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大明第一貢生,一語不語,試讀吧),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宮,文華殿旁。

一個新的“上聽處”衙門就在這裡成立了,並不在宮外大明門左右的在京主要衙所旁,而直接設在宮裡,對標內閣,甚至比內閣更接近乾清宮。

上聽處掛牌儀式由李榮主持,他是上聽處的一員,同時由皇帝做主,請來了內閣大臣李東陽和謝遷,本來劉健也在受邀之列,但劉健到底是要臉的,藉口身體不適就沒去。

除此外,另外一名上聽處成員張懋也沒來。

導致這次的掛牌,除了李榮、李東陽和謝遷這三位處置朝事的之外,剩下的都只是宮裡打雜的太監和錦衣衛。

“這地方……”

謝遷立在上聽處門口,往門裡看了看,不由眉頭緊鎖往一旁的李東陽身上看一眼。

李榮笑道:“以後但凡有軍務大事,或還要兩位閣老移步到此。”

“別。”謝遷道,“沒我什麼事。”

言外之意,我又不是上聽處成員,我們內閣入值上聽處的明明是李賓之,你有事找他別找我。

李東陽問道:“這是為蔡國公回京做好的準備嗎?”

李榮道:“是陛下所安排,具體因何用意,咱家便不清楚了。裡面準備了幾套桌子,地方還不寬敞,陛下說來年開春之後在旁邊新建幾座屋舍……”

李東陽往不不遠處的文華殿瞅一眼道:“為何要選在此?不影響到太子平時的授課?”

“呵呵。”李榮笑道,“其實陛下也想讓太子儘早開始接觸朝政上的事情,設定在這裡,難道就不可以是讓太子有空暇多過來學****的心思是好的,都是望子成龍。”

謝遷笑了笑。

他想說。

身為太子,那本來就是龍,最多算雛龍。

“嗯。”李東陽點頭。

其實他也看明白,皇帝就是想讓張週一邊參與到朝廷大事,一邊給太子上課,隨時還能去乾清宮當顧問,不然為啥要把張周的“辦公室”設立在這麼一個“奇葩”的位置?

李榮隨後親自把牌子給揭開,但見是豎著掛的“上聽處”三個字,也可能是殿閣沒地方掛匾額,一看字型,便知道是朱祐樘的手筆。

“兩位閣老,裡面請。”

李榮很熱情請二人入內。

本來謝遷是不想進去的,但見到這種奇怪的佈局,他還是忍不住好奇心,想進去一睹為快。

等進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個單獨的屋舍,甚至都不分裡外間,地方完全沒有內閣值房大,但也因為是臨時所設立,這裡的位置更接近皇宮內苑,因而看上去地方更加的精貴,有點小而精悍的意思。

“那邊是?”謝遷指了指靠近正位擺著一張用黃布包裹起來的,好似椅子的東西。

李榮道:“是御座。陛下偶爾到上聽處來,總要有歇息之所。”

“嘖嘖,準備充分啊。”謝遷不改他的毒舌。

李東陽問道:“以後幾日值於此?”

李榮笑道:“這就並非咱家所知了,但料想入值上聽處之人,必定是有各自的差事,據說陛下這兩日還會商討出新的入值上聽處人選,兩位閣老沒收到風聲嗎?”

風聲很多,什麼上聽處的,本來就是用以跟內閣作對的,內閣三人會在意這種風聲就怪了。

李榮看二人不回答,也頗為尷尬,道:“以後上聽處五六人總是會有的,若是咱家不才,也成為其中一員,還望得到兩位閣老的照顧。”

“不敢。”李東陽拱手道,“也望李公公多加提攜。”

……

……

上聽處選址做好了,處在宮裡。

大概就是直接對皇帝一個人負責。

而上聽處的人選也必須要重新進行選拔,之前曾經入值過上聽處的成員,除了張周必然會被留下之外,別人是否能進去,都兩說。

朱祐樘在上聽處正式設立第二天,就在朝上跟眾大臣提及了這件事。

奉天殿。

“……諸位卿家,上聽處是朕著手所設的衙門,雖可常設,但內裡中人並不常在,所選之人必定是有其能力,並能協助於朕,在對於北方軍政事務上,提供協助之人。”

“先前朕以秉寬、英國公、閣老等人充任,都是臨時的,如今也到了正式該選拔人員的時候,因其差事或跟本身差事有相悖之所,朕的意思是,所選上聽處之人,並非要有多大的官品作為支撐,哪怕是一名新科進士,也可入值上聽處內。”

朱祐樘的意思很明確了。

先前全是什麼閣老、司禮監太監、尚書、國公之類的充任上聽處大臣,顯得太正式了。

有悖於這群人只是給朕當顧問的初衷。

所以朕的意思是,選一些本身在朝中沒有多大官職,但能專事專做的人入值上聽處,這才是朕的初衷。

被皇帝這一說……

劉健等人反而覺得內心踏實了些許,如果像先前那樣全選的是什麼尚書、國公的,擺明就是跟內閣叫板,但若是換上一群名不見經傳的中下層官員,那上聽處的影響力再大,充其量也就只是皇帝的顧問,而不會跟內閣形成正面抗衡。

但他們再一想,當初的內閣不也是這麼起來的?

