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五十二章 時代的差距,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的抵抗,某種程度上來是堅決而果斷的,並且也透過巧妙的利用地形,費盡心思從後方運來了大量的大口徑滑膛炮。

他們已經在阿斯特拉罕部署了在當代條件下最優秀的江防炮臺,甚至逼得楚軍的無防護戰艦不敢輕易的闖入伏爾加河,更避免了楚軍的戰艦在遙遠的幾千米距離上就發起單方面打擊。

同時在戰前也做好了各種準備,提前測定好了射擊諸元,儲備了充足的彈藥,有著充足訓練有素的炮組成員。

這些都導致了他們能夠迫使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不得不冒險靠近到三四百米內和他們的江防炮臺進行近距離對轟,並且在這個過程裡,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的炮手們表現的實際上非常出色。

在楚軍的炮艦剛出現在射界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進行了開火,並且命中率非常高,僅僅是第一輪炮擊就有炮彈擊中了西甲六號炮艦。

但是他們千算萬算,就是沒有想到大楚帝國的實力遠超了他們的想象,竟然還有鋪滿裝甲的淺水炮艦,能夠硬扛著他們的大口徑滑膛炮的近距離炮擊,然後從容的動用艦炮發射半穿甲彈進行猛烈反擊。

當楚軍的炮艦進行猛烈炮火反擊的時候,依託線膛炮的高精度,大威力,後裝火炮的高射速,楚軍的炮艦不僅僅有效的壓制了俄羅斯人的炮臺火力,而且在二十分鐘裡透過密集迅速炮擊,把俄羅斯人的整個江防炮臺炸成了廢墟。

一百毫米的半穿甲彈甚至都穿透了炮臺的防護,深入到了炮臺掩體的內部進行爆炸,不僅僅對內部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大量的殺傷,更是把整個炮臺都給掀飛了。

一百毫米的線膛火炮所發射的火炮,雖然口徑比楚軍早期裝備的師屬主力野戰炮,也就是115毫米滑膛野戰炮還要小十五毫米,但是線膛火炮的炮彈其獨特的長圓柱形彈體,卻是讓這種炮彈的體積遠遠超過傳統圓球形炮彈……這帶來了更大的彈重以及裝藥量,而這種差距是數倍的差距!

這也導致了楚軍的一百毫米線膛炮所發射的炮彈,不管是彈重還是內部裝藥量,其實都要超過對面俄羅斯人江防炮臺裡的主力大口徑滑膛炮……俄羅斯人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實際上也是三十二磅加農炮而已,口徑也才一百五十多毫米而已,彈重都還沒楚軍的線膛炮100毫米的炮彈重……

所以認真算起來的話,其實俄羅斯人手頭上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按照口徑來說也就相當於楚軍裡的中等口徑而已,而按照彈重來說的話,那麼就相當於中小口徑了……

不僅僅俄羅斯如此,實際上當代的其他各國土著的軍隊也差不多,基本上三十二磅,口徑在一百五十毫米到六十毫米左右的滑膛炮基本上就是絕對主力了,再大的極少見。

這玩意在滑膛炮時代裡自然威力不錯,但是在楚軍的線膛炮面前就很不夠看了……楚軍的一百五十毫米的線膛炮炮彈,其彈重甚至超過了楚軍早期的兩百五十毫米臼炮發射的炮彈。

因此別看楚軍西海艦隊這一次殺過來的只有五艘內河炮艦,配屬的艦炮最大的也就是兩門一百毫米口徑的艦炮,還有三門七十五毫米艦炮,看似口徑不咋地,但實際上威力一點都不小。

比對面俄羅斯人的滑膛炮可強多了!

就這,只是單純的對比彈重而已,都還沒對比榴彈裝藥量,炮彈動能,精度以及射程這些關鍵資料呢。

這也是當西海艦隊的西甲六號炮艦,硬扛著俄羅斯人的炮火攻擊開始還擊的時候,俄羅斯人的炮臺迅速崩潰的原因。

對比火力,俄羅斯人真心比不過!

所以這一場西海艦隊和俄羅斯炮臺之間的對決,其勝負實際上在西海艦隊得到了西甲六號炮艦這種全面防護的淺水炮艦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二十分鐘的戰鬥,只是雙方對決的尾聲而已!

