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七章 互通有無,大明第一貢生,一語不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同鎮。
王守仁作為宣大總督,正在召開有關在貓兒莊和威寧海修建城池的會議。
貓兒莊修建城池,是一早便決定的事情,而且已在付諸實施,而威寧海造城則完全是因達延汗提出讓大明把東西河套之地賜封給他,大明做出的應對。
“……王制臺,若是從宣府、大同等處派遣役丁,籌措錢糧,一次要造出兩座城塞,還都是在草原道路運送不便的地方,只怕難以成事。如今正是寒冬,是否該跟朝廷提出,讓朝廷調撥二十萬兩帑幣用以修造城池?”
大同遊擊將軍胡圭以當地人的身份,提出困難。
一旁的大同總兵官,襄城伯李鄌道:“就算給調個二十萬兩白銀,怕也修不成什麼大城,現在貓兒莊的城池就沒法收尾,橫豎不過才二里多遠,除了能駐軍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用處?”
對修造一座城池來說,二十萬兩都不夠用。
這還單純只是修造了城牆、城樓、城門等防禦工事,甚至連役夫都是本地徵調,等於說人工不花錢,甚至連口糧什麼的都讓力夫自帶。
即便如此,連一座貓兒莊都修不好,更別說是威寧海。
王守仁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讓他來跟朝中大臣周旋,尤其還要兼顧民生……從王守仁的角度來說,這題目有點複雜。
打仗可以靠一腔熱血,可要治理一方之民,光有熱血可不行,處處都要錢,恰恰這是西北所缺少的。
……
……
軍事會議結束之後。
王守仁當即給朱祐樘寫了一份上奏,提到了威寧海修造城池的不方便……
“……距離大明邊關路遠,且沿途並無休息和補給之處,貓兒莊修城靡費已經甚大,若再考慮威寧海造城,只會令宣大一線的民生凋敝,且偏頭關等關隘還需要派遣更多的人去修繕和加固……”
一套困難寫下來,王守仁卻並沒有署名。
他也是意識到,若就這麼上奏,皇帝和朝堂上下對自己的信任,只怕也會大打折扣。
“王制臺,不知卑職可否進內?”外面傳來李鄌的聲音。
“進來。”
王守仁這次來西北,連家眷都沒帶,平時吃住近乎都跟將士在一起,也是從來不端著架子,這也讓他迅速贏得軍中上下的好感。
李鄌走進來,沒有往王守仁的案桌前靠近,抱拳道:“王制臺,聽說韃靼諸多的部族,都想跟大明之間完成通商,如今貓兒莊城池尚未修造完畢,若是以貓兒莊來跟韃靼人貿易,您看是否可行呢?”
王守仁道:“這必定會令諸多的韃靼細作,混進貓兒莊。”
李鄌道:“這不是折中之法嗎?大同各處煤礦開得如火如荼,但聽說都被朝廷和蔡國公給呼叫了,沒有給咱大同留下修造城池所用……甚至連海寧衛的新鹽場所得,兌換鹽引,所用的都是三邊的鹽引……您光佔了個威名,用兵之上還是多有掣肘啊。”
王守仁沉默不言。
正說著,王守仁的家僕在門口出現,但在看到王守仁於廳堂內會客時,家僕很識趣讓到一邊。
“我會考慮這件事的。”王守仁道,“就算西北要重開邊市,也要朝廷的準允。即便從貓兒莊開邊市,一年靠邊市收成也不足兩萬兩,要修造城塞等仍舊不足……我仍舊會跟陛下提出,只完善貓兒莊一處的城池,威寧海多以派兵巡防為主。”
沒有那麼大的腦袋,就別戴那麼高的帽子。
王守仁深切領會到這一點,所以他只能是儘自己的能力去提請,光嘴上說要造城,結果只造個彈丸大小的城池,韃靼人來了甚至不能作為堡壘要塞駐守,那還不如不修。
……
……
李鄌離開之後,王家的家僕進來。
“老爺從京城來信了。”家僕很激動。
