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大明求生記,拉拉袖,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忙活了三天後,章子俊進城辦事,二哥徐經年一大早就來了,說是跟以前一樣送老爺當值,還帶來了不鏽鋼保溫筒,裡面灌滿了開水,這個不鏽鋼保溫筒二哥一直保管著,以前每當章子俊去翰林當值時,天天都帶著的,這一次二哥很是細心,除了這個,還有一隻藤藍子,也放在了驢車上,就是當初章子俊考功名時的考籃,裡面有硯臺、毛筆、墨、紙等,作為文官出門必帶文房四寶,章子俊的硯臺蓋子上鑲嵌的是一臺手機,可惜經過這麼多年後,手機還在,早就不能用了。

章子俊首先去了吏部,問招回自己是為什麼?是不是又要調動?是不是要把自己留京任用?

不想當吏部尚書尹旻看到章子俊後眼淚都下來了,嗚呼,老朽總算把你給等來了,沿路上的驛站都說應該前天能到,為何今日才來?

章子俊笑嘻嘻地回道:“不瞞天官大人啊,學生先去了通州老家,幾年不在家了,思念就像潮水一樣,拍打著吾心啊。”一邊說一邊還用手在胸口拍了幾下。接著又道:“把家事安排妥當後,首站就來吏部看望大人了,還為大人特地從廬州帶來了一瓶好酒,大人請看。”說完就隨手從外袍裡面腰上解下一個玻璃瓶子,這個玻璃瓶子做的有點葫蘆狀,瓶口用軟木塞住,這玻璃瓶帶有綠色,細看的話玻璃中間還有氣泡,還有點疙疙瘩瘩,這是因為材料不純,在燒製時溫度不達標而成,就算是這樣的一隻玻璃瓶子,也是一件稀罕物件,裡面灌的酒還是昨晚在通州家中自釀的紅薯燒,現在就說成是從廬州千里之外帶來的,反正也嘗不出來。

這可把尹旻開心壞了,關係立馬拉近了,尹旻手捧著酒瓶子,一邊端詳一邊說道:“秋期載酒子云居,春柳還驚綠映渠。幾欲出門阻風雨,半因居幕困文書。自違清隱三時久,空擬憂懷一日舒。想見湖邊嘗獨立,不禁鷗鷺問何如。”

章子俊的酒送的很有新意,自己在廬州的那點事早就傳遍了京城,水泥跟玻璃這樣的新奇事物朝廷難道不知?只是無人想要做文章而已,就在觀望這兩樣東西給朝廷帶來的是什麼?還有就是這種新奇的東西都有配方,水泥好說原材料已經公開化了,剩下的就是生產工藝合不合格,這個玻璃連章子俊本人還在摸索階段,本想做成透明的,可就是透明不起來,看看那些用在房窗上的窗玻璃,說好聽點整一塊毛玻璃,就是壓的很薄,才透點光,要不然連光也透不出來。可是做成瓶子、碗、杯什麼的到是很滑溜,硬度也高,透明不透明無所謂。

尹旻是個老酒鬼,送酒也不算行賄,再說了就這麼一小瓶子裡面的一點酒,重點不在酒,在這個玻璃瓶子,章子俊就是說,看吧,這玻璃還能做成酒瓶子,進了京後第一個送給了天官大人。

章子俊賊兮兮地指著酒瓶子道:“大人先收起來,裡面的酒喝時可要小口慢慢品,烈的很。”這紅薯燒用蒸餾的辦法出來的,估計在五十度以上,而明朝此時的酒大多是用麥和米釀的,帶有甜味,度數不是很高,還有點渾濁不清。可以說比甜米酒度數高一點。

只見尹旻隨手就藏在桌子下,一邊開口說道:“敬一啊,招你來有一件事不得不讓你去做,那個,那個,那個李孜省一黨,禍亂朝政,人人厭之,又在午門外搭建了一個天壇作法,糜費太倉銀兩不說,還傳播妖言,說是西南地崩是因為天邊一根柱子鬆動,才引起的,我朝距離天邊八萬裡之遙,明顯是在胡說八道,哎,子不語怪力亂神乎。明日此人還要在內廷筵講,到時皇上、太子及一些方士僧道全參加,想讓敬一到時駁斥他的鬼話可有把握。”

章子俊連忙回道:“沒把握,不過想問一下,剛才大人說我朝距離天邊八萬裡之遙是什麼意思?學生不明。”

尹旻哀嘆了一聲道:“《晉書·天文志》道言:“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裡,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裡也。”