隨著西甲六號炮艦帶著其他四艘百多噸,同樣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內河炮艦殺入伏爾加河,並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就摧毀了阿斯特拉罕江防炮臺之後,這五艘內河炮艦繼續前進。

隨後後方的三艘通安級巡邏艦也進入伏爾加河,越過了江防炮臺位置繼續前進。

當天中午時分,西海艦隊殺入伏爾加河,抵近了阿斯特拉罕城,並對河邊的眾多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的定點清除炮擊。

當天傍晚時分,西海艦隊司令宋翔飛准將上岸和東岸的第十八師副師長,前鋒部隊指揮官郭富文准將進行了會晤。

雙方就後續的渡江登陸作戰計劃進行了探討,其中的重點在於海軍為陸軍提供火力掩護。

這一戰其他問題都不大,阿斯特拉罕城看似堅固,但是對於大楚帝國陸軍而言也就是多打幾枚炮彈的事。

唯一的威脅就是渡江!

畢竟俄羅斯人在搞阿斯特拉罕要塞的時候,可沒有傻乎乎的在伏爾加河東岸修築,而是都在西岸修的。這楚國陸軍想要打過去,還得先渡河才行。

但是俄羅斯人也是有火炮的,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想要在俄羅斯人的眼皮子底下搭建浮橋恐怕會遭到一定的損失……哪怕在楚軍的絕對火力優勢下也能夠搭建浮橋並渡江成功,但是多少會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海軍方面的火力還是非常必要的。

有海軍的西海艦隊提供火力支援,足以有效打擊或威脅俄羅斯人的炮兵部隊不敢輕舉妄動,至少不會明目張膽的跑到岸邊架設火炮開火,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這架設浮橋和渡江有了安全保障後,只要第十八師的主力部隊過河了,都不用多,哪怕只過河一個營,基本上也能夠牢牢的佔據後續的作戰主動權。

而楚軍也的確是這麼幹的。

第二天的時候,第十八師的部分兵力陸續抵達。

第三天,工兵部隊和輜重等部隊也大多抵達,此時阿斯特拉罕的東岸,彙集了差不多一萬兩千多人的楚軍。

同時還有八千多人的楚軍分兵北上,沿著伏爾加河東岸朝著察裡津而去,肅清沿途伏爾加河上的俄軍據點,為後續主力北上開闢前景通道。

從這其實也能夠看的出來楚軍在這一場戰役裡的前期主要戰略目標,那就是沿著伏爾加河一路北上,佔據沿途城市,控制伏爾加河中下游流域,並在控制這一區域後繼續往西抵達頓河流域,並佔領頓河出海口。

這是大楚帝國發起西征的前期戰略規劃,軍事行動主要集中在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圍繞著伏爾加河中下游,頓河流域,依託這兩條河流進行後續的軍事行動。

當然了也會順帶佔領控制南部臨近高加索山脈的平原地區。

在這前期的戰略規劃裡,其實烏拉爾山脈裡的幾個重要戰略城市,比如葉卡捷琳堡等地區楚軍甚至暫時都沒計劃去攻打,甚至俄羅斯人的首都莫斯科並不是楚軍的前期主要目標,

楚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包括其中的幾個重要戰略節點,首當其衝的就是阿斯特拉罕,這地方為什麼重要?因為這地方是伏爾加河的入海口。

再過來就是察裡津,也就是後世的伏爾加格勒,這裡是伏爾加河距離頓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兩條河流的距離只有區區四五十公里而已,後世的俄羅斯人就是在這一段上修建了一條運河,連通了伏爾加河以及頓河,進而把裡海和黑海給聯絡起來。

楚軍要想順利抵達頓河流域,並且在運輸上節省麻煩,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佔領這裡,然後在這裡透過陸地運輸,連線伏爾加河和頓河。

最後一個戰略節點,則是頓河出海口羅斯托夫,當然這地方目前還沒有什麼城市,但是並不妨礙楚國人看上這裡,理由很簡單,這裡是頓河的出海口,佔領這裡並修建一個港口的話,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獲得一個黑海的港口,而且這個港口還有頓河連通伏爾加附近,透過一段四五十公里的陸地通道,就能夠連線到伏爾加河,伏爾加河再連通裡海,然後再連線到裡海港口城市西海城。

