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五章 分撥部署,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衍看著張若麒投來的目光,微笑道:“方才張監軍也提到了後路問題,末將認為,督臣在杏山等處的部署,的確是薄弱了點。”
洪承疇微微皺眉,想不通自己如此重視劉衍,他為何還要與自己唱反調,杏山等處的兵力已經夠多了,竟然還說單薄?
洪承疇表面上卻是不動聲色,笑道:“那以劉總兵之見,後路應當如何部署?”
劉衍說道:“末將只是有些想法,還請洪督與諸位指正。”
“方才有情報提到奴賊已經增兵,現在我等還不知奴賊總數有多少。不知他們是增兵五萬、十萬?又或傾國而來,兵力與我軍相當?”
“以最壞的情況做打算,如果奴賊傾國而來,我大軍雲集在松山,以奴賊的奸詐秉性,肯定會在杏山大做文章。若奴賊以主力與我軍纏鬥,然後分出數萬兵馬猛攻杏山等地,或是如同圍困錦州一樣,在杏山等處挖掘長壕,以阻斷我軍退路,如此為之奈何?”
劉衍說完,所有人都是心頭一緊。如果奴賊大軍真的如此,那此戰就危險了,稍有不慎就又是一場大潰敗。
此時洪承疇也陷入沉思,眉頭緊鎖著,顯然也是在權衡利弊。
這時山海關總兵馬科又陰陽怪氣的說道:“劉總兵是不是聳人聽聞了,奴賊會傾國而來嗎?要知道奴賊本就人少,奴酋捨得跟我軍拼消耗?”
劉衍斜眼瞥了馬科一眼,說道:“此戰為國戰,關係到大明國運,所以任何一個可能性都要考慮到位,容不得半點僥倖!”
馬科說道:“既然如此,劉總兵是不是還要建議分兵?難道劉總兵忘了薩爾滸之敗的教訓了嗎?”
“糧道被截,一樣會敗。”
馬科說道:“我以為奴賊兵力不可能與我軍相當,後路如督臣一般部署,萬無一失,此戰決不可分兵!”
馬科說完,白廣恩、唐通、王廷臣、左光先等人也紛紛表示支援,眾人都不願意分兵。
一旦分兵,誰留下來守後路?誰都不想,眾人都想抱在一起,至少也要與劉衍所部強軍在一處。
吳三桂也表示不能分兵,此時吳三桂只盼著二十五萬餘大軍儘快趕到錦州城,將自己的舅舅救出來,至於後路,清軍應該不會有兵力大舉進攻杏山等地的。
而楊國柱、曹變蛟、王樸三人則是支援劉衍,表示大軍後路至關重要,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要重兵防護才行。
遼東總兵劉肇基和山西總兵李輔明也在權衡著,一時之間沒有定論,二人暫時沒有發表言論。
洪承疇心中暗叫不好,想不到劉衍三言兩語之間,就拉走了一大批將領,援軍瞬間就分成兩派。
眼見如此,洪承疇也想起了當初面聖時候的情景,於是仔細算了又算,現松錦一帶的清軍兵力越來越多,他們的確是增兵了,劉衍說的可能性大,也不可不防。
吳三桂見洪承疇似乎也有些動搖,於是說道:“若是分兵,要守的地方就太多了,比如杏山、塔山、高橋等處,都是賊奴可能攻打之處。如此處處分兵,我軍雖然有二十五萬之眾,可是一番分下來,到了錦州也剩不下多少兵力了。再者說,誰願意留下來守衛後路?”
洪承疇也看向眾人,卻見眾人都是不發一言。
二十五萬大軍聚在一起多安全啊,而且到了錦州城下,博取戰功也要方便得多。而留守在後路上,不但時刻面臨清軍的突襲,而且也拿不到什麼戰功,一個不留神就會被清軍吃掉,傻子才願意留下來。
劉衍見狀,便說道:“不如這樣,我分出一營人馬留守後方。”
劉衍剛剛說完,眾人便紛紛反對,特別是王樸和楊國柱二人,反對的聲音更大,二人都見識過劉衍麾下新軍的戰力,怎能讓劉衍的新軍分兵留下?
一旁,洪承疇也不願意讓劉衍分兵,此戰自己還指著劉衍率領新軍打主力呢,開沒開打就分出一營新軍放在後方,怎麼看都不合適。
劉衍見眾人都反對,但是自己還是堅持己見,後路的安危事關此戰勝敗,多麼重視都不為過。於是劉衍講到自己麾下新軍的編制比較大,一營新軍也有一萬餘人,留下一營新軍完全可以保後路無憂。
而且自己麾下有步兵六個營,分出一個營的兵力也無傷大局。
眾人見劉衍堅持,便都不做聲了,洪承疇則是說道:“新軍一個營一萬多人,放在後路也一樣不夠用啊?”
