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二十五章 韭菜能割幾茬是幾茬,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承順三十四年,堪稱是大楚帝國的後裝線膛武器爆發之年。
儘管在二十年代的時候,大楚帝國就已經研發出來了後裝線膛步槍,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
但是當年的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遠遠談不上成熟,漏氣非常嚴重,同時槍管加工工藝也不過關,當年也沒有搞出來成熟的紙包子彈。
因此當年的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是非常純粹的實驗性產物,只是生產了數百支進行測試後裝備就被擱置。
嗯,當年測試的時候因為漏氣非常嚴重,一度導致了多名士兵在測試的時候眼睛被髮射藥點燃後的高溫氣體所燒傷。
這也是導致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被拋棄的重要原因。
因為誰也不想要一款動不動就灼傷自家士兵眼睛的步槍,而且還是死貴死貴的步槍。
數年後,十八型步槍的早期型號被研發成功,相對十七型步槍有了巨大的改進,尤其是在漏氣方面的改進非常大。
採用了橡膠墊圈,同時改進了紙包彈,把底火從紙包彈的中間部分改為底部。
這也就是當年羅志學在北巡的時候,在天津所看到的十八型步槍的原始型號。
但是這種發射紙包彈的原始型號並沒有正式服役,同樣只少量生產用於實驗性裝備……原因嘛,一方面是太貴,另外一方面軍方都在等金屬子彈呢。
承順三十年,大楚帝國的銅殼定裝子彈研發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進展,十八型步槍成為了第一款適配新子彈的步槍,併為適配金屬子彈進行了改進。
橡膠墊圈被取消,改進了槍機結構後的十八型步槍,經過了一系列嚴苛的測試後,最終在承順三十二年被正式定型,隨後開始批次進入近衛軍服役,陸軍也開始小規模採購使用。
所以說,這款步槍滿打滿算,其實也就只服役了一年多時間而已,前期的裝備數量也不多,而產量也不大,畢竟生產線的建設也需要時間的。
進入到承順三十四年的現在,該款的步槍的產量才逐步提升上來,如今河北武器公司的產量已經爬升到了年產大約十萬支。
預計等到明年的時候,河北武器公司的十八型步槍的年產量能夠達到二十萬支,後年則是達到三十萬支,並會維持在年產三十萬支很多年時間,直到滿足陸軍以及近衛軍的全面換裝為止。
當然,這個過程裡,十八型步槍也會持續改進,儘可能改進效能,同時降低生產成本……人家河北武器公司,可不會一直給你虧本生產。
前期虧損,後期降低成本賺錢,這才是河北武器公司的整體策略。
而這款步槍,包括後續改進型的最終產量,極有可能會達到兩百萬支以上,成為大楚帝國裡第二款產量突破兩百萬支的制式步槍。
至於第一款?
那是好多年前的十三年式燧發槍!
雖然這玩意早已經退出了陸軍現役,但是當年的產量可是相當巨大……其基本型號以及後續改進型號,各種型號多達十幾種,同時裝備四大武裝力量以及國內的普通巡警執法力量,同時也是民兵的制式武器,還在民間銷售。
具體產量沒有明確的資料,但是保守估計生產了三百萬支以上……
這還不包括這款燧發槍改進而來的出口型號……大楚帝國的出口型號的燧發槍,也是有好幾種的,有從老古董二年式燧發槍改進而來,擊發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低端型號,最近幾年也有從十三年式燧發槍改進而來的中高階型號,而這些出口版本型號的十三年式系列燧發槍,目前依舊在小批次生產,僅僅是兩廣武器公司的第二槍械廠每年都生產大幾千條該款步槍用於出口呢。
如果把改進後的出口型號也算上,十三年式系列步槍已經生產了至少四百萬支以上,並且這個資料還在持續增加中。
畢竟大楚帝國的燧發槍出口規模還是挺大的,最近十年來,僅僅是奧斯曼帝國就從大楚帝國裡先後採購了大約二十萬支各式燧發槍。
西班牙以及英格蘭人也是帝國燧發槍的大擁躉,西班牙人在承順三十一年的時候一次性就採購了十五萬支十三年式燧發槍。
英格蘭人最近四五年也採購了將近十萬支。
別說這些國家了,就算是和楚國人之前一直打仗的荷蘭人以及葡萄牙人,其實他們也大量採購了楚國楚國的燧發槍……
楚國在海外進行擴張的時候,經常會遇上拿著楚國武器的土著……但是軍方也好,國內高層也好對此都沒啥意見。
畢竟打仗歸打仗,生意歸生意……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出口的僅僅是燧發槍,連擊發槍目前都沒有出口呢,國內的軍隊,乃至民兵的武器裝備在效能上都領先了出口武器好幾代呢。
說白了就是,出口武器對楚國自身造成不了什麼實際性的威脅,既然如此,這錢能賺還是要賺的。
而且打仗的時候,經常會繳獲一些楚國賣出去的燧發槍或火繩槍,這些戰利品軍方一轉手,就會透過武器貿易公司的渠道又賣給那些土著……購買這些戰利品的客戶,興許還是被楚軍剛擊敗的土著呢。
畢竟就地銷售節約運輸成本嘛!