如此,就能夠透過連線上大楚帝國的西部戰略重鎮西海城,可以方便的獲得來自國內的大量人員以及物資。

而不用在陸地上一路透過馬車奔波上千公里的直線距離進行人員以及物資的運輸。

這對於後勤需求龐大的楚軍而言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至少在鐵路網繼續往西建設,一路修到黑海之前,這條通道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而鐵路網的建設雖然速度很快,當大軍開始西進的時候,後方的陸軍工程兵們已經和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中亞鐵路分公司聯手,開始從西海城裡往西修建鐵路,按照規劃是從西海城一路往西修建,先修到阿斯特拉罕,再繼續往西修到羅斯托夫,也就是一路修到黑海海邊去。

然而鐵路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哪怕目前修建的也只是一條單線,要求不算高的戰備鐵路,但這好歹也是一條一千多公里的鐵路線呢,修建所需要的時間依舊需要兩三年甚至更久一些。

畢竟在這地方修鐵路,各種物資都需要從本土腹地千里迢迢運輸過來,最近的物資供應地也是在距離西海城一千多公里外的兩河省土耳城呢。

整體的施工難度以及成本其實都非常高昂。

如果不是為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這麼一個事關未來國運的戰略計劃,鐵路總公司方面都不會在如今這個時候就在這裡修建鐵路,成本昂貴,而運營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前期裡除了軍方,估計都沒人用這條鐵路!

虧本修鐵路並運營,這事哪怕是對於鐵路總公司這種純政策性的鐵路公司而言,也是負擔很大的。

但是還不能不搞,畢竟有了鐵路才能夠談得上便捷的交通運輸,這才有大規模的移民以及物資運輸。

這有了移民和物資,才能夠在當地大規模建設開荒,並開發大面積的高規格農田,產出大量的糧食。

這有了鐵路,也才能夠把當地產出的大量糧食往東運輸,接任滿足帝國的龐大糧食需求。

所以,儘管目前來看這條鐵路成本昂貴,後續估計很多年裡都還會運營虧本,但是依舊得修。

有意思的是,這條鐵路雖然有了起點,也擬定了終點站的大概方位,也有了大概的路線走向,但是沿途走向該怎麼搞,沿途站點該怎麼設定,甚至途中會遇到多少河流,高山,需要架設多少橋樑等等,這些東西鐵路總公司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因為制定這條西羅鐵路的時候,西海城以西的大片區域都還在俄羅斯人的控制中呢,楚國人也沒有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的地理勘測,只是大概知道這片地方都是平原,土地很肥沃……

因此後續的具體路線走向等細節問題,還需要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種情況在鐵路建設裡也算得上是奇葩了……但是這麼奇葩的事情大楚帝國也不是第一次搞了。

之前楚國人在美洲修建北美東西大鐵路的時候,就是這麼搞的,一邊修一邊勘測……因為早期的時候楚國人對北美洲腹地,尤其是中部以及東部地區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因為移民的緣故,對鐵路的需求又非常急迫,所以只能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也是北美東西大鐵路,在地圖上看並不整齊,而是彎彎曲曲的緣故,因為修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大峽谷,懸崖,高山,河流等無法通行的地形後,就只能繞過去。

未來不出意外的話,西羅鐵路大機率也是這樣的……

只不過現在的西羅鐵路剛剛在西海城那邊動工,距離修成還早著呢,但是楚軍的軍事行動卻是不能等著鐵路建成的。

第十八師的主力抵達阿斯特拉罕後,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發動了渡河作戰,隨後正式發動了對阿斯特拉罕城的強攻。

陸海軍密集的炮火襲擊之下,尤其是第十八師還帶了一個軍部下方的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營,龐大的一百五十毫米榴炮彈,用來攻擊泥土砂石磚木等原始材料構成的碉堡防禦工事,那威力是槓槓的。

