術的水平如何了,就和林熙一起去找牛易問問。

目前衛生院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大門的額匾上寫著“醫者仁心”四字,門邊上掛著牌上寫“平安鎮衛生院”。進的門來正面就是診所,一排的正房,每一間正房裡面都有一位醫生看病寫方子,左邊上女部,右邊上是抓藥取藥的地方,後院內正房是一座三層樓房,內是供看病住院的病人居住,二樓是醫生,配藥夥計、前來學醫的人等居住區,三樓為醫院內部辦公區,穿過一道院牆門最後面地方很大,就是藥房炮製間,在這裡就是一個大作坊,各種藥石的炮製,切片、磨粉、歸類等。右邊上一排教學用房,裡面除了教學的器具外,還有實驗室,什麼量血壓的水銀柱,聽診用的聽診器,各種倍數的顯微鏡等等這些新奇古怪的東西。

現在牛易已經是衛生院的院長了,這些年來不用朝廷認可什麼醫官,在平安鎮的衛生院學過醫的就是正當醫生,有平安鎮衛生院大紅章為尊。

在平安鎮衛生院主要教學外科及一些病人護理知識,雖然很粗淺不成條理,起先只不過是用章子俊寫出的一些衛生常識來教學,隨著理解的深入,對許多病因的解讀後,成果不小,已經成為整個大西北有名望的求醫問藥之地。也帶動了藥材的興旺。

特別是碘酒和碘伏的提起應用,極大地改善了當前許多人的醫治,這種用於面板的消毒,以及黏膜的消毒,正是許許多多不愛講衛生的明朝人所需。

要是林老漢當初有碘酒擦一擦,也就不會發展到把腳爛成現在這樣的地步,這種爛腳要麼截肢,要麼因感染到血液而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劍動九州

凝二少

九五至尊

琴聲

送病神醫:讓你給畜生治病,你咋去治人了

百里劍神

太古龍神

月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