隨著楚國正式大規模裝備後裝線膛步槍,同時也是因為那些土著們已經逐漸普及火繩槍,歐洲地區更是已經開始普及燧發槍後。
未來十三年式燧發槍也將會取代低端燧發槍和火繩槍,成為楚國最主要的出口武器。
當然,低端燧發槍甚至火繩槍,還是會繼續賣的。
其他地方不好說,但是在美洲、非洲。印度地區火繩槍就挺好賣的。
畢竟並不是所有的土著地區,都會和歐洲地區一樣勉強進入了文明時期,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了。
很多地方的土著,原來還處於冷兵器時代呢,楚國人的火繩槍對於他們而言,就已經是劃時代的產品了。
大楚帝國的武器貿易公司,一向來都是抱著韭菜能割多幾茬就割多幾茬,能賣冷兵器絕對不賣火繩槍,能賣火繩槍絕對不賣燧發槍的……一般只有當地的武器裝備提升到一定水準。
嗯,這個武器裝備水平,特指的是當地土著自造武器的能力!
歐洲人能夠自造燧發槍,雖然他們自造的燧發槍不咋地,但是楚國人還是大規模向歐洲人出口傾銷燧發槍。
印度人,一些南洋土著之類的,他們能夠自造火繩槍,那麼楚國就對他們出口傾銷火繩槍。
其他一些更落後的土著連火繩槍都搞不出來的……楚國人就賣給他們大刀長矛,讓這些土著們人手一把寶刀寶劍……
所以大楚帝國的武器出口是比較複雜的,各地區的武器貿易公司主要銷售武器的種類也不太一樣。
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挺賺錢的。
買大刀長矛賺的錢,可不會比買燧發槍少到哪裡去。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裡的五大武器公司,基本啥武器都生產,從低端原始的大刀長矛弓箭盔甲,再到火繩槍,燧發槍,然後效能拉跨的老古董滑膛炮,還有效能好一些的青銅滑膛炮,鐵滑膛炮等等,甚至為了滿足一些特定地區使用者的需求,各種亂七八糟的冷兵器都有。
比如西亞人喜歡用的彎刀,歐洲人喜歡用的十字大劍之類的,基本上只要你叫得出名,並且有使用者需要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五大武器公司的產品目錄裡找到。
不過這些出口武器裝備都是落後好幾代的東西了,楚軍現役,甚至已經退役但是對楚軍能夠產生威脅的武器裝備,楚軍還是不對外賣的。
火帽擊發槍如此,後裝線膛槍炮更是如此。
後裝線膛槍炮想要出口,恐怕得等好幾十年甚至更久了,具體時間取決於那些土著國家的實力提升的如何。
如果那些土著國家一直都是現在這個樣,那麼大楚帝國永遠也不會出口後裝線膛武器。
不管未來如何,至少目前來說大楚帝國的後裝線膛槍炮,暫時就只有自家的市場了,尤其是軍警市場為主。
而這些市場也是有限的,哪怕是十八型步槍這種堪稱劃時代的武器,預計最終產量撐死也就兩百萬支而已,再多是不太可能了。
至於其他幾款後裝線膛步槍,預計產量就更少了。
比如松江槍械廠的啟明步槍,目前只有武裝稅警一個使用者,最終產量估計也就幾萬支而已。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楚帝國同時服役三款後裝線膛步槍,順帶還有多個型號的後裝線膛火炮,這都是讓大楚帝國的武器裝備水平在承順三十四年裡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在戰場上的影響更大。
承順三十四年冬十一月,北美洲金山府,數百名揹著十八型騎槍,拉著一門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的陸軍士兵牽著大量的馬力,翻越了金山山脈進入到了北美洲中部內陸地區。
他們可不是來遊山玩水的,而是前往圍剿一個當地土著部落的。
半個月前,附近的一個楚國移民點被近千名土著襲擊,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被劫掠走了大量糧食和牲口,這事被報告上來後,北美巡撫衙門對軍方的不作為表達了強烈的抗議!