哪怕俄羅斯人提前挖掘了眾多的防炮戰壕,在炮擊的時候躲在戰壕裡,但是戰壕裡計程車兵依舊被大量殺傷……不是被炮彈破片直接殺死的,很多都是在戰壕裡被活生生震死的。

俄羅斯人哪裡見過這種陣仗的戰爭啊……在他們眼裡固若金湯的防線,在楚軍的火炮面前就跟紙糊的一樣。

而且在楚軍的遠端火炮以及熱氣球的配合下,城內的俄羅斯人根本就沒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城內一些顯眼的重要建築,比如倉庫,官方機構建築,軍營等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楚軍遠端炮火的炮擊。

俄羅斯人的多名高階將領甚至在第一天的炮擊裡就被炸死炸傷。

連續三天炮擊下來,城內的俄羅斯人死傷慘重,士氣更是跌落到了極點……這根本不是一場他們能夠提起勇氣來進行抵抗的戰爭。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甚至連楚國人長什麼樣都還沒有看見過,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炮火當中。

因為楚國人的進攻部隊,在這三天時間裡根本就沒有靠近過千米範圍內,都是在一千米外,甚至更遠的距離裡動用火炮進行炮擊。

而楚軍的步兵?

楚軍的步兵們要麼在睡覺,要麼在看戲,根本就沒靠近千米之內的前線。

然而就是這樣,城內的俄羅斯人卻已經死傷慘重了,士氣跌落到了谷底。

隨後楚軍嘗試進行了勸降,這俄羅斯人早早投降的話,他們也能夠節省一些彈藥,避免後續攻城作戰計程車兵傷亡。

這彈藥從兩河省的土耳城運輸過來,足足一千大幾公里呢,而且前期經過了鐵路運輸後,到了土耳城還得透過船隻轉運,再透過船隻運輸到阿斯特拉罕城來,麻煩的很,運輸成本也貴的很,能夠少消耗一些就得少消耗一些。

而士兵傷亡就更不用說了,楚軍打仗雖然不怕傷亡,但是也會極力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什麼叫做不必要的傷亡,那就是和土著正面交戰的時候所發生的傷亡。

和土著軍隊正面對戰,楚軍佔據如此龐大的武器優勢,這都還能被打出來比較大的傷亡,那麼除了指揮官無能,不會有第二個可能性。

當然,遭到土著埋伏之類的情況另說……被埋伏的情況下,敵人的弓箭,火繩槍,燧發槍甚至冷兵器長矛,都是能夠對楚軍造成一定威脅的。

楚軍在全球範圍內,和眾多土著打仗那麼多年,總會遇上一些倒黴情況,比如被土著伏擊然後損兵折將的,多的時候死傷數百上千人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但是在正面交戰的時候,楚軍的傷亡卻是極小的,往往能夠打出來非常誇張的交換比。

自己死傷區區幾十人,就幹掉對面幾千上萬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在裝備了後裝線膛槍炮後,這種情況就更誇張了,幾次歐洲的大規模正面交戰裡,楚軍正規軍的傷亡甚至都只有個位數的情況。

倒是在一些小規模戰鬥,零星巷戰裡死傷的比較多。

這也是楚軍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度軍團這種僕從軍執行日常巡邏,城區作戰等小規模零星戰鬥的緣故,就是為了避免楚國人組成的正規軍的傷亡。

這一次打俄羅斯人,倒是沒有呼叫僕從軍,清一色的使用正規軍,如此情況下為了避免傷亡,楚軍將領打的還是比較謹慎的,甚至還多次勸降城內的俄軍。

不過俄軍還是選擇了頑抗到底,為此楚軍又炮擊了兩天後,才開始對城區發動正式的步兵進攻。

這個時候,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六十毫米迫擊炮所組成的步兵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七十毫米步兵炮,可以有效的殺傷兩千米範圍內的敵軍目標,不僅僅可以殺傷有生目標,還可以透過平射的模式摧毀敵人的碉堡等防禦工事。

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雖然小巧,身管也短,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款後裝線膛炮,發射的七十毫米炮彈威力很不錯的,而且為了打擊敵人的工事,陸軍還特地為這玩意配屬一定數量的半穿甲彈……打起工事來效果槓槓的。

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這東西火力更強,因為其射速更快,可以短時間內爆發出來極為強悍的火力,一分鐘內輕輕鬆鬆打出去十多發炮彈。