入閣的成員,雖基本都是翰林出身,但入閣之前,可能也就只是個侍讀、侍講,能以學士入閣的都少見了,只是在弘治時才對於入閣大臣的出身和資歷要求更高了而已。

朱祐樘道:“這樣,六部這兩日各舉薦二人,一概要是侍郎以下的,外臣中有治軍能力的,也可推舉。都督府內就不必選了!”

張懋走出來道:“陛下,老臣等也想為朝廷出一份力。”

對張懋來說,好不容易以武勳的身份,獲得了參與決策的機會,就這麼把我們都督府幹政的權力給取消了?

朱祐樘冷冷道:“英國公,你最近身體不是一向不好嗎?連朝議都力有不逮,讓你每日值守於上聽處內,豈不是太為難你?五寺也各推選一人,一律以少卿以下為推選,而後以研武堂和有西北從軍之經歷者,也可選拔入內。兩日之內便定好初步的人選,這件事就先這樣吧。”

……

……

皇帝開了話題,但沒有揪著話題說太多。

大概有一種,朕只是開個篇,至於事情如何發展,要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

朝議結束之後,往外走的時候,謝遷便直言不諱道:“怕不是推選的所有人,都只是個幌子,陛下心中早就有了人選。”

假裝廣泛聽取意見,但其實早就完成內定。

這話多少有點不敬的意思。

李東陽糾正道:“陛下心中豈能沒有初步的人選?”

就差把張周的名字說出來,再或者說是由張周舉薦的人。

新任的吏部尚書馬文升微笑道:“看來以後誰能進上聽處,非要有陛下的賞識不可,也要在軍政之上有更高的見地不可,卻不知是否有票擬的許可權?”

這話有點朝內閣臉上糊磚頭的意思。

謝遷瞪過去道:“馬部堂,你不會是想說,以後涉及到軍政的票擬,歸上聽處,而涉及到民生的,才歸我們內閣吧?”

馬文升笑而不語。

劉健見謝遷和馬文升先爭起來,而別人就好像吃瓜群眾一樣在看熱鬧,不由冷冷道:“到如今連上聽處的具體職責是什麼都沒釐定清楚,談這個有何意義?既然上聽處的所設立的初衷,是為軍政之事,那就先以懂軍政的人充入其內,各位有意見嗎?”

說了等於沒說。

但劉健的一錘定音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別人不再隨便談論了。

……

……

還沒到兩天,各衙門就把自己衙門裡要舉薦的上聽處成員,一併呈遞上來,交到了朱祐樘這裡。

這次是由蕭敬親自把這份奏疏呈遞。

“陛下,六部各二人,五寺各一人,加上都察院推薦的一人,一共是十八人。不知是否要從六科之中再增補人選?”蕭敬小心翼翼問著。

朱祐樘開啟來,隨便看過,不由眉頭緊鎖道:“朕是說過,可以由新科進士充任,但以觀政進士作為舉薦,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說這兩個觀政進士中,也有本事參與到朝廷大事?”

蕭敬為難道:“大概……六部中多數官員都要各司其責,無暇分心。”

其實蕭敬也很清楚。

六部在推薦什麼上聽處成員時,但凡是對此事有意見的,都會推薦一些不起眼的人,推薦的人地位越低,越說明上聽處在大明沒什麼話語權。

這點小心思,皇帝還是能看懂的。

蕭敬見皇帝仍舊在看名單,不由問道:“陛下可是要從中選拔出幾人?”

“不會。”朱祐樘道,“既是上聽處,至少要有侍郎以上的資歷,朕才會做出考量,要麼就是出身於研武堂,在地方軍政上已有政績的,諸如現任的遼東巡撫陸完。”

“啊?”

蕭敬多少還是吃了一驚。

原來皇帝跟大臣說的,要選什麼侍郎、少卿以下的,就是個幌子。

故意試探那群大臣的態度?

蕭敬難免會想,這有那必要嗎?反正那群大臣都知道陛下設立上聽處是為了對抗朝中主要的文臣勢力,搞這些玄乎的幹啥?

至於陸完……

蕭敬也在想,這連具體人選都有了,選來選去就是在瞎湊熱鬧。

朱祐樘道:“其實朕對於上聽處的選拔,也沒有更多的定案,這次朝上一提,也是為看看眾臣工的反應,看來他們對上聽處沒太多的信心,以為朕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吧?”

蕭敬道:“陛下誤會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為陛下分憂的。”

“是嗎?”朱祐樘道,“朕倒覺得,只有秉寬更盡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陸完和王瓊二人,秉寬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蕭敬一看,皇帝對於上聽處成員總人數已有了很好的規劃。

六個人。

三個人甚至都已經定下來,分別是馬上上任兵部尚書的張周,以及戶部左侍郎王瓊,唯獨一個陸完是從遼東巡撫上撤回來,但陸完回朝後做什麼官職,尚且還不好說。

一半的席位都已經定了,這還叫沒定案?