王守仁到西北之後,王華對於兒子近乎是“不管不問”,最近王家家僕也能感覺到自家少爺為柴米油鹽的事發愁,現在王華這個王家曾經最牛逼的人終於向兒子拋來橄欖枝,會讓王家人覺得,這是父子齊心其利斷金。
王守仁對王華的來信,卻並沒有那麼期待。
因為王守仁知道,王華只是個翰林院侍講,就算有心幫他解決麻煩,專業也不對口。
隨即王守仁開啟王華的信。
“少爺,老爺說什麼了?”家僕很關心。
王守仁沒有回答,而是認真將王華的信件全都看完,隨後略顯憂慮。
“父親說,在京師會盡可能幫我籌謀和上下打點,也提到宣大總制的職位看似高,或還不如留在奴兒干都司平定女真,後者雖然辛苦了一些,但至少不用為錢糧排程的事發愁。”王守仁沒告知家僕更詳盡的內容。
其實王守仁的憂慮,主要來自於他覺得王華可能要為了他,而做出一些“犧牲”。
王華提到了皇帝要增加閣臣人選的事,雖未明確說及有關李東陽等人示好的事,但王守仁卻知道,王華一旦入閣,必會涉及到張周跟傳統文臣之爭。
因為他王守仁是張周提攜起來的人,王華入閣又是進入到傳統文臣的自留地。
“名聲什麼的,不重要了。”
王守仁隨即在之前寫完的奏疏上,署名,等於是完成了正式的奏疏,交給家僕,“讓驛站傳到京師。”
家僕道:“少爺,這是今天剛寫的吧?要不要再等兩天,您再潤色一下?”
“不用了。”王守仁回答很乾脆,“若是連面對困難的勇氣都沒有,我還留在西北作甚?許多困難,並非我能力所及,跟朝廷提出,也是讓他們知道,打理宣大軍務之事,或並不適合於我。”
“是。”
家僕聽出王守仁言語中的落寞。
能屢屢在草原上打勝仗,奈何始終才剛入朝不久,正視困難,其實也就是正視自己的不足。
以王守仁的心高氣傲,這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
……
王守仁的上奏抵達京師時,研武堂剛開,而且還在如火如荼演炮之中。
一天開十幾堂課,三個演炮場,輪番開炮,所用的仍舊是之前的火炮,但就好像是考取火炮專業資格證一樣,近乎每個來學習的軍將和勳貴,都要親自去點炮,並從理論上學習如何去瞄準,更要學習兵法,知曉火炮在各種場合之下的優劣。
這天張周帶著朱厚照出城檢視演炮,是朱厚照年後第一次獲准出城,算是朱祐樘對兒子年後用功讀書的獎勵。
朱厚照回宮之後,心比以往還是定了許多,也是出去玩野了玩夠了,回來之後終於可以安下心讀書……但也僅僅是讀書一個多月,便已經有些不耐煩,總嚷嚷著要出來玩。
“先生,我聽說有新炮,在哪呢?”
朱厚照到了演炮場,對於傳統的火炮,他已經失去了興趣,只想看新的線膛炮。
張周拿著望遠鏡望向遠處,隨口道:“新炮還在研發,危險性比較高,眼前的事還滿足不了你?”
朱厚照撇撇嘴。
他拿起望遠鏡也看了一會,放下來道:“這有啥勁?韃子估計都熟悉了這火炮的威力,他們會找戰術的。”
張周也放下望遠鏡道:“換了你,你找什麼戰術?”
“分散啊,還有奇襲啊……這不是你自己說的嗎?”朱厚照一臉不以為然,你都教過我的東西,還來考我?
張周面帶不屑笑了一下。
熱兵器時代,誰都知道槍炮的威力,問題是騎兵再怎麼牛逼,再如何去找戰術,還不一樣被槍炮給打沒了?到二十世紀之後,騎兵已基本上退出了戰爭舞臺……這不是說你有冷兵器之冠的重騎兵,就有資格跟時代叫板的。
張周道:“火炮和火銃,將來必定會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我要做的,是不單純以神機營作為攻堅力量,更要每個將士都能配備燧石銃,甚至可以淘汰刀劍、弓弩等,至於火炮,則需要每一路人馬都學會如何去配合……太子,讓你來,是讓你看熱鬧的嗎?”