章子俊一聽震驚了哦,才想起了此時大明還在爭論“天圓地方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尹旻也算是博學了,連《晉書·天文志》也熟讀,很明顯說的就是“蓋天說”,按照該觀點,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其中間距八萬裡。東漢的著名哲學家王充認為“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媽也!這種古老的傳說明人信以為真,章子俊額頭冒汗了。嘴上嘟嚷著道:“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四個角上不是還有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天空麼。”

尹旻一聽就不樂意了道:“謊謬,子曰:“其尤荒謬不通者,而愚人信之。”

意思是說,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愚蠢之人才信。

尹旻看著章子俊深嘆一聲,好不容易弄來京城的幫手,比自己還要無知,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了,看看在明天的筵講上能不能有所作為吧。

次日清早,以內閣劉翊、六部尚書以尹旻為首,加上都察院、翰林院學士、講學等人前往內宮,今日的筵講主要是聽李孜省、鄧常恩之流對國運的占卜,所以皇上、太子也要聽講。

自從西南地崩後,這樣的活動隔三差五就來一場“法事”,這些方士僧道已經把內宮當成了道場,弄的烏煙瘴氣,難怪吏科都給事中王瑞倡說朝綱不振,朝政惑亂,的確夠亂的。

現在的李孜省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說朱見深被惑悠的有點走火入魔了,即封李孜省為國師。

章子俊是被尹旻硬拉來的,混在洗馬羅璟、兵部尚書馬文升、順天府丞楊守隨等一眾朝臣裡面旁聽,只見一眾僧道簇擁著一位身著八卦圖服的道僧,鼠須胖臉,雙眼精光有神,此人就是李孜省了,很可笑的是以往筵講都是有順序的,這種經筵形式是古代專門為皇帝設立的御前講席,是皇帝處理國家事務之餘,提升自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老朱建立大明之初並未設立經筵制度,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彥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題為《太平治要》的奏摺,首次提出“今當大興文教之日,宜擇老成名儒,於朔望視朝之際,進講經書一篇”,但朱元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永樂至宣德時期依然沒有設立經筵制度,皇帝“每視朝畢,無日不御文華殿或便殿,召大臣或儒臣講讀”,這在實質上與經筵已經非常接近,只不過時間、地點、講讀的內容沒有制度化而已。

到了正統時期,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朱祁鎮繼位時只有10歲,內閣老臣“三楊”認為此時朱祁鎮還應該以讀書學習為主,於是由楊士奇主筆,上了一封題為《請開經筵疏》的奏摺,請求重啟經筵制度,得到太后及朱祁鎮批准。至此,明朝正式恢復經筵制度,此後雖然偶有間斷,但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徹底廢棄。

明朝規定,為規避寒暑,每年組織兩期經筵,分別稱為“春講”、“秋講”,每期3個月左右,春講一般2月開始,5月結束,秋講一般8月開始,10月結束。經筵期間,每月組織三次,分別在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其中尤以春講、秋講的首次開講禮儀最為隆重。

關於經筵地點。原則上安排在文華殿正殿舉行。官員參加經筵的人員,除了要“聽課”的皇帝之外,明朝參加經筵大體還有7類人,分別是:知經筵事,總領經筵一切事務,前期由功勳大臣擔任,後來基本由內閣首輔來擔任,同知經筵事,協助知經筵事處理相關事務,一般2-3人,多由內閣大學生或各部尚書、侍郎擔任。經筵講官,負責向皇帝講解經史子集,一般由兼任翰林院編撰以上職銜的各部高階官員、國子監祭酒擔任。侍經筵官,皇帝特許參加經筵的官員,不負責任經筵之事,只是旁聽。

展書官,負責為皇帝展掩書籍,一般由翰林院編修擔任。書寫講章官,負責謄寫經筵講章,一般由編修或中書舍人擔任。經筵執事官,這是一個統籌,具體包括四類人,分別是鴻臚寺堂上官1人,負責鳴贊;錦衣衛堂上官1人,負責警衛;侍儀御史2人,負責禮儀;給事中2人,負責監督官員禮儀。經筵講官“必得問學貫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識達大體者”,且要先由“吏部、翰林院共同推舉,具名陳奏”,然後由皇帝欽定。

可是現在全變了,經筵變成了筵講,而這個筵講還成了道場。

皇上駕到,太子駕到,貴妃娘娘駕到,王爺朱祐杬、仁和公主也來了,好麼除了還在呀呀學步的,差不多一大家子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民修仙開局我有一套神秘系統

墨香居士

開天鴻蒙訣

祥虎

大明:我想擺爛,你卻讓我當皇帝?

一頁非常瓜

唯我道

路過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