蕭敬道:“陛下,可是要讓來遼東的陸巡撫回來?若是的話,恐怕要儘早了,去年開始,遼東就在為平建奴等事而煩勞,先前新建伯已調往宣大,而今若是陸巡撫再回來,只怕遼東已無人能主持大局。”

朱祐樘倒一點都不擔心道:“不是還有唐寅嗎?”

“啊?”

蕭敬一時沒反應過來,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撫,是在江南的。”

朱祐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負責,但籌措造船等事,其實已經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別不大,聽說徐經在秉寬身邊做事很勤奮,完全可以把徐經留下,給魏國公打個下手就行。難道為了一個尚未成氣候的船廠,朕要一次放出兩位國之重臣過去嗎?”

蕭敬又是一怔。

兩位“國之重臣”?

不會說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個,唐寅就……想想唐寅過去曾把朝鮮王權都給顛覆了,說他是國之重臣,勉強也算。

“但唐寅這個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說啊。朝鮮漢陽城一事,衝鋒陷陣雖由他親自領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絕境,可遼東現在是個守成的局面,朕還要等秉寬回來之後,與秉寬好好商議。那陸完……的位置,就先留著。”

朱祐樘似乎也沒勉強非要讓唐寅去挑大樑。

蕭敬道:“薊州巡撫王憲,似在軍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樹。”

“嗯。”朱祐樘點頭,“人也是秉寬舉薦的,但他的態度朕不太滿意。”

一句話,便讓蕭敬明白了,所謂的上聽處,到頭來只怕無論放進去多少人,都會是張周的人,哪怕有一兩個非張周派系的,也只會是那種中立派的,或者是放進去打醬油,或者是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聽處,以後其實就是張週一人的舞臺。

蕭敬道:“那陛下,除了這幾位,其餘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將會有懈怠。”

朱祐樘笑了笑道:“入值上聽處,並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與其職責並不衝突,就好像這上聽處成員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瓊,則負責軍需糧草的排程;陸完,則是負責研武堂、都督府的軍將選拔等;秉寬自不用多說,統籌一切……朕其實還想讓太子偶爾過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讓他常入,而是偶爾在休息時,讓他進去參與到軍務之事的商討,哪怕只是作為旁聽者,對他未來治國也是有幫助的。”

蕭敬急忙點頭道:“是。”

“好了,上聽處選誰不選誰,朕還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說項,說要進入研武堂……未來研武堂也是入值上聽處的一個通道。”朱祐樘道。

蕭敬提醒:“陛下,研武堂畢竟多都是都督府的軍職。”

“誰說的?”朱祐樘道,“以後文臣要往西北領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銃,怎麼能打勝仗?以後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這都是為了平草原所設,哪怕不是為了草原,以後安定四海,征服蠻夷,也都有需要。”

蕭敬一聽更覺得緊張。

這大概的意思,是以後朝廷出身,想獲得高位的,就必須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當於是另一個“翰林院”,誰若沒有研武堂的資歷,以後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還會沒底氣。

而張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總教頭,相當於翰林院的創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來,還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邊軍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過去一年多時間,因為張周不在京師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開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調去九邊各處使用,三期更是遙遙無期。

本來大臣所擔心的是研武堂勢力崛起,現在所擔心的就變成了上聽處。

但事情就怕往“惡劣的方向”發展。

在張周即將回朝的情況下,有關研武堂“報名考試”的事情,已成為京師勳貴的一股風潮,由一期黃金畢業班成員張鶴齡為首,以及崔元、周瑭、張侖、安遠侯柳景等人為首,在京的武勳報名者多達五六十人。

如果再加上各地沒有爵位在身的將領,報名人數直逼三百人的規模。

這還只是在都督府中供職的武職,不算可能要開設的文班。

報名的人要先把名字提報到兵部,這是因為張週迴朝就作為兵部尚書,而皇帝的意思,是先以兵部尚書來兼任提督研武堂,當然若是以後張周當了吏部尚書,那提督研武堂的就變成吏部尚書了。

這全看張周幹什麼差事。

當名單出現,兵部左侍郎熊翀覺得事情有點大……好像整個都督府都在往張週一個人身邊靠攏,什麼研武堂的,簡直要成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趕緊暗中把此事通知到了前兵部尚書馬文升那裡。

再由馬文升告知到謝遷。

謝遷看過名單之後,一臉無所謂道:“從眾嘛,研武堂到底是要作何?學了怎麼開炮?還是要學習兵法?兵部各衙司以後是不是可以不用設了?”

馬文升道:“於喬,還真不是危言聳聽,我覺得研武堂照陛下和張秉寬的意圖發展下來,那以後朝中是否有兵部,真就沒什麼差別。從宋朝開始,軍政之事要仰仗於文人的過往,只怕要改改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封地一秒爆一兵,不造反不行了啊

一壺濁酒須盡歡

非洲創業實錄

惡的呃呃呃

無敵七皇子

長跑不停頓

豔臣

謝安年