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心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7章 紙上談兵外,北馬尋龍,一筆心酸,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麼厲害!?」
唐倩雯發自內心的驚愕。
「那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陳安然則是一臉的不屑:「倘若真的實戰交手,納蘭文靜面對龍虎山的天師長老,根本沒有半點勝算……」
納蘭十五歲?那也就是四年前。
這件事曾轟動過整個玄門,龍虎山為此顏面盡失。
當時,在玄門之中,有不少人為此議論。
但無一例外,眾人都在談及此事的時候,都選擇性的輕視了納蘭文靜,不屑於她的紙上取勝。
試想當時,若是真刀真槍的交手,納蘭文靜沒有半點取勝的可能……
為此,還有不少人引經據典,提起了《紙上談兵》的歷史故事。
據悉,是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
就連身為名將的父親趙奢,也在兵法上難不倒他,從此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但趙奢始終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最終架不住趙王堅持。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箭而亡,損兵40萬。
自此,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了,意為,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趙括被後世取笑,暗諷了數千年。
可少有人提……
「趙括在兵法領域中,至少理論上是個奇才。」我甚至在一本古卷中,還看到過趙括不為人知的一面,也確實令人吃驚:「他曾用巧計打贏過戰國時期最難打的攻堅戰,用極少的損失攻陷齊國堅固的城池——麥丘。麥丘戰役中展現出的軍事理論之精深、思路之巧妙,令其父趙奢也比之不及。」
「不是吧!?」陳安然一怔:「紙上談兵的趙括,那個廢物除了長平之戰外,還有戰績?」
「有,」我當下細說起了,公元前280年,趙惠文王決心拿下齊國的麥丘城,出兵10萬大軍前去攻打。
在趙惠文王看來,當時的麥丘已成為一座孤城。如今被趙軍大軍壓境,四面包圍,城內人無處可逃,自然應該手到擒來。
可趙惠文王不懂兵法,他不知道這種情況下的堅固城池,已成為無退路的「死地」,反而是最難拿下的,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正是這個道理。
因為城中的人既然無路可退,又不願意投降,只好死戰到底,攻城的趙軍自然會死傷慘重也難以攻下。
兵法講究「圍三闕一」,就是要留一條後路給被圍困的敵人,當他們發現有退路時就不會力戰到底,而是失去鬥志,往唯一的退路爭先恐後地逃跑。
就像是獵人,在山裡打狍子一樣,圍成半月形,專門留一條逃跑的通路,狍子們就一窩蜂往預留的路線逃跑,獵戶們才能滿載而歸。
古代的圍城戰其實也是同理,除非攻城一方真有十足把握,能直接攻克堅城。
而實際上,麥丘城內守軍,早就得知了趙軍前來進攻的訊息,也早已加固城牆,做好了死守城池的準備。而齊王也是往麥丘輸送了援軍和糧草,不惜成本地想要守住麥丘。
更麻煩的是,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也有不少在齊國,幫助守軍改良弓箭的威力,並提升防禦工事。
崛起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墨家,以擅長製造機關訊息出名。墨家弟子們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一向反對諸侯之間吞併地盤的不義之戰,因此他們設計防守的工事非常厲害。
結果,即便是經過軍事改革的趙國,其軍隊人數眾多,勇猛善戰,可在攻打麥丘時,面對守軍的銳利弓弩,以及堅固的城牆工事,如同割麥子一樣倒下,久攻無果,且傷亡慘重。麥丘城卻依然堅固自如,牢牢掌控在齊國手裡。
最終也是迎來了臨陣換將,趙括獻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