“不看熱鬧看什麼?又不讓我親自上去點炮。”朱厚照好似用激將法一般。
他早就想親自去點燃火炮引線,親自打一炮試試,奈何危險性仍舊有,連張周都不會冒這種風險。
張周冷冷道:“以後想出來,每次都寫一篇五百字的感悟,回頭交給我。”
“啥?”
朱厚照簡直以為自己聽錯了?
小爺出來看你演炮,那是給你面子,是出來鬆快的,你居然讓我寫“觀後感”?
張周道:“五百字,算是給你面子,知道你平時課業重,沒時間寫那麼多。再爭執的話就寫一千字,若寫不出來,下次也就別想著出宮出城了。”
“姓張的,你又威脅我?”朱厚照一聽就惱了。
連稱呼都改了。
劉瑾趕緊拉朱厚照一把,什麼話都沒說,但對朱厚照一頓擠眉弄眼的。
意思是,咱別跟他鬥啊,您就算再牛逼,您也鬥不過他。
“五百字……我寫啥啊?”朱厚照也懶得去看演炮的,直接跑到後面坐下來,一邊琢磨一邊嘀咕道,“我就寫這炮能打多遠?還是寫那些人訓練的成果如何?總要給個方向吧?”
張周不理會他。
此時提督東廠的李榮,與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使郭昂一起上來。
他二人本是護送朱厚照出宮的,其實也隨時聽候張周的調遣。
“先生,剛得知的,總制宣大等處軍務的新建伯,給陛下上了一道奏疏,提到在大同關塞之外造城的困難之處,這是謄本,您看看。”
李榮將謄錄好的關白奏本,交給張周。
張周作為兵部尚書,拿過來大致一看,大概也就明白了王守仁最近在宣大總制的職位上受了不少氣。
這種氣,不是將官可以施加給他的,而是因為很多是推進不順,憋出來的。
再往大了說……根本是朝廷上下根本不支援西北用兵的策略,刻意剋扣西北各處所用的錢糧……皇帝一邊在講政策,說要造城、造炮、練兵,下面的大臣嘴上倒沒怎麼反對,但以實際行動拒不配合。
要錢要糧?
對不起,朝廷府庫捉襟見肘,還要用在別的地方,民生尚且無法保障,如何去搞那些“窮兵黷武”之事?
李榮道:“您看,如何跟陛下奏稟?”
李榮給張周看的,相當於是上聽處的任務。
一份西北將官的上奏,既關白於內閣,又關白於上聽處,跟內閣寫票擬不同,張周這邊的意見是直接傳達給朱祐樘知曉的。
當然,一般的小事小情,諸如地方上的事務,也無須張周親自出馬,張周目前負責的,主要還是九邊各鎮的用兵和錢糧排程之事,以及涉及到九邊的用人方略等。
“新建伯提出的開邊市,提議就很好,但只與部分韃靼遊商做買賣。”張周道。
李榮道:“在執行上,怕是很難完成。韃靼小王子在草原上的威勢甚大,那些韃靼遊商,誰知他們會把從我們那邊買回去的鐵器、綢緞等賣給誰呢?”
張周將王守仁的奏疏合上,輕描淡寫道:“只是個說法,開邊市的主要目的,還是先緩和跟韃靼人之間的矛盾。以方便我大明邊軍未來數年的備戰。”
戰場上先贏一籌,然後還給韃靼人個甜棗吃,重開邊市,讓草原可以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完成一些商品上的互通有無。
如此讓韃靼人覺得沒必要去搶,但其實是為了緩和矛盾,為將來一棍子把韃靼人敲死做準備。
“那張先生您看,是否需要擔心,韃靼人以後從邊市貿易中,把咱的鑄炮工藝也學了去?即便草原所貯藏的生鐵不多,但只要造出來,以後再打仗的話,就未必會佔盡優勢了。”李榮仍舊很擔心。
張周笑著搖搖頭道:“我們大明要鑄炮,還要我親自開礦、冶鐵、鑄造,若是韃靼人可以在三兩年之間,就能大規模鑄炮,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他們承擔不起的。更何況如你所言,草原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配給。就按我說的,跟陛下提出,若再有麻煩,朝議上再提。”
李榮拱手道:“那咱家便先回城。太子殿下,您先跟張先生學習,老奴先回城面聖去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