而且極為輕便,畢竟只有二十多公斤的東西,一個人都能提著走,射程也不錯,足足有八百米的有效射程。

別覺得八百米射程不咋地,要知道這玩意在楚軍裡的定位可是連排級武器,通常戰鬥時候都是下放到步兵連,必要時候甚至都會直接支援步兵排的戰鬥。

也就是說,在幾十個人規模的戰鬥力,楚軍都能直接用這玩意……因為這射速有非常快,在短短一分鐘內就可以打出去十多分炮彈直接給敵人來一個覆蓋炮擊糊臉。

這東西,在陸軍的評級裡,除了耗彈量太大,用起來太貴外,幾乎沒有什麼缺點。

當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組合起來,就讓楚軍的營連級部隊,也擁有了非常強大的炮兵火力。

這種炮兵火力,足以壓制的俄羅斯人連頭都抬不起來。

再加上楚軍步兵裝備的二五步槍,這種連發步槍的強大火力更是足以橫掃中近距離的任何敵人。

如此情況下,當楚軍的步兵部隊發起正式進攻後,幾乎用著碾壓式的戰鬥向前推進,對面的俄羅斯人一旦露頭就會被消滅,一旦頑抗就會被炸的粉身碎骨,只能是不斷的退卻再退卻。

最後等到退無可退的時候,要麼投降,要麼被包圍殲滅。

城內的俄羅斯人只堅持了一個白天的時間,就宣告了徹底失敗,此城被楚軍完全佔領。

就這,其實還是第十八師為了避免傷亡,收著慢慢打的緣故,如果楚軍指揮官打的稍微奔放一些,其實撐死了兩個小時就能夠拿下來。

雙方的武器裝備都不在一個層面上,再加上這又是正面交戰,俄羅斯人哪怕一個個都是不怕死的斯巴達勇士,都不可能堅持三個小時以上。

雖然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大因素是人,但是當武器代差大到一定程度後,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就是武器裝備了!

一群使用連發步槍,步兵炮,迫擊炮,架退後裝線膛炮,還有一百五十毫米大口徑火炮的楚軍,按照這武器裝備水平都勉強可以打第一次世界大戰了,但是卻用來打一群撐死了十八世紀水準,使用前裝滑膛炮,燧發槍的俄軍。

這要是還不能打成碾壓局,第十八師的高階將領有一個算一個都可以拔刀自刎以謝皇恩了!

所以楚軍毫無懸念的攻佔了阿斯特拉罕,並且自身傷亡極小,只有區區數十人而已,戰死不過區區八人,受傷二十二人,這裡頭還包括非戰鬥傷亡……比如有個士兵追擊作戰的時候,追的太浪,一腳踩空不小心摔倒了,進而扭傷了腳!

這些傷亡大部分都是在進城作戰之後,因為城區建築眾多,地形複雜,被俄軍的零星士兵打冷槍而導致的。

但是俄羅斯人死傷了多少?陣亡都有八九千……俘虜接近兩萬,俘虜裡相當多一部分也是受傷的。

這種嚴重誇張地交換比,放在同時代的兩軍交戰裡幾乎不可能出現,哪怕是楚軍的印度軍團這種僕從軍和土著軍隊交戰,都打不出來這麼大的交換比。

但是在楚軍正規軍和土著的戰鬥裡,類似的誇張交換比卻是頻繁出現。

這安置好傷亡將士,留下少數人看押繳械的戰俘並讓他們修建港口設施後,第十八師主力部隊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一路沿著伏爾加河北上,直奔察裡津,即後世的伏爾加格勒而去。

兩地距離不過三百多公里,而且楚軍還有海軍西海艦隊提供掩護以及後勤物資運輸,得以輕裝北上,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頂多半個月楚軍就能夠殺到察裡津。

面對這一情況,察裡津裡的俄軍都直接傻眼了……這才多久,重兵駐防的阿斯特拉罕就完蛋了?

而且之前在阿斯特拉罕的楚國人都奔著察裡津來了?

此外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一支大幾千人的俄軍沿著伏爾加河東岸一路北上了。

這兩者加起來,楚軍都兩萬多人去了。

如此情況下,他們這察裡津怎麼可能守得住!

守不住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古代版難民生存指南

自魚

假太監:從迎娶女帝開始崛起

生米煮熟飯

我,大乾第一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半仙驚雲

和離後養崽日常

午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