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六 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观众心理学,余秋雨,试读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

“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

“怜悯”、

“恐惧”、

“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

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

“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

“以偏概全”之弊。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

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

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

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喜剧美正好相反,对应着人们的俯视心理。在喜剧美中,主要人物大多被故意塑造得低于观众,让观众能够快速地发现他们的滑稽、悖时、荒诞、愚昧、自以为是、适得其反。

这使观众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的确认,并且越确认越放松。笑声,正是从这种优越感和放松态中产生的。

观众在喜剧美中的俯视,也是人类一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观众心理学》六 心理美学中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小说相关阅读More+

火影之竹林下

这个月亮好锋利

原神:被芙芙捡到的神明

拉小姐的扎罗

夫人十恶不赦

泪冠哀歌

斗罗之冰魔雨浩

麻酱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