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專案展開,發現技術飛躍式提升的鍥機!
不吃小南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五章 專案展開,發現技術飛躍式提升的鍥機!,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不吃小南瓜,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百億級別的專案,前期的準備工作都是非常複雜的,同時也會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
除了一些確定大機構以外,還有一些實驗組也加入進來,比如,和超導材料研究中心有合作的西海大學計算組。
計算組,也就是‘代數幾何計算組’,最初是西海大學聘用大量代數幾何專家組建的。
現在計算組的負責人已經成了張鶴。
張鶴是首都大學畢業的優秀博士,加入計算組以後很快就嶄露頭角,晉升成了小組組長,後來又升到了主任職位。
計算組只是一個數學研究組,歸屬西海大學理學院,但他們所做的半拓撲元素計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為超導半拓撲理論的元素工作計算,積累下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材料研發,憑藉的是基礎理論、經驗、以往的資料等,運氣也是少不了的因素。
計算組提供的是基礎理論資料支援,對於研發工作的幫助很大。
王浩是專案的申請人,但大部分專案相關的事物有其他人來負責,他的重心還是放在研發工作上。
他主導一階鐵超導材料研發,也需要基礎支援,需要其他人提供意見支援,有大量專業的人員幫助計算,並提出以資料為基礎的意見,也會讓研發速度大大加快。
百億的專案,大部分經費都要投入到材料研發和反重力特性檢測上。
其中有一個非常耗經費點,就是新材料的實驗室製造,材料研發出來肯定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製造,才能去做反重力特性檢測,但新材料製造肯定沒有工業化生產,只能在實驗室進行製造。
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就不可能分出太多精力,放在已研發材料的製造上了,一部分工作就要分配出去。
這也就是其他實驗機構參與的原因。
每當研究出一個新材料需要製造的時候,就會把一部分過程分配給其他的實驗機構。
首先就是製造材料,都是實驗室製造,然後是調整佈局的設計,如果是兩種材料都是超導好做。
在完成新材料的製造後,就是進行反重力特性的檢測。
反重力特性檢測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進行反重力特性的常規檢測,另一種就是進行臨界超導的特性檢測。
強湮滅力場選用高壓混合材料,是因為高壓混合材料能夠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激發出反重力特性。
之前並沒有金屬超導材料表現出同樣的特性。
一階鐵出現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一階鐵製造的超導材料,有的就能在沒有達成超導狀態時,激發出反重力場。
這也是一階鐵材料被看好能夠頂替高壓混合材料的直接原因。
其實王浩最想做的是對比實驗,也就是製造同樣的鐵元素化合物,區別只是常規鐵和一階鐵,再對比兩個化合物的反重力以及超導特性。
可惜,常規鐵無法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激發出反重力場。
所以對比也只能是對比超導狀態。
這就和強湮滅力場無關了。
在不斷做研究的過程中,實驗組也發現了一種鋰元素化合物,表現出了超導反重力特性,只是激發的反重力場強度非常低。
“只有不到0.1%。”
“我們只能看到很微弱的資料,最開始還以為是誤差。”盛海亮做報告時說道。
何毅分析說道,“這可能和鋰元素的金屬活躍性強有關。”
“有可能。”
王浩做了個點評。
何毅的說法涵蓋了大部分可能。
大部分活躍性強的化合物、元素,表現出來的反重力特性就差一些,很可能和半拓撲結構有關。
活躍性強,半拓撲結構就不穩定,容易被破壞。
反之。
當一個元素或化合物性態穩定的時候,超導臨界溫度可能就低一些,但相應的反重力特性就會高一些。
這不是定理,只是大部分情況的綜述,因為影響超導臨界溫度以及反重力特性的原因很多,不能只從活躍性上去判斷。
經過不斷的實驗,倒是可以確定一個問題,一階鐵的特異性影響了半拓撲結構的穩定。
這也就導致含有一階鐵的超導材料,臨界問題相對會高一些,表現出來的反重力特性低。
