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大明求生記,拉拉袖,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土木之變後,大明王朝再也沒有能力對蒙古族各部進行大規模的遠征了。由此以後加強北方防務,修建長城防禦體系便顯得越來越重要。直到現在還在大規模興築中,每年耗費的銀子,已經成了朝廷一項固定支出。

在陽原城東十里有一個七馬坊村,在明初在村外設立屯堡,築有瞭望烽火臺,現有一個千戶所駐紮,屯堡內人口有二千七百多人,現在大明像這樣的大小屯堡有上千個,從榆林、偏頭、大同、到宣府沿著邊牆縱深百里內分佈著,這一次韃靼小王子的入侵繞過了邊牆,出現在了陽原實屬罕見,所以保國公朱永的戰術很明確,首先就是要截斷這一路韃靼,就在七馬坊村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分成二路合圍這一路韃靼主力,平安伯及參將劉寧率兵五千與韃靼兵戰於聚落站西,牽制韃靼外圍兵力,這是章子俊來到明朝後第一次身臨古代戰場,韃靼外圍兵力都屬遊騎狀,一路行來一路搶,這些遊騎兵很是兇猛,而後面就是被搶來的青壯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運輸隊,各種財物、糧食、婦人、車架、各種牲口,章子俊跟劉寧合計,由劉寧帶領三千騎精銳阻擊韃靼遊騎,章子俊帶領二千步卒掐斷韃靼運輸隊。

先來說說明朝軍隊的組合,目前章子俊帶領的這隊營兵純屬步兵,戰馬全給了劉寧,二千人配有手推獨輪御虜車三隊,另有二架偏箱車,餘下就是火銃兵及長槍兵,可結陣。首先來說說這個御虜車,成化八年章子俊在造炮時,由江西雩都縣學生員何京上御虜車制,朝廷大喜,其車旋轉輕疾,一人可挽,上掛鐵網,前置拒馬刃,網眼可發槍弩,進可衝陣,退可殿後。寬只三尺,展則六尺,每五十車為一隊,用士三百七十五人。輔以淬藥弩矢,中者必死,遇敵不論多少,均可使用。兵部認為邊境沙磧曠深,溪澗險阻,何京所上戰車很是適用,隨即就大批次營造,把原本撥給章子俊造炮的銀子停了,用於御虜車,隨即章子俊只造出一門輕炮後,就沒有章子俊什麼事了。

古人很講究實用性,章子俊的炮雖然已經輕量化了,可是也要用馬匹拉,加上製造成本極高,而御虜車一個人就能推著跑,輕便又能衝陣,製造一門火炮的成本可製作一隊御虜車了,對比之下,當然選擇了御虜車。章子俊無語到了極點。

偏箱車屬於明軍的坦克裝甲車,而目前這五架偏箱車,屬於步兵車,相對大同、宣府內所裝備的偏箱車輕量化,其車轅長一丈三尺。前後橫轅闊九尺。高七尺五寸。廂用薄板。各留置銃之孔。輪軸如民間牛車。其出則左右兩廂。次第聯絡。前後兩頭轅軫相依。各用鉤鐶。互相牽搭。繃布為幕。舒捲隨宜。 每車上插小黃旗以壯軍威。仍載脫卸鹿角二。長一丈三尺。遇止離車十五步外。鉤連為外藩每車用神鎗二人,銅礟一人鎗手二人,強弓一人,牌手二人,長刀二人,通用甲士十人。無戰事及行軍時則輪流推輓。有事則齊力防衛衣糧器械皆具車內。遇賊來攻。勢有可乘。則開壁出戰,勢或未便。則堅壁固守。在章子俊看來就是一大批人藏在用木板圍布里面,一邊推動車,一邊出戰。在外看來除了兩個大車輪子,裡面全是腳。

火銃兵用的火銃就是一根鐵傢伙,在裝藥的地方鼓出一個葫蘆狀,上面有插火捻子的孔洞,比手銃的槍管要長些,沒有後託,發射時,夾在腋下,被稱為神槍,神槍既可以發射弓箭,又可以發射彈丸和鐵鉛。在京城保衛戰中於謙正是用這種武器擊潰了也先的騎兵。

而章子俊目前帶來的三把線膛燧火槍,跟往後的三八大蓋在外形上已經很接近了,所不同的一個是黑火藥前裝槍,一個是金屬彈後裝槍,現在章勇、章越成了章子俊的護衛,也是滿身披掛著,所不同的腰間掛滿了彈藥袋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九袋乞丐。

此時的明軍相比韃靼的軍隊,還是很有優勢的,雙方相遇只要明軍結陣,韃靼就不敢攻,韃靼主要是偷襲,趁虛而入為主,殺明軍措手不及,所以雙方都派出大量斥候 ,一般斥候多在三至五人組成一隊,章子俊沒有大量斥候可派,明顯韃靼的斥候很多,壓的章子俊只能固守一地,隱藏埋伏,遇到韃靼斥候就讓章勇、章越各帶領一隊神槍兵去打伏擊,就這樣射殺了許多。碰到韃靼運輸隊就偷襲,連戰皆捷。

另一邊在七馬坊村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合圍韃靼主力,周玉設伏敗之。韃靼兵在敗退途中,又遭山西巡撫邊鏞與參將支玉等攔擊,被迫退兵。