這事讓駐防金山府的陸軍第二十六軍高層很被動!
畢竟第二十六軍的軍司令部就在金山城呢,同時第二十六軍作為陸軍在美洲僅有的正規軍,肩負著控衛整個北美洲的戰略任務。
並在北美洲的重點開發地區金山府部署了一萬多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第十六師這個甲等師的大半兵力。
金山府,可以說正規軍兵力不少,再加上地方上的民兵力量,防護能力可是相當強悍的。
結果還是被那些土著摸進來襲擊了一個移民定居點!
這要是小規模滲透進來的土著也就算了,偏偏還是一股近千人規模的土著兵力,這都沒能提前發現並攔截,自然是屬於陸軍方面的失職。
北美巡撫衙門那邊,直接噴軍方還不算,這還準備寫報告回國彈劾軍方呢。
這第二十六軍的高層丟了面子,甚至還有可能挨國內的訓斥自然是不可能就這麼算了。
惱羞成怒的第二十六軍高層,直接調動第二十六軍裡的精銳部隊出擊,勢要抓到肝膽大規模襲擊楚國移民定居點的土著部落,然後把他們挫骨揚灰!
接受這個任務的就是第十六師第六十三團下屬的第一營。
該營是第十六師,也是整個北美地區裡第一個換裝後裝線膛步槍,即十八型步槍的部隊。
該部隊不僅僅進行了換裝,連編制都是根據新的步槍進行了改動,從以往的六個步兵哨縮編為四個步兵連。
這也是楚國首次採用連、排、班這些稱呼,摒棄了以往的哨,隊,小隊等稱呼。
連下設立三排,排下設立三班,每個班十四人,一個步兵班裡,除了班長外,還會有副班長以及一個資深士官。
在執行一些複雜戰鬥的時候,可以由班長,副班長,資深士官分別率領四個士兵,形成三個相對獨立的五人戰鬥小組。
之所以搞三個戰鬥小組,這倒不是說為了搞什麼三三制戰術之類的,純粹是為了方便指揮,畢竟班長一個人很難直接指揮十三個人,得有副手協助他。
同時也是為了施行迂迴進攻戰術,在緬甸戰場的時候,楚軍的小規模部隊經常這麼打仗:正面四五個人形成一個戰鬥小組,利用掩體射擊正面牽制,壓制敵軍。
兩個同樣由四五個人組成的戰鬥小組進行兩翼迂迴……最終對敵軍形成三面夾擊的狀態。
軍方高層琢磨研究了後,覺得這種基礎迂迴戰術很靠譜……於是乎將這種前線基層將士們自發採用的戰術在編制上給予了確定。
其他的編制基本也是在實戰中進行明確的,比如把步兵哨從六個,縮編為四個步兵連。
就是因為實戰中發現,因為採用了後裝線膛步槍,士兵們的作戰間隔加大後,一個步兵營的展開寬大加大,這也導致了營官難以指揮拉的太開的六個步兵哨。
經過實戰以及模擬,最終軍方高層認為,一個營官,直接指揮四個直屬戰鬥部隊是最佳的選擇,距離適中,資訊處理高效。
而到了連下,因為同樣的問題,連長直接指揮三個排就成為了比較適合的選擇。
排直接設三個班也是同樣的原因。
大楚帝國陸軍裡新一代的散兵戰術編制,是根據後裝線膛步槍以及散兵戰術的諸多特點,最終敲定下來的編制!
這種編制其實也不是為了加強火力或其他東西,純粹是為了指揮起來更方便一些。
除了四個步兵連外,這種新編制的營還編有一個後勤排。
至於炮兵當然是沒有……畢竟這只是個幾百人的步兵營,而火炮的話一般只有團級部隊裡才會配給,只有在戰鬥的時候才會臨時下放給步兵營進行配合作戰。
只是團級使用的步兵炮還沒有搞出來,現在的新式步兵作戰,其火炮支援需要師級的75毫米山炮負責。
這樣的一個營,戰鬥步兵加上後勤人員以及傳令兵以及其他輔助人員,人員可以達到六百多人的規模,並配屬大量的騾馬。
人員比以往的線列時代要少了一些,但是戰鬥力卻是成倍增加。
第十六師第六十三團下屬的第一營就是屬於這樣的營,除了這個營外,進軍的楚軍還有一個騎兵哨以及一個炮兵排以及一個輜重連。
同樣清一色裝備了後裝線膛槍炮的新式部隊。
這三支部隊,組成了一個臨時性的混成營,總兵力約千人規模。
為了收拾那些膽大包天的當地土著,當地楚軍高層直接把他們僅有的一個新式混成營都給派了出去。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