同時,也有好幾種一階鐵材料,會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可以激發出反重力特性。
……
大量的研究,大量的實驗,大量的成果。
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超導材料研究中心拿出了六種一階鐵超導材料,其中臨界溫度的最高資料是231k(-42.15c),研究出來時就被認為會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只可惜,高臨界溫度的材料不具備反重力特性。
另外,有四種材料具有反重力特性,有兩種可以在達成超導狀態前,就激發出反重力場。
其中,場力強度最高為0.93(7%)。
“還是太低了,只有7%,而且是在臨近超導的溫度才達成的。”王浩嘆息著搖了搖頭。
雖然知道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但兩個月時間過去,就拿出這麼一個雞肋的成果,實在有些讓人失望。
王浩分析道,“看來一階鐵的特異性影響比想象中的更大,以現在的實驗資料來看,最高可能不超過20%。”
“不過理論還很難說。”
“我們暫時還無法透過計算,來確定一階鐵的特異性的影響資料……”
研究到此,好多人有些失落。
雖然專案也只是剛剛開始,但好多人早就習慣研究快速取得突破的感覺,尤其還是在王浩的帶領下,快速研究出好幾種具有反重力特性的超導材料,只可惜特性檢測結果不盡如人意。
很快。
時間又過了一個月。
這天王浩還是在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和其他人一起論證新材料的研發,卻突然收到了夏國斌發來的資訊,說他們有一項材料的新發現。
他馬上去了納微實驗室。
夏國斌早就等在門口了,他熱情的把王浩迎了進去,就說起了實驗的新發現,“一個多月前送來的一階鐵合金,我們把材料融化後再冷卻製造出薄片,用精密的儀器進行觀察,發現這個材料在0.1微米的視角下,可能是球狀晶體結構。”
“哦?”
王浩聽的一愣,隨後就問起詳細情況。
夏國斌一開始專業的論述,他們的實驗過程很複雜,大致來說就是讓合金材料呈現一種特殊的狀態,才能在0.1微米的視角下進行觀察。
最終的結論也不是觀測到的,而是根據實驗資料推斷出來的。
他把資料交給了王浩。
王浩簡單看了看,並沒有太在意結果。
他深吸了一口氣,想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在材料製造過程中,就依照架構反重力場的需求,來進行儘量微小程度上的排列,是不是會大大提升所製造出的反重力場強度?”
“這可能是技術飛躍式提升的鍥機!”
“還是要和其他人討論一下……”
他的想法很簡單。
原來製造反重力場的底層材料佈局,就是把材料打造成各種形狀,儘量增大整體朝著單一方向的疊加效果。
材料內部的半拓撲結構,導電狀態下激發反重力效果,可不是朝著單一方向的,而是非常非常的複雜。
比如,就像是光的散射。
如果光打在一個粗糙的切面上,傳遞方向就會非常混亂。
現在製造反重力場,就是調整粗糙的切面,儘量把更平滑的位置對準光源,來達到固定光線傳播方向的效果。
如果把粗糙的切面儘量變得平整呢?
換句話說,就是製造材料的過程中,不是製造一個整體,而是讓材料成為眾多微小結構的組合……
“一定可行!”
王浩越想就越有信心。
他去了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並集合所有的核心研究員一起開會,還邀請夏國斌去做一個實驗成果說明。
夏國斌頓時感到很興奮。
他也沒想到新的實驗發現,能夠得到王浩這麼大的重視,還要自己到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會議上做說明。
那可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啊!
如果換做十年前的物理實驗室,他根本就心無波動,時代變遷的太快,曾經的物理實驗室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所做的研究連他都根本沒有資格接觸。
現在……
最少能進去轉一圈看看。
然後,他見到了何毅。
以前的何毅就是一個普通的物理教授,夏國斌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何毅站的會比他高這麼多,成為了最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不說,還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唉~~”
如此多複雜的心緒並不影響夏國斌的熱情,“何教授,好久不見啊!”
