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不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164章:裁兵數額之爭,兩府三司大亂鬥,我在大宋做臺諫官,上官不水,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翌日。
中書、三司、樞密院的官員們都忙碌了起來。
裁兵之策將由參知政事文彥博主筆,參知政事張方平、樞密副使龐籍為輔,三人共同撰寫。
所需任何資料、資料,其他衙門都須第一時間配合。
臺諫官們則進行監察。
三衙的將領們皆心情緊張。
他們知曉已難改朝廷裁兵之策,唯有希望裁減的人數可以少一些。
一些老兵,除了當兵什麼都不會。
若將其放還為民,恐怕大機率會成為流匪賊盜。
一些將領已上疏表達了擔憂之心,趙禎都只回復了一句話:朝廷自會妥善安置。
……
十日後,近午時。
裁兵之策的首稿擺放在中書省政事堂的桌子上。
文彥博、張方平、龐籍三人,面帶笑容,顯然對此策很滿意。
按照慣例。
此策應先令兩府三司的相公們看罷之後,再提交給趙禎。
文彥博為避免發生爭執,將唐介、歐陽修和蘇良三人也邀請了過來。
此時。
陳執中、夏竦、吳育、王堯臣、歐陽修、唐介、蘇良七人心中都有一個裁兵的大概數字。
畢竟,眾人都經常翻閱大宋的軍政資訊,心中多少有一個預估。
當即,七人便率先閱讀起來。
……
此裁兵之策,共分為四個部分。
其一,綜述了大宋軍隊當下的基本情況。
當下的禁軍、廂軍數量已高達一百二十五萬餘人,朝廷又常招流民入伍,數額與日俱增,以致民窮國匱,兵冗財竭,國用甚不足。
有些地方,老弱病患佔數近半,實乃國之大患……
其二,言明瞭兵丁裁減的方式。
四十歲以上體弱者與五十歲以上計程車兵,一律裁減;
定編定額,並省軍營。由朝廷確定各個地方的總兵力數額,多餘者一律裁掉,實行軍營合併;
設定精兵操練軍規,不合規者,一律淘汰;
部分禁軍降為廂軍,部分廂軍可免為民。
限民入伍,地方需勞力者可酬之以工,不可將流民、盜賊等募為兵丁,應採取其他安撫措施。
新募兵丁,嚴格控制軍費數額,禁軍平均每兵歲費不能超過五十貫,廂軍平均每兵歲費不能超過三十貫。
對低階武將進行裁減,部分合並軍營之處,可十之裁二。
……
其三,提出了三十餘項安置措施。
有功績而不能戰鬥者,列為剩員、小分,薪資減半,調任為各個州府或軍營的雜役或巡察各地的倉儲和草料場等地;
體弱或歲高被放還為民者,根據軍功或入伍年限,結合家庭情況,對其施行減免賦稅、給予田地、金錢撫卹等多種恩惠方式;
軍士陣亡有妻者,月糧全給,守節則給終身;病故有妻者,月給米六鬥三年;
裁減之兵生亂者,減去所有恩賞,罪加一等。
……
其四,結合地方州府的安置能力推斷出了整體的裁兵數目。
這個數目,其實才是大家最關心的。
“放還為民者約二十六萬人,減為剩員者四萬人,共計三十萬人。而後三年,漸減之,餘八十萬人最佳。”
這三十萬人,大多半都是西北、河北、河東、京東、京西之路的羸弱之兵。
而剩員,則是衣食減半,重新安排事務。
這份裁兵之策,邏輯清晰,論證合理。
從裁減到安撫,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考慮到了各種不同的情況。
蘇良看到這個數目,又結合裁兵之策上對各個地方接收能力的推斷,臉上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
這個結果,比他預想的還要好一些。
夠乾脆!夠大膽!夠有氣魄!
而此刻。
陳執中的臉色黑了下來,一旁的夏竦則是緊緊皺起眉頭。
很顯然,這不在他們的預期之中。
陳執中和夏竦還未開口。
一旁的三司使王堯臣便率先開口道:“三位,你們是不是太保守了,就裁減三十萬人嗎,我朝當下可是有一百二十多萬士兵。這可是一百二十多萬張嘴,吃喝住行,皆有朝廷供給,實乃大負擔!”
聽到此話。
歐陽修、唐介、蘇良不由得都笑了。
軍費乃是國庫支出的大頭,王堯臣自然喜歡多多益善。
而另一旁,陳執中和夏竦則是氣得臉色鐵青。
王堯臣接著說道:“我覺得至少也要裁減四十萬人,不然不足以補足國庫之缺,三位是否能再想一想,能否再將一部分禁軍降為廂軍,或者令禁軍平均每兵歲費不能超過四十貫,廂軍平均每兵歲費不能超過二十貫。不然,三司的壓力還是很大,裁兵,我們就必須膽子大一些……”
“三司使,夠了!”
陳執中率先打斷了王堯臣的話語。
“我們都知曉三司財政緊張,但三司也莫指望著依靠一次裁兵,便能令你這個三司使此後便無金錢之憂,錢再多也是不夠花的,我們率先要考慮的是朝廷的承受能力!”