劉衍說道:“方才吳總兵提到大軍需要分守多處,其實本鎮覺得,只需以精兵守住數處要點,便可保證我軍後路不絕,並不需多少兵力。”
吳三桂眼睛閃動,沒想到劉衍竟然還有這般見識,自己都情急之下都沒看出來,於是拱手說道:“請劉總兵詳細說來,三桂洗耳恭聽。”
劉衍說道:“本鎮觀杏山一帶的地形,杏山堡北面數里的弘螺山地形險要,可駐一營人馬。我新軍駐紮在此處挖壕立寨,與南面的杏山堡守軍遙相呼應。如此,便可控制松杏要道,不使奴賊挖壕截斷。”
“此外,在杏山西南約十里,是五道嶺群山丘陵,山的東北腳下,西北腳下,是大興堡與東青堡,二堡之前皆有河。可選一、二入援大將部下,在五道嶺上駐守重兵,布以深壕火炮,與二堡守軍相呼應。”
此時劉衍看了曹變蛟與王廷臣一眼,此二人的兵馬在各鎮中還算是能戰的,是一同駐守後路的合適人選。
劉衍繼續說道:“奴賊若攻杏山,定是從女兒河過來,女兒河過來十數里,便是五道嶺,只要奴賊兵馬攻打杏山堡,便會遭到我軍左右夾擊。況且不拔去大興堡與東青堡,還有弘螺山的駐軍,他們如何安心攻打杏山堡,不怕被截斷後路?”
眾人聽完都拍手叫好,楊國柱還建議調集一支騎兵在四周巡視,作為機動兵力支援各處,也可以作為一支奇兵使用。眾人也是紛紛贊同,對著輿圖便詳細討論了起來。
吳三桂看著與眾人款款而談的劉衍,眼神中閃過一絲嫉妒,劉衍不但治軍強過自己,戰績強過自己,而且排兵佈陣的戰略眼光也要強過自己,大明什麼時候出現如此強人了?
此時洪承疇沉吟者,按照劉衍的計劃,這樣安排後路是最好不過的了。洪承疇雖然不高興自己的方略被改動了,不過也知道自己再堅持下去,大軍就會有分裂的危險。
洪承疇的目光掃過眾人,此時劉衍、楊國柱、王樸、曹變蛟等人聚在一起正在完善後路的部署方略,這幾人麾下的兵馬可以說是援軍中最強的一部,洪承疇還要依仗他們擊敗清軍。
而且監軍張若麒、馬紹愉也站在劉衍一邊,主張以重兵防護後路,使得洪承疇不好太過堅持。
再想想就連兵部尚書陳新甲,甚至是聖上也是這樣想的,看來自己只有妥協了,與其爭個四分五裂,不如退後一步。好在劉衍還是尊重自己的,服從自己的權威,讓洪承疇心安不少。
於是洪承疇笑著說道:“有劉總兵與諸位將軍一同拾遺補缺,本督心安不少,就如此辦吧。”
不過隨後洪承疇詢問誰願率軍駐守五道嶺,吳三桂、白廣恩、唐通、馬科等人都是鼻觀口口觀心,顯然不願意分兵留守。
剛才曹變蛟與王廷臣,都敏銳的察覺到劉衍看自己一眼,心中明白劉衍之意,想想劉衍自己都留了一營兵在弘螺山,看日後形式,杏山等地有仗打啊,軍功想來不少。
於是二人互視一眼,都打定了主意,紛紛自告奮勇,願意留守五道嶺。
洪承疇大喜,曹變蛟領軍一萬五千,王廷臣領兵六千,兩人的兵力有兩萬一千人,戰力在各鎮之中也算出眾,其中大部分是騎兵,這樣一來,那策應的一萬騎兵也有了。
當日議定軍務,大明各官將仔細商議,推敲諸事,大小事務議了一日,方才散去。
軍議上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遼東鎮總兵官劉肇基自告奮勇擔當大軍前鋒,為二十幾萬大軍開路。
劉肇基也知道洪承疇想要支援吳三桂的想法,此刻他急於表現自己,以挽救岌岌可危自己的總兵之位。
不過洪承疇知道劉肇基麾下兵馬戰力如何,擔心遇到清軍主力會吃虧,於是洪承疇令宣府鎮總兵官楊國柱率軍隨後策應,兩軍相距幾十裡,隨後中軍以及各鎮兵馬跟上,以山西鎮總兵官李輔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兩部兵馬斷後。
大軍兵馬部署完畢之後,洪承疇命遼東巡撫邱民仰轉運糧秣,監軍張若麒、馬紹愉二人一同監督。
就在軍議後的第二天,洪承疇在寧遠城外集結大軍,斬殺三牲誓師出征,二十五萬餘明軍將士浩浩蕩蕩向北進發。
曠野上,明軍將士行進在關外的曠野中,明軍尚紅,鮮紅的軍裝和戰旗匯成了無邊無際的海洋,浩瀚而又洶湧,彷彿蘊含著無盡的力量。
劉衍策馬行進在大軍之中,放眼望去都是精銳的將士,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了萬丈豪情:“此戰必勝,定要讓滿清付出應有的代價!”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