劉寧領著三千騎兵,順勢把這一帶的韃靼遊騎一掃而盡,這一支從古店鎮繞進來的韃靼偏軍就這樣什麼也沒撈到好處,扔下搶來的東西逃回而去。

宣府之戰第一階段告一段落。隨即就是論功行賞,而章子俊把戰場上收刮來的各種戰利品統統打包,趕往榆林任職。沒法啊,目前很窮,什麼都要,包括各種牲口,大板車、兵器,那怕是生鏽的也不放過。

經過這一次的戰場經驗,章子俊對韃靼的戰術有了許多瞭解,火槍絕對是剋制遊騎兵的利器,當前明朝的火銃、手銃、神槍主要是近距離威力,超過五十米後顯的威力不夠,只能打一槍,而章子俊的燧發火槍能打三槍才會接敵,要是組成一個燧發火槍隊的話,估計二輪後,就能滅了一隊韃靼遊騎。

榆林鎮為明朝九邊重鎮,在長城一邊設立榆林衛,榆林,是個非常奇特的地方,雖然孤懸在明長城之外,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

當時的大同、宣府、遼東,經常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但蒙古人一到榆林,榆林守軍便主動出擊,把蒙古人打得不要不要的,還經常攻入草原,對蒙古人進行“搗巢”和“趕馬”行動。榆林雖然孤懸塞外,但“士馬健鬥”,固若金湯。所以延綏巡撫行轅就設立在此。

榆林是在永樂六年建寨,正式名稱為延綏鎮,成化七年在長城一帶設立榆林衛,所以先有延綏鎮後有榆林鎮,天順二年,蒙古韃靼入河套進攻榆林地區,朝廷就設立了延綏鎮,命延綏守將都督籤事張欽充總兵官,佩“徵虜副將軍”印,便宜行事,相機戰守,獨立性非常大,延綏鎮由此建立。在此之前朝廷已經建立了甘肅鎮、寧夏鎮、宣府鎮、大同鎮、遼東鎮、薊州鎮以此後建立的延綏鎮、陝西鎮、陝西鎮合稱九邊重鎮,那麼為何是延綏鎮而不是榆林鎮呢?

這是因為延綏鎮最初設在延德衛,管轄延德衛及延安衛,而榆林當時只有一個土堡,不是主要防禦地區,延綏鎮設在延德衛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延德衛地處榆林南部丘陵,低山分佈,南部又有延安衛的拱衛,利於防守。

其二,延德衛地處陝北最大的河流無定河下游,扼守控制著主要河道,防止蒙古勢力沿無定河南下。

其三,延德衛距離延安衛較近,便於糧草調撥。

章子俊顯然又來勁了,有點狗興哄哄,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到達延綏鎮後,就大肆收羅鐵匠,開始製作燧發火槍。

章子俊正準備在這樣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大幹一場時,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讓章子俊一泡尿後退八尺,只有一個字來形容,窮,二個字,貧窮,在整個榆林地區,目前全是軍戶衛所,修建有許多屯堡,已經形成了“軍事化”,由於榆林北部主要承擔了作戰區域,因此種植農田、供應糧草全部由榆林南部及延安提供,這一地區由此設立了大量驛站,原本當地的百姓被吸納進入整個軍事系統,屬於整個榆林地區軍事化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樣,整個社會運作機制,文化風尚,都染上了軍事化色彩,“尚武”風氣十分濃厚,可以說在整個九邊,榆林是最為貧窮的一個軍鎮。

眼前所見,全是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淺坑,上面用蘆葦杆,樹條等支稜起一個“屋頂”,上面抹上一層黃土,最有就是用土坯圍成一個“房屋”出來,低矮的要彎腰才能進入屋內。而讓章子俊震驚的是在穿著上,這些軍戶全是“衣不蔽體”,特別是有些婦人,只是一小塊布遮掩著下體在農作。

作為延綏巡撫,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上任後第一件事,下令提前發放三個月的糧餉,這一下可謂是讓整個榆林兵士感泣,也知道了新的延綏巡撫上任了,願出死力為平安伯一戰,士氣大漲。

可是章子俊所面臨的難題還是所轄區的財政問題,沙深水淺、耕無稵獲、魚無耳餌、百不一產、障二千里之長邊,擁數十萬之大眾。所以章子俊上書朝廷,厚厚的一本奏摺,歷說了榆林地區的狀況,也不是要嚇唬朝廷,整個延綏地區已經到了危卵之上,在榆林北部的朝廷正規軍隊尚有一定的糧餉補給,得已保障生存外,在榆林南部、整個延安地區,卻難於得到正常供應,因此有社會奔潰的跡象,“兵民參半,以銄為命,家無隔日之糧,稍有自然災害,將難於活命,竊為最大的隱憂焉。”

臣以為面對這樣龐大的軍事人口,得發動民間商貿之利,由朝廷指派商人前往延綏鎮行商之便利,設立商戶運送通道,免通行商稅之法,不然此地必將成為第二個荊襄之亂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滅輪

奔馬的草原

穿越異界:帶把槍去修真

來口紅燒肉

深淵入侵?身為魔修的我笑了

金血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