“三十萬人,實在太多了。老夫覺得地方州府壓力過大,實難為那些放還為民者安置田地,為剩員者安排差遣!”
“那陳相覺得多少人合適?”文彥博問道。
“減半。”陳執中乾脆地說道。
他考慮的是如何規避裁軍的風險,而十五萬人才在他的接受範圍內。
“十五萬人?不行,不行,這實在太少了!”文彥博頓時搖頭。
相對於一百多萬兵的總量,十五萬人確實少。
僅河北、京東、京西三地便能輕輕鬆鬆裁減十五萬人。
這時,張方平看向夏竦。
“夏樞相,你以為呢?”
夏竦想了想道:“老夫以為,十萬人便算多了,裁兵需慢慢來,需要照顧每一名士兵的情緒,你們是想看著執行此策後,我大宋掀起一陣造反潮嗎?”
站在夏竦的立場,裁減兵丁的數量越少,他越輕鬆,出現風險的可能性也越低。
這時。
吳育也開口道:“我也以為裁減三十萬名士兵,著實有些多,二十萬人倒還可行。”
文彥博看向歐陽修、唐介和蘇良。
歐陽修道:“我認可三司使的意見,四十萬人亦難動搖國本,可盡數裁減。”
唐介想了想道:“我認同此策所言,裁減三十萬人,完全可以接受。”
蘇良緊隨著說道:“我也認同此策,三位相公的分析已經很清晰,裁減三十萬人,絕不會動搖國本,可為之。”
頓時,政事堂內安靜了下來。
除三位撰寫者之外。
陳執中認為最多可裁減十五萬人,夏竦認為最多可裁減十萬人,吳育認為可裁減二十萬人。
王堯臣、歐陽修認為可裁減四十萬人,唐介、蘇良認為可裁減三十萬人。
這個分歧,不是一般的大。
當然,大家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思考問題。
王堯臣更看重節約開支,陳執中和夏竦則看重執行的難度。
夏竦看了一眼桌子上的裁兵之策,而後又望向文彥博、張方平、龐籍三人。
“三位,切莫為了好大喜功而定下三十萬兵丁這個數額,西夏與遼都看著咱們呢,兵丁一旦減少,他們必定會更加肆無忌憚!”
聽到“好大喜功”四個字。
文彥博不由眉頭一皺,回懟道:“夏樞相,可能你長期未去過軍營了。軍營之中,老弱之人遇敵往往不戰而敗逃,其為驍壯者之累,驍壯者也會因此敗逃,于軍隊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理應除之。”
政事堂內,能有資格以這種話懟夏竦的,也只有文彥博了。
張方平緊跟著說道:“夏樞相,我三人將名額設為三十萬人,具體的推斷原因已寫於策書之上,雖然會讓樞密院與中書省費些事兒,但於江山社稷卻有大利,早裁則早好,免得有害群之馬將一堆壞習慣帶入軍伍之中!”
聽到此話,唐介也站了出來。
“夏樞相,你到底在擔心什麼?是無能力做此事?還是裁兵過多會傷害到你的利益?”
“裁兵過多,必誤國,此策一出,裁減之兵中必出造反者,爾等是要引起國亂嗎?”夏竦瞪著眼睛說道。
夏竦一個“好大喜功”,一個“引起國亂”徹底將眾人的情緒引燃了。
“國亂?若不裁減,就任由著一群無用之兵,食民脂民膏?此次裁減的乃是無用之兵,他們作兵無用,造反叛亂,更不可能翻起水花!”
“夏樞相,依下官來看,你是要逃避職責。若你覺得已無法擔任樞密使之職,大可向官家請辭,自然能有人比你幹得好!”
……
這時候,陳執中想了想道:“二十萬人如何?中書能接納的最大限度便是二十萬兵丁,再多便不好安置了!”
文彥博搖了搖頭。
“陳相,此數目並非我三人胡亂杜撰,而是根據裁減要求以及各地州府的能力敲定的。明明能減裁三十萬,為何只減二十萬?下官實在不能理解!”
“至於兵亂,或許在一些地方會發生,但依照我軍的實力,定然能迅速平亂,算不得什麼大事情!”
“不算大事?你可知陳勝吳廣,你可知黃巢?你可知安史之亂?我大宋若因此策,由盛轉衰,你們負的起這個責任嗎?”
“陳相,若這樣畏首畏尾,害怕擔責,那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不如不裁了!”
……
政事堂內,一群相公再次爭吵起來。
不時便能聽到王堯臣那清脆的聲音:“麻煩中書、樞密院再辛苦辛苦,完全可裁減四十萬人!”
每個人都堅持己見,一人都不讓。
歐陽修、唐介、蘇良三人看著兩府三司的相公們激烈地辯論著,並未加入戰局,且有些無奈。
大宋的很多利大於弊的決策,都是在兩府三司這樣的拉扯中搞沒的。
說白了,大宋之慫,慫在這群害怕擔責的相公身上。
蘇良覺得,日後要開啟全宋變法,第一件事就應先把首相和樞相換掉,不然這樣拉扯著太耗費精力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