他過去和何毅握手。
雖然兩人都在西海大學,但何毅要兼顧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以及湮滅力場實驗組,並不在大學裡從事教學工作,和其他教職工見面的機會不多。
何毅也和夏國斌握手,笑道,“是有一陣子沒見到了”,他才剛說完,還沒來得及寒暄什麼,旁邊就有人找過來。
他就開始忙起來,連續吩咐著,“通知凝態物理中心那邊,讓他們配合新材料製造……”
“下個月,要進行一階鋰研究。對了,科學院材料所的報告有了嗎?”
“明天的實驗也要準備……”
“一會兒要開會,沒看到夏教授都過來了?讓他們快點,別耽誤王院士的寶貴時間!”
夏國斌站在旁邊聽著有些發愣,他問道,“你們這個專案還有科學院材料所和凝聚態物理中心參與嗎?”
“對啊。”
何毅道,“有好多機構參與。”他苦惱的說道,“我就管這方面的工作,真是忙死了,要他們一起配合,光是分配工作都幹不完,還要管實驗……”
“唉!”
他說的長嘆了口氣。
“專案這麼龐大?”夏國斌忽然感覺有點不對勁,好奇的問道,“你們這個專案,經費有多少?”
他說完補充了一句,“要是牽扯保密就別說了。”
何毅搖頭道,“倒是沒什麼可保密的,你去其他機構打聽一下也知道,一百億,是個長期專案。”
“多少?”
夏國斌愣住了。
“一百億啊?”何毅疑惑道,“怎麼了?你們那裡不是有兩千萬經費嗎?我和王院士討論過,經費還夠嗎?”
“……”
夏國斌尷尬的咧咧嘴,心裡一股苦痛流過,他追問道,“所以,給我們準備的機會是兩千萬?”
“對啊。”
何毅似乎看出了什麼,轉個語氣說道,“不過還是要看工作量,計劃是兩千萬,但夏教授,你也知道,經費這個東西說不好……還是要看多少工作吧,如果你們經費不夠,後續也可以提交申請……”
“不過先說好,後續提交申請,必須給出明確的財務報單,還有……”
何毅連續說了一大堆。
夏國斌聽著心裡都在滴血,他當然知道後續申請也能獲得資金批覆,但後續再想申請資金難度就很高了。
如果最開始獲得了經費,資金使用的自由度就很高,能少也給研究所的人,發上一筆不菲的獎金。
現在只有400萬的經費,他們只是科研分苦力而已。
“啪~啪~”
他越想越難受,忍不住走到一邊,狠狠的扇了自己兩巴掌。
……
會議正式開始。
夏國斌不是正式參會,他沒有參與到研究中,只是過來說一下實驗結果,然後就帶著鬱悶離開了。
在離開之前,他還滿是哀怨的看向了王浩。
王浩感覺莫名其妙。
不過他也沒有放在心上,就順著納微實驗室的成果,說起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可以在材料製造上下手。”
“你們都聽了夏教授的實驗,他們發現合金切面,是一個個小球組成,如果我們以技術所能支援的最小單位,來製造出一個個小的材料顆粒,然後再把它們放在一起……”
“然後,以此進行反重力實驗,會怎麼樣呢?”
會議室陷入了沉默。
大家都思考著王浩所說的方法,仔細思考覺得很有道理,但疑問也肯定是有的。
組裡的材料專家張世強就直接問道,“製造一個個的小顆粒,要怎麼把他們黏合在一起呢?”
“如果只是外壓的方式放在一起,會破壞小顆粒的結構,也肯定會出現很多縫隙。”
“其他方式……”
“會對材料製造技術要求很高……”
其他人也討論起來。
“或許可以在中心放置一條主線路,四周的小顆粒嵌入到主線路中,一直連線著?”
“這樣做就沒意義了。”
“也可以用磁場吸附的方式,讓小顆粒自然有序排列,外圍再固定好……”
“不一定是橫切,也可以豎切,把材料做成一根根帶有小顆粒的線,然後有序纏